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療愈不被父母認可的童年創傷?

2021-01-17 meiya


1.

那些喜歡當孩子差評師的父母


我的一篇文章裡有一位女性讀者的留言說,


媽媽給她介紹了一個相親對象,媽媽認為那個男生哪哪都好,覺得女兒若能嫁給這個男生是女兒高攀了。除此之外,在家庭聚會上,媽媽的態度也是如此,一臉嫌棄地看著她,將她批的一無是處,將她的相親對象大大肯定一番,似乎那個男生就是十全十美的化身。


另一位讀者回復了這位女生,說自己的媽媽也是如此,對她的前夫百般滿意寵愛,對她卻百般挑剔羞辱。


我在心理諮詢中遇到很多類似的講訴。


「我爸媽對我總是打擊、批評、貶低,經常對我說『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自己 』,他們經常對我冷嘲熱諷,印象中從未有一句認可的話,但是,他們對別人家的孩子卻滿口稱讚,很多認可,我一度以為自己不是他們親生的,所以他們不喜歡我。」


「我總感覺爸爸對我叔叔家的孩子比對我好,他經常跑去叔叔家聊天,對堂姐堂弟也很溫和和關心,會給他們買好吃的好玩的,對我總是一臉嫌棄和冷漠的樣子,也很少買東西送給我,他和他們的關係比和我的關係親密。」


「同學、朋友或者親戚家的孩子有時候到我家裡來玩,我會覺得不舒服,因為我媽對他們熱情又體貼,比對我都好,會把好吃的都拿出來給他們吃,總是誇他們如何如何好,我又如何如何不如別人。還有的同學、朋友會羨慕我有一個好媽媽,可是我卻覺得是我媽不好,甚至懷疑她不愛我。」


「我和男友準備訂婚,雙方父母見面時,我爸媽在男友父母和男友面前說我各種不好,比如懶,不太會做家務,也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等,讓婆家人包容我,同時該批評我的時候就批評。還誇男友的父母把兒子養育得這麼好。我父母的話語給我的感覺好像有人肯娶我,就是我天大的福氣。可是我的學歷是全家人裡面最高的,我的薪水是男友的三倍!我男友也覺得我父母說的有點過了,我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


……


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批評、貶低,對別人的孩子卻是認可、讚賞呢?


這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


我記得電影《刮痧》中有一個片段:


當兒子丹尼斯打了老闆約翰的兒子(兩個男孩差不多的年紀),許大同要求兒子道歉,兒子不肯,他就打了兒子一巴掌。當時,作為一個美國人約翰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大同要打孩子,這在美國是一種虐待兒童的行為,而許大同後來給的解釋是為了給老闆面子,也是尊重朋友,亦是教子有方,但在美國人約翰看來很難理解。


為什麼許大同會覺得打兒子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以及教育孩子呢?


那是因為他遵從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理念。


中國的文化中有「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 等的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謙虛的品德,也認為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所以,古人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老婆為"拙荊","賤內" ,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兒子是「令郎」,女兒是"令愛"。



這些傳統延續下來,很多父母在對待子女和教育子女上的態度往往就是:

1、奉行打罵教育,各種批評、打擊孩子,認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成才;

2、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對比,抬高別人的同時將子女貶的一無是處。


殊不知,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更多的只會帶來傷害,基本上有這幾大傷害:


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和喜愛,誤以為父母不認可自己,不愛自己;

讓孩子極度缺乏自信,自卑,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別人,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評價;

更糟糕的是孩子會內化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也總是不認可自己,總是批評、否定自己,這一行為如果嚴重,孩子極可能就陷入抑鬱的泥沼中。


如果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也是抬高別人貶低你,你可能要明白,他們可能並非不愛你,不認可你,而是他們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認同「批評使人進步」「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等教育理念。 


2.

很多父母缺乏認可他人的心理能力


拋開受傳統文化影響這一點,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父母總是批評、貶低、打擊、否定自己的孩子?


還因為很多中國父母的心理功能有問題,他們的心理並沒有成熟和完善到能夠欣賞和認可他人的程度。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E Bernc)依據對自己和他人所採取的基本生活態度,提出了四種人際交往心理模式:


(l)我不好一你好:通常這類人很自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放棄自我或順從他人,他們會花很多的努力去贏得他人的讚賞。


 (2)我不好一你也不好:這類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別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別人,內心十分孤獨。


 (3)我好一你不好:這類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把人際交往中失敗的責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導致自己固執己見。


(4)我好一你也好:這類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能夠接納自己和他人,正視現實,並努力去改變他們能改變的事物,善於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與長處,從而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成熟、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模式。


第四種人際交往心理模式對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要求是比較高的,它要求一個人的內在是有安全感的,是充實的,是能夠接納不完美自己的,是對自己持基本肯定和信任的,於是他對世界,對他人也會持肯定和信任的態度。


很多人的內心模式是分裂對立的,只有對錯、好壞之分。如果父母認可和欣賞孩子,說明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好,那麼對心理不成熟的父母來說,當感受到孩子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不好,當感受到孩子不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好,即「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模式。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些父母在貶低自己孩子的時候,會有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甚至洋洋得意的感覺,因為他們通過貶低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好與強大。


實際上,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去欣賞、去認可別人,感受到別人的「好」時,並不會減損我們自身的「好」,也不代表我們會比別人差。


很多父母做不到對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欣賞,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被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欣賞過。你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他們沒有被好好愛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3.

學會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系


如果你是那個總被父母貶低、否定、打擊的孩子,你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更快樂?


講講我自己的故事。


前兩年的春節,我和我媽都去了四川老家,她看到了一年多沒有見的我女兒小巴掌。


之後,我們各回各家,一天視頻聊天。


她不停地說小巴掌又瘦又矮,營養不良的樣子,讓我給她吃肉吃雞蛋吃蘋果。我回她,小巴掌魚、肉都吃,但不吃雞蛋(雞蛋會過敏),水果也每天都有吃,香蕉、獼猴桃、草莓什麼的。


她說,草莓裡有農藥,人家半夜偷偷去打農藥,不要給孩子吃。


接著又說,孩子吃得不好,長得不好,讓我給孩子吃好點,吃多點,不要餓著孩子。


我有點煩了,就對她說:「我就一個寶貝女兒,怎麼會不給她吃好的?現在哪個正常的家庭會讓孩子挨餓?」


她似乎根本沒有聽到我說的話,繼續講要給孩子吃雞蛋吃蘋果。


我有點生氣了,想狠狠地懟她,或者攻擊她也沒有把我外甥女養得有多好(真是相愛相殺一對母女),但是我控制住自己,直接問她:「你是不是想說我沒有把孩子養好?」


她否認道:「不是,我就是覺得孩子又瘦又矮。」


我回她:「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而且爸爸瘦瘦的,你也不高,我小的時候也很瘦小,孩子遺傳了我們的基因,自然不高不胖。」


後來,我轉移話題,將這個話題就此終結了。


但是掛了電話之後,我心裡還有點生氣,不僅僅是生我媽的氣,而是生自己的氣,以為自己修煉了這麼多年了,面對我媽的不認可會很淡定。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我努力做到父母說父母的,我做我做的,不把他們對我的評價太當回事,沒想到現在涉及到女兒的時候我這個當媽的不淡定了,我媽對我女兒的否定還是會讓我心煩。


進行自我分析:她以前就極少認可我,總是打擊、挑剔我(這也是我不喜歡和我媽打電話的原因),現在又說我的孩子不好,當她說我的孩子不好時,我就會感覺她在說我不好。當我因為這一點生氣時,說明我還是很在意她對我的評價,她不認可,她打擊否定我,我還是會心裡不舒服。


於是,我再次告訴自己:媽媽內心自卑,也是一個不太會認可別人的人,但是她的不認可並不代表我不好,媽媽的不認可也並不重要,我真的不必在乎她對我評價和看法,我做我自己就好。


前段時間,我媽來我家玩了快兩個月。之前她從沒有在我們新家生活過。這期間,她經常對我說我的丈夫大衛哪裡哪裡不好,比如穿衣服邋遢,不喜歡晚上洗澡,喜歡早上洗澡,個人衛生習慣很差啊。我媽不僅對我說,還在我家打視頻電話給我姨媽說,嘮嘮叨叨說我丈夫不好可以講十幾分鐘。甚至有時候,連大衛都聽到我媽在對我說他的壞話,不過大衛對此只是對我露出無奈的苦笑。


剛開始,我還能忍受,但時間久了,我覺得我媽越界了,讓我難以忍受。

有一次我直接和媽媽說: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老公?

我媽說:沒有不喜歡,反正他又不是我老公。


我說:是的,他不是你的老公,是我的老公,所以我喜歡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一直在我面前說我老公的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你可以多看看他做得好的地方,而且你說的那些在我眼裡並不是缺點,他只是和你不一樣,喜歡早上洗澡不喜歡晚上洗澡,並不代表他就不好。總之,不管他在你眼裡如何,你不要在我面前說他不好了。


我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再也沒有在我面前說我老公哪哪不好,至於她有沒有和別人去說,反正我聽不到也無所謂。


現在的我,不僅能夠擺脫追求媽媽認可的心理,還能夠在媽媽面前去維護自己的邊界。


我現在真心覺得父母對我的認可沒有那麼重要,他們認為我好與不好,並不代表我真的好或者不好,我有對自己的一套評價體系。



這也是我想對那些總被父母批評、打擊、否定的孩子說的話。


首先,父母不認可你,否定你,批評你,並不代表你就真的不好,很可能是他們缺乏欣賞、認可他人的能力。所以,你不必因為父母的不認可而自卑。


父母不認可你,也有可能是你不符合他們的期待或者沒有完成他們自己的需要和夢想。比如父母重男輕女,想生個男孩,而你是女孩。比如有的父母有名校情結,當年自己很想考北大清華,沒考上,就期待孩子考上名校,孩子沒考上,就不認可孩子。再比如,父母自己一直渴望當公務員或者當官,對你也有這樣的期待,你沒有從事公職,他們便不認可你。


像這些情況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


總之,記住父母不認可你,並非都是你的錯,你的不好。


其次,父母的認可也並沒有那麼重要。


作為孩子,我們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會把父母的評價和認可看得那麼重要。但是,現在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無論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是人格層面我們和父母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父母說你好,你不會發家致富,父母說你不好,你也不會忍凍挨餓。但是如果你非常在意父母的認可,那麼他們的否定和批評就會令你的內心非常痛苦。


再次,不要和父母的不認可糾纏,分清什麼是父母的事情,什麼是自己的事情。


父母不認可我是父母的事情,我做我該做的事情,過我想過的生活,我也依然可以對父母好,帶父母出去玩,送父母禮物,關心他們等,但是不表示我的內在要和父母糾纏在一起。


最後,要為自己而活,而不要為了父母的認可而活。


有的子女一生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但是現實是,如果父母無論他/她怎麼做都對他/她不滿意怎麼辦呢?就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兒再優秀,父母一樣不認可她,還是會覺得兒子好,哪怕這個兒子其實在啃老。


有些父母,不管自己的孩子多優秀,哪怕當總統,考了博士,當了CEO,永遠覺得還是別人家的孩子好。


與其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註: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刮痧》的劇照


二級心理諮詢師,7年心理諮詢經驗,個案累積超過3000+小時預約諮詢&約稿請發郵件到:luohaiying86@163.com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meiyang86(添加時請註明理由)

預約諮詢,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比如人際關係。童年時期在關係中獲得滿足,孩子就會渴望更多的關係。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一、造成童年創傷的原因:父親的離去、戰爭帶來的飢餓和恐懼,童年創傷讓她的內外兩重世界都感到不安全在美國情緒健康教育專家約翰.布雷蕭著的《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一書,作者對童年創傷有過十分系統的研究。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變態殺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多數曾有過嚴重的童年創傷經歷。但是這並不等同於,只要童年受過傷害,一輩子都活在陰影之下。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創傷才更懂得什麼是美好~既然嚮往美好就去追求~童年沒有創傷不代表永遠不經歷創傷,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對創傷,每一次都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龍迪教授:療愈童心,聆聽說不出來的傷痛...
    我相信可能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創傷,所以我們幫助孩子療傷止痛,其實也是我們療愈自己童年創傷的一個機會。遭遇心理創傷的孩子是什麼樣呢?其實我們作為老師、父母,每天都可能會看到,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怎麼管也管不了。在很久以前我們會說這個孩子是有惡的,是不好的。心理學昌盛以後,會有一個說法,說孩子有行為問題。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其列舉的各種療法,實用性強、操作性強,是受創傷者直接可以使用的乾貨,其中很多方法都是經過作者實踐檢驗過的確實有效的療愈之法。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貝弗莉·恩格爾曾說,羞恥感是童年創傷最嚴重的後遺症。《心靈捕手》裡那個桀驁不馴天資聰慧的威爾,童年遭受虐待未曾對朋友們說起,他的羞恥感內化,擁有數學天賦卻甘願當清潔工當小混混,他的天賦得到哈佛藍勃教授的垂憐,他也因此遇到了心理學教授尚恩,有過同樣經歷的尚恩懂得傾聽亦有一顆慈悲心,他鼓勵他表達自己、勇敢去愛,在尚恩的關愛、接納裡,在尚恩一遍又一遍的「那不是你的錯」裡,他表達了多年以來壓抑的情感,也從童年被虐待的創傷中走了出來,他的心理、生活從此變得不一樣
  • 心理創傷可能會「遺傳」給後代,但幸好,它也能夠被後天逆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經典名言出自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並一直廣為流傳。越來越多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童年的創傷的確會對個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 刻骨銘心的童年逆境,你的傷口癒合了嗎
    英子沒意識到,這段經歷早己給她的童年造成了創傷。長大後的她不論是戀愛,還是婚姻中,都要求自已經濟獨立,不願意佔男人的任何便宜。這其實源於她的安全感缺失。美國作家梅格.傑伊所著的《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寫的就是一本在童年經受過創傷的人,是如何走出童年逆境的?
  • 破繭成蝶的《燕尾蝶》:如何從童年創傷中復原,去擁有更好的人生
    童年時的雅佳,在那麼髒的廁所裡,那麼惡劣的壞境中,就算母親正在隔壁的房間接客,她還那麼認真的在玩過家家,認真的給她的小布娃娃準備著世界上最精美的食物,這份精美食物就是,馬桶中舀出來的水和垃圾桶裡翻出的垃圾,就算這樣,她都一樣想像著最美好的事物。這種逆境中的生命力是那麼的強大,它究竟是怎麼來的,這種童年逆境會給你的成長帶來什麼樣的意義?
  • 童年創傷不僅需要一生治癒,還可能遺傳給你的後代
    我們常說,童年的創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但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一生中遭受的創傷,會改變其DNA的表達方式,這種改變還會傳遞給下一代。也就是說,童年創傷不僅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連子孫後代也會受此連累。然而,有關創傷經歷的信號是如何植入生殖細胞中的?「我們猜想是血液循環中的物質的影響,」蘇黎世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及神經學研究院神經表觀遺傳學伊莎貝爾·曼蘇(Isabelle Mansuy)教授表示。曼蘇和她的團隊研究童年創傷如何對人的血液組成造成終生影響,繼而遺傳給下一代。
  • 重溫《不完美的她》:生活裡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藏著內在小孩的傷
    如林緒之一樣,每一個有童年創傷的人,都有一個破碎的內在小孩,他敏感、脆弱、孤獨、自卑,蜷縮在內心陰暗的角落。破碎的內在小孩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他或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或許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是我們童年時遭受傷害後封存在內心的,從未被治癒的傷口。
  • 童年創傷易致成年慢性疲勞
    美國《普通精神病學文獻》(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月5日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童年時受到創傷,包括性虐待、情感虐待及忽視的成年人患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風險比正常人高6倍
  • 每日七個步驟,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近兩年來流行的原生家庭影響,更多的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影響所導致的。長大成人後童年的陰影使我們重複小時候的思維模式,你是否覺察到了呢?你可以閉眼思考下在久遠的童年回憶中,父母做了什麼讓你感到悲傷、氣憤、痛苦和害怕。
  • 有聲心理|《孩子療愈媽媽的神曲《小星星》》
    下面我們進入《孩子療愈媽媽的神曲《小星星》》講座:本次課程我們學習孩子如何療愈媽媽心理的故事,我們從音樂心理學方面用通俗的講解讓大家了解《小星星》樂曲在心理療愈方面的強大作用。變奏曲是一種帶有遊戲性質的曲式,基本上是「我來變,哈哈你看我多厲害」和「主旋律跑不掉,啊啊放著我來找」的雙向互動:一是作曲家帶點炫耀性地翻著花兒地變,二是觀眾在各種變得不成形的段落裡找最開始的主題。莫扎特設計的《小星星》,雖然簡單,但也要左手右手兩個聲部才組成一個完整的主題旋律,簡直就是小神獸童戲快樂情緒的過山車。
  • 如何喚醒你潛在的療愈能力,讓自己成為療愈師
    對,也許大家都這樣說,可是如果你不覺得成功得單靠一張文憑,那一定也不認為你需要有如同心靈導師般的身分地位才能喚醒你自身的療愈能力。療愈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學習閱讀與書寫能力般自然而然的我們打娘胎起就有療愈的本能,而你需要的不過如此;請跟隨我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讓自己成為一位療愈師 ,你所需要的是你的觸感與傾聽的能力,然後你會立即感受到不止是這其中的轉變,甚至覺得身心很放鬆。
  • 心理健康|療愈內在小孩的七種神奇能量,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內在小孩整合&療愈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的,會遭受程度不等的創傷。 孩子就是隨性而為,還不曉得要為自己做的事與選擇負責。 療愈內在小孩,第一個重要的能量,就是責任的能量。為自己負責,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讓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宇宙責任的能量將會為你帶來資訊、知識、智慧,幫你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