【光明日報】我科學家揭開「獨角獸」板齒犀起源之謎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中華板齒犀生態環境復原。

板齒犀類頭部和角的進化。 陳瑜繪

已經滅絕的真板齒犀一直被認為是「獨角獸」的原形——它的額骨上長有一隻兩米長的角。這種巨大的犀牛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並被富有藝術氣質的古人類「定格」在洞穴壁畫上。科學家對它一直有一個疑問:所有其他的板齒犀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鼻角,只有真板齒犀突然失去了鼻角,同時獲得了巨大的額角。這種巨大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真板齒犀是從何起源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鄧濤研究員等人在最新一期《科學通報》英文版上,報導了他們在甘肅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紅粘土中的新發現——一具大型的拉氏中華板齒犀頭骨,由此為真板齒犀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中華板齒犀是一種生活在遠古的、體型巨大的犀牛,體重超過7噸;而最大的現生犀牛——非洲白犀只有3.2噸至3.6噸。拉氏中華板齒犀是中華板齒犀和真板齒犀類群中最原始的種,而在之前的系統發育分析中,由於缺少頭骨資料,其在進化中的位置未能完全確定。

新發現的這具頭骨距今約有700萬年了,它有一個向後位移的鼻角和一個較小的額角。「顯然,中華板齒犀是板齒犀類中從鼻角向額角轉變的過渡形態類型。」鄧濤說。

從形態上看,頭骨的鼻額部強烈隆起而粗糙,形成一個巨大、中空的穹窿,這一結構減輕了鼻骨和額骨的重量,與它們只具有大型鼻角的前輩們完全不同。同時,它的鼻角角座向後位移到達額骨,並與一個較小的額角角座相連——這種組合方式在任何其他絕滅和現生的犀牛中從未出現過。其角座的背面有許多粗大的隆突,起到增加固著強度的作用;腹面有一個骨化的縱向鼻中隔,還有一系列斜向的側肋,形成桁架結構,以加強支撐力。

鄧濤分析,因為中華板齒犀的鼻角變得過於龐大,即使有骨化的鼻中隔,它的鼻骨也無法承受角的重量。為了保持越來越重的大角,板齒犀們只得發展出兩種「策略」:一是鼻角向後位移變成額角;二是長頭型變為短頭型。而這兩種變化果真同時發生在真板齒犀的頭骨上。

「新材料的發現解釋了板齒犀類從鼻角到額角的過渡,填補了具鼻角的祖先和具額角的後代之間存在的巨大形態鴻溝。」鄧濤說:「在演化中,板齒犀的鼻角逐漸變大並向額骨位移,同時發育一個較小的額角,最後兩角癒合成一個龐大的額角。這一發現也解釋了真板齒犀額角的角座中央為何存在一條明顯的橫向骨縫,這是鼻角角座和額角角座相互癒合留下的痕跡。」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3-05-14 06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開「獨角獸」板齒犀起源之謎
    陳瑜繪已經滅絕的真板齒犀一直被認為是「獨角獸」的原形——它的額骨上長有一隻兩米長的角。這種巨大的犀牛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並被富有藝術氣質的古人類「定格」在洞穴壁畫上。科學家對它一直有一個疑問:所有其他的板齒犀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鼻角,只有真板齒犀突然失去了鼻角,同時獲得了巨大的額角。這種巨大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真板齒犀是從何起源的?
  • 古脊椎所新發現揭開「獨角獸」板齒犀的起源之謎
    已絕滅的真板齒犀(Elasmotherium)在其額骨上具有一隻2米長的角,它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古人類將其形象繪製在洞穴壁畫上,由此被認為是傳說中「獨角獸」的真實原型。所有其他的板齒犀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鼻角,但真板齒犀似乎失去了其祖先的鼻角而突然獲得了一個龐大的額角。
  • 狒狒叫聲或揭開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原標題:狒狒叫聲 或揭開 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的疑難化石研究小組,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確認了這類底棲固著的疑難化石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並據此構建了櫛水母動物基本體型的演化路徑。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資料圖片)湖北日報訊  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2008-06-03 13:08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克萊夫•庫克森(Clive
  • 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科學家研究罕見遺傳病發病機制
    原標題: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這個群體的兒童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特殊之處。」Harbison的導師John Crawford對她說,「我希望你能了解它是什麼,弄清楚如何讓他們生長發育。」   隨後,Harbison完成了她在兒科內分泌學領域的學習。當時快退休的Crawford開始把自己的先天性不對稱—身材矮小—性發育異常症候群(又稱原始侏儒症)患者送到她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辦公室。
  • 板齒犀能不能打過三角龍?為什麼?
    從已發現的板齒犀化石看,板齒犀的體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第二大的犀牛,僅次於體長在8米左右的準格爾巨犀。板齒犀的進化一共經歷了500多萬年,從中新世開始,最早的板齒犀只有比現在犀牛角都短很多的獨角,而且體型也僅比現存的白犀牛大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板齒犀的角和體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是板齒犀的角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它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
  • 獨角獸是真實存在的?
    之前科學家預測獨角獸最起碼在20萬年之前就已經滅亡了,可是現在據最新的研究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也就是說這個滅亡的時間要比預計的晚很多這次科學家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這種化石,這種獨角獸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學名板齒犀,體長約4.5米,身高約2米
  • 月球七大未解之謎:科學家束手無策,嫦娥四號或將解決最後一個
    而且,對月球的探索越深入,科學家越能感受到月球的種種詭異之處,下面就是科學界所盤點的月球七大未解之謎。一、起源之謎目前關於月球起源攏共又三種理論:第一,46億年前,月球和地球一起從一團宇宙塵埃中誕生;第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當地球誕生之時,宇宙環境相當的不太平,當一顆巨型行星和地球撞擊後,整個太平洋大小的土壤飛了出去,就此形成了月球;第三,月亮本是一顆流浪衛星,偶然間闖進地球引力場,就此被地球俘獲
  • 快速射電暴起源之謎:新發現判斷是否源於銀河系內宇宙信號
    科學家們希望,進一步的研究能證明這的確是來自銀河系內的宇宙信號。儘管時間很短,但快速射電暴的能量卻高得嚇人,其一次性釋放的能量堪比太陽在一天內釋放的能量。然而這頭殘暴的能量「猛獸」,其來源卻一直是個謎團。天文學家表示,如果證實最新發現的快速射電暴來自銀河系內,或許很快就能幫助我們揭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之謎。磁陀星震動,還是天體碰撞?
  • 你我都曾是漂浮的「小液滴」?生命的起源之謎
    生命的起源之謎,你我都曾是漂浮的「小液滴」?Martin C. Jonikas是史丹福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教授。他的實驗室研究的是葉綠體中一種叫做蛋白核的細胞器。2017年,他們和其它團隊合作,在冷凍電鏡下第一次揭開了蛋白核頗具迷惑性的面紗。
  •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位於地球上的百慕達三角,一直都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詭異地帶,在過去的100年中,大量的飛機還有船在這裡相繼失蹤,這就讓很多人開始猜測,所以,在百慕達三角這裡,一直讓科學家研究了幾十年。至今還沒有更大的突破。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像大眾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等都屬於節肢動物,它佔據了當今動物界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黑洞類型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原初黑洞,它們誕生於宇宙初期,跟宇宙大爆炸初期暴漲的超高物質密度有關;第二種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形成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 「行走的仙人掌」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其實它不僅會走還「道」出了長期困擾科學家們的謎題——節肢動物是先有附肢的分節還是軀幹的分節。通過這小小的化石,科學家向我們揭示了這些遠古小生命的生命演化進程。在西北大學記者見到了該校地質學系的劉建妮教授,聽她告訴您「行走的仙人掌」都說了些啥。 「行走的仙人掌」長什麼樣 大約6釐米長,渾身長著刺、很多條腿,並且身體和腿基本一樣粗……「這就是那個『行走的仙人掌』。」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
    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未解之謎是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