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科學家研究罕見遺傳病發病機制
原標題: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該現象發現者之一、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的Marisa Bartolomei說,當時尋找印跡基因是「脫離科學」。 由於發現了嚙齒類動物印跡基因,遺傳學家希望了解印跡是否能夠解釋人群中兩種明顯不相關的疾病之謎——普拉德—威利症候群和安格爾曼症候群。
-
Science:一種新的與DNA複製相關的酶
生物谷:美國和瑞典的科學家近日從酵母菌體內確定出一種新的酶,它有望在人類等高等生物的DNA複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6日的《科學》雜誌上。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美國NIH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的Zachary Pursell、Thomas A.
-
基因研究新突破:科學家揭開DNA甲基化之謎
這樣做是為了調節基因表達,區分本地DNA和外來DNA,或者在複製過程中標記舊的DNA鏈。甲基化是由一種叫做甲基轉移酶的酶來完成的,這種酶以特定的模式用甲基修飾DNA,在DNA上形成表觀遺傳層。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努力分辨出哪種酶負責哪種模式。
-
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2008-06-03 13:08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克萊夫•庫克森(Clive
-
動物所揭開大熊貓消化竹子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之謎
然而,2010年公布的大熊貓基因組卻未能發現大熊貓具有編碼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消化酶的基因。大熊貓是如何消化利用竹子中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等營養物質的,一直是未解之謎。在三個野生個體中都發現了纖維素酶、β-葡萄糖苷酶、1,4 -β-木糖苷酶木聚糖以及1,4 -β-木聚糖酶的相關編碼基因,而且大部分來自梭菌屬物種。宏基因組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大熊貓腸道菌群能消化纖維素與半纖維素,梭菌類物種扮演了重要角色。大熊貓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已產生一系列適應進化特徵,如發達的牙齒、頜骨、偽拇指、豐富的腸壁絨毛以及腸道菌群等來適應與克服竹類這一特殊食物。
-
Mrc基因對DNA複製的作用
在本期封面文章中,Lou等科學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了Mrc1與DNA領頭鏈的複製酶、解鏈酶的獨特相互作用。) 酵母Mrc1基因是多細胞動物Claspin的一種同源基因(ortholog),Mrc1基因不但是正常的DNA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的一個中心組成部分,同時也是S期檢查點的一個重要調節子。
-
Science:DNA複製中起關鍵作用的聚合酶被發現
生物谷報導:這一周的科學雜誌公布,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會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的研究者報導了一項重大發現,一種DNA聚合酶這些酶,被稱為DNA聚合酶, 只以兩種可能複製方向的一種進行雙鏈DNA的複製.
-
瑞典探險隊潛入波羅的海海底 欲解UFO之謎(圖)
聲吶照片顯示的不明物體(左)形似《星球大戰》電影中的飛船千年隼 瑞典探險隊潛入波羅的海海底欲揭開不明物體謎底——海底UFO 現神秘洞口 去年6月,瑞典的「海洋探索者」公司在波的尼亞灣搜尋沉船遺骸時,意外地在海底通過聲吶圖像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金屬圓形物體。
-
科學家揭開DNA錯配修復之謎
12月23日,來自美國Ludwig癌症研究所和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Mismatch Repair
-
地球生命起源之謎(3):尋找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生物分子
前兩章:蒼天有情自何始:地球生命起源之謎(1)地球生命起源之謎(2):大分歧,三派逐鹿俱稱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追求理解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們分成三組。 有些人確信生命始於生物細胞原始形式的形成。 其他人則認為關鍵的第一步是代謝系統,而另一些則關注遺傳學和複製的重要性。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2日 14:19 A-A+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
-
伊波拉恐怖之謎:以人類基因做模板進行複製,第四級病毒無法治癒
伊波拉的潛伏期從2~21天不等,在潛伏期後,病毒在患者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侵襲各種器官組織,使之變性、壞死,並慢慢分解。半數病人在發病後第5天出現皮疹,大多數在第5~7天七竅流血而死亡。所以,伊波拉病毒的兇險不僅在於死亡率極高,而且在於其發病後致死病人的慘狀,和病人極度痛苦的樣子。伊波拉病毒為什麼這麼恐怖?
-
科學家揭開「生命之母」究竟為何物(圖)
這種實體被稱為「露卡(LUCA)」,也就是「第一個基本的共同祖先」之意,它沒有留下任何已知的化石,也沒有其他物理線索可揭示其身份。然而,探究所有生命共同祖先的研究最終還是復甦。研究人員正通過比較所有生命體的基因,畫出所有生命共同祖先的「肖像」。他們的研究結果頗具爭議,而且也對人們以往形成的有關原始生命的一些最基本想像構成了挑戰。
-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位於地球上的百慕達三角,一直都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詭異地帶,在過去的100年中,大量的飛機還有船在這裡相繼失蹤,這就讓很多人開始猜測,所以,在百慕達三角這裡,一直讓科學家研究了幾十年。至今還沒有更大的突破。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者對其「有望揭開衰老與癌症的奧秘」的高評價也使端粒與端粒酶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
美國科學家合成新鹼基可體內複製 基因語言多了兩個字母
一夜之間,科學家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命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所有生命的遺傳密碼只有兩對鹼基組合,現在,人類合成了第三對。5月7日,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的這項研究。
-
狒狒叫聲或揭開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原標題:狒狒叫聲 或揭開 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
【諾獎中的「基因」】「一基因一酶」的前世今生
20世紀初,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遺傳實驗,認識到基因呈線性排列於染色體上。但是基因是如何發揮功能的,一直沒有定論。1941年,美國科學家喬治 威爾斯 比德爾(George Wells Beadle)提出了「一基因一酶」假說,該理論認為每個基因直接產生一種酶來影響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個步驟,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將基因定性為化學分子,並確定這些分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