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開「獨角獸」板齒犀起源之謎

2020-11-22 科學網

中華板齒犀生態環境復原。

板齒犀類頭部和角的進化。 陳瑜繪

已經滅絕的真板齒犀一直被認為是「獨角獸」的原形——它的額骨上長有一隻兩米長的角。這種巨大的犀牛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並被富有藝術氣質的古人類「定格」在洞穴壁畫上。科學家對它一直有一個疑問:所有其他的板齒犀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鼻角,只有真板齒犀突然失去了鼻角,同時獲得了巨大的額角。這種巨大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真板齒犀是從何起源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鄧濤研究員等人在最新一期《科學通報》英文版上,報導了他們在甘肅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紅粘土中的新發現——一具大型的拉氏中華板齒犀頭骨,由此為真板齒犀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中華板齒犀是一種生活在遠古的、體型巨大的犀牛,體重超過7噸;而最大的現生犀牛——非洲白犀只有3.2噸至3.6噸。拉氏中華板齒犀是中華板齒犀和真板齒犀類群中最原始的種,而在之前的系統發育分析中,由於缺少頭骨資料,其在進化中的位置未能完全確定。

 

新發現的這具頭骨距今約有700萬年了,它有一個向後位移的鼻角和一個較小的額角。「顯然,中華板齒犀是板齒犀類中從鼻角向額角轉變的過渡形態類型。」鄧濤說。

 

從形態上看,頭骨的鼻額部強烈隆起而粗糙,形成一個巨大、中空的穹窿,這一結構減輕了鼻骨和額骨的重量,與它們只具有大型鼻角的前輩們完全不同。同時,它的鼻角角座向後位移到達額骨,並與一個較小的額角角座相連——這種組合方式在任何其他絕滅和現生的犀牛中從未出現過。其角座的背面有許多粗大的隆突,起到增加固著強度的作用;腹面有一個骨化的縱向鼻中隔,還有一系列斜向的側肋,形成桁架結構,以加強支撐力。

 

鄧濤分析,因為中華板齒犀的鼻角變得過於龐大,即使有骨化的鼻中隔,它的鼻骨也無法承受角的重量。為了保持越來越重的大角,板齒犀們只得發展出兩種「策略」:一是鼻角向後位移變成額角;二是長頭型變為短頭型。而這兩種變化果真同時發生在真板齒犀的頭骨上。

 

「新材料的發現解釋了板齒犀類從鼻角到額角的過渡,填補了具鼻角的祖先和具額角的後代之間存在的巨大形態鴻溝。」鄧濤說:「在演化中,板齒犀的鼻角逐漸變大並向額骨位移,同時發育一個較小的額角,最後兩角癒合成一個龐大的額角。這一發現也解釋了真板齒犀額角的角座中央為何存在一條明顯的橫向骨縫,這是鼻角角座和額角角座相互癒合留下的痕跡。」(來源:光明日報 齊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揭開「獨角獸」板齒犀起源之謎
    中華板齒犀生態環境復原。陳瑜繪已經滅絕的真板齒犀一直被認為是「獨角獸」的原形——它的額骨上長有一隻兩米長的角。這種巨大的犀牛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並被富有藝術氣質的古人類「定格」在洞穴壁畫上。科學家對它一直有一個疑問:所有其他的板齒犀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鼻角,只有真板齒犀突然失去了鼻角,同時獲得了巨大的額角。這種巨大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真板齒犀是從何起源的?
  • 古脊椎所新發現揭開「獨角獸」板齒犀的起源之謎
    已絕滅的真板齒犀(Elasmotherium)在其額骨上具有一隻2米長的角,它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古人類將其形象繪製在洞穴壁畫上,由此被認為是傳說中「獨角獸」的真實原型。所有其他的板齒犀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鼻角,但真板齒犀似乎失去了其祖先的鼻角而突然獲得了一個龐大的額角。
  • 狒狒叫聲或揭開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原標題:狒狒叫聲 或揭開 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2008-06-03 13:08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克萊夫•庫克森(Clive
  • 板齒犀能不能打過三角龍?為什麼?
    從已發現的板齒犀化石看,板齒犀的體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第二大的犀牛,僅次於體長在8米左右的準格爾巨犀。板齒犀的進化一共經歷了500多萬年,從中新世開始,最早的板齒犀只有比現在犀牛角都短很多的獨角,而且體型也僅比現存的白犀牛大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板齒犀的角和體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是板齒犀的角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它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
  • 獨角獸是真實存在的?
    之前科學家預測獨角獸最起碼在20萬年之前就已經滅亡了,可是現在據最新的研究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也就是說這個滅亡的時間要比預計的晚很多這次科學家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這種化石,這種獨角獸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學名板齒犀,體長約4.5米,身高約2米
  • 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科學家研究罕見遺傳病發病機制
    原標題: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當時,Harbison還沒有意識到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法國巴黎一名醫生也碰到了一個醫學之謎:原始侏儒症兒童的鏡像翻版。罹患貝克威斯—韋德曼氏症的兒童出生時體格異常大。他們非常容易患兒童腎癌和肝癌。和原始侏儒症一樣,這種症候群也出了囊胞性纖維症、血友病、家族黑蒙性白痴症等孟德爾疾病的範疇,該病緣於患兒父母體內存在異常基因組序列,並將其傳遞給後代。
  •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位於地球上的百慕達三角,一直都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詭異地帶,在過去的100年中,大量的飛機還有船在這裡相繼失蹤,這就讓很多人開始猜測,所以,在百慕達三角這裡,一直讓科學家研究了幾十年。至今還沒有更大的突破。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美國《科學》雜誌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據了解,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的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
    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未解之謎是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
  • 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 人類起源之謎
    人類的起源指人類的歷史發展的淵源,人類如何起源,歷來爭論很多。其中一個假說就是: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演化而來的。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因此,想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科學家就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說。其中,節肢動物是理解「寒武紀大爆發」的重要例證之一。科學家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多樣性最高、生態適應最成功的動物門類之一。
  • 新陳代謝的起源之謎
    科學家指出,破解細胞新陳代謝本領的起源之謎,不但有助於解開地球生命起源之謎,還有利於外星生命的尋找。
  • 瑞典美國科學家共同揭開酶複製基因之謎
    瑞典于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合作揭開了酶複製基因之謎。  科學家已繪製出人類及其他生物體的基因組,但對於基因是如何被精確有效地複製和修復的卻知之甚少。這些過程總涉及一種執行新基因實際生長任務的所謂的DNA聚合酶。基因由兩條DNA鏈組成,但科學家不知道是什麼聚合酶複製這兩條DNA鏈。
  • 困擾人類的十大科學之謎
    科學發展到今天,科學家已經能深入到物質內部,解決一些高精尖的科學難題。然而,一些基本的科學問題,比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宇宙究竟有沒有邊界,還是沒有準確的答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這些謎團有望逐漸被科學家揭開。
  • 冥王星脊狀冰山起源之謎揭曉:冰山主要由甲烷冰構成
    美國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曾於2015年傳回的圖像顯示,冥王星表面有一些外形像巨型脊狀的冰山,但其起源一直是個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種巨型冰山的形成與冥王星複雜的氣候和地質歷史有關。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公布的冥王星照片,畫面可見,冥王星地表上存在冰原、冰山等多種複雜地貌。
  • 科學家揭開月球起源之謎,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純屬偶然
    這兩個物體的元素同位素是相同的,同時還發現,揮發性元素以某種方式蒸發掉了,這些線索似乎表明,地球和月球有一個共同的起源——一個暴力的起源。最合理的故事是什麼呢?人們提出了許多觀點,但有一種理論統治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