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理解「離開父母」的聖經教導?

2021-01-13 基督教資訊平臺

圖:攝圖網

聖經多次肯定地提到「人要離開父母」(創2:24、太19:5、可10:7、弗5:31),並且每一次都是針對婚姻的教導。真的要離開父母嗎?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如何理解「離開父母」?

溫州某家庭教會牧者章聖任牧師在公眾號「教會微刊」發表文章指出,「離開父母」對於中國的孝道和現在切實的生活狀況而言,都不會是一個簡單的話題。

「談論到離開父母,也就是告知人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作者說。聖經當中是如何說的呢?

一、聖經的有關教導

聖經教導「要離開父母」。作者因此認為,「離開父母」是婚姻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此外,這個教導的後面總是緊跟著「與妻子連合」的教導,因此「離開父母」直接關係到能否「與妻子連合」。

「與妻子連合」「成為一體」(即身心靈完全的合一、全人的合一)是上帝在婚姻裡對夫妻關係的要求。作者說,因此,一個已經進入到婚姻裡的人,是必須「要離開父母」的。

聖經教導「當孝敬父母」。但是聖經在「離開父母」的同時,也的確多次提到「當孝敬父母」(出20:12、弗6:2-3),並且是十誡命中的重要一條。作者指出,這兩條教導並不衝突,反而是一起構成子女與父母關係的關鍵經文。作者認為,只有離開父母,才能真正孝敬父母,因為人若不能在心理、財務、決策、育兒等等各個方面獨立於父母,就不能孝敬父母。

二、中國的文化背景

作者介紹,中國在家庭方面的傳統文化是主張「父權主義」「夫權主義」的。因此,對於女性來說,很難想像她有聖經所提倡的進入婚姻後的「連合」卻只有不平等的「依附」。女人依附於丈夫,丈夫又依附於家族,以至於「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作者指出,傳統文化在家庭方面的作用,實際上已經漸漸褪去。但它在人們的腦海裡還有很多的殘留,所以,傳統文化對「離開父母」也造成了障礙。但是更大的影響來自中國當代的背景,特別是「一胎化」政策。

作者指出,現在的獨生子離開父母「談何容易」,在各方面會尋求父母的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也不甘心過早地進入空巢期,常常插手到這個新組建的家庭裡面。因此導致丈夫和妻子都是難以「離開父母」的,更遑論夫妻連合成為一體了。

三、當怎樣離開父母

作者指出,首先達成一致的觀念——「兩人之間、雙方父母、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能達成一致,豈不美哉?」當然很難做到這個程度,因此作者建議至少兩個人之間要先達成一致,明確「要離開父母」。

要「從頭腦到心地」去領受聖經有關於「離開父母」的教導,並認定要實行;從頭腦到心地去整理阻礙「離開父母」的主觀與客觀障礙,並認定要去除。並且,這樣的一致性,應該在進入婚姻之前達成;若是錯過了,進入婚姻之後,也要宜早不宜遲地去努力。

在行動上,作者提醒,要循環漸進、態度溫和,不要幻想一步到位。另外,作者指出,本來「離開父母」不等於「不與父母一起住」,但事實上,若是能在空間上分開,確實能更快地學會獨立。因此,若是發現實在難以離開父母,即難以在心理、財務、決策、育兒等等各個方面獨立於父母的,就不要與父母住在一起。

作者針對並非雙方都是基督徒、雙方父母不都是基督徒的夫妻再次提醒,在「離開父母」的事情上「立場要堅定,態度卻一定要溫和」,以免造成家庭的混亂,反倒羞辱了主的名。

相關焦點

  • 聖經中的「神」與中國文化中的「天」
    福音活頁:聖經中的「神」與中國文化中的「天」文 / 劉廣華金燈臺微刊 第107期希伯來民族與中華民族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長壽的民族。原因可能是兩個民族的祖先都敬神仰天,和孝順父母。聖經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中國傳統文化中「敬天」文化十分關鍵,也愈來愈有學者考證中國古代對於「天」的敬仰與聖經中的上帝不可分割。去年,學者楊鵬出版《「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一書並談到,中國傳統信仰精神的未來在回歸上帝,他在接受基督時報訪談時亦談到,「上帝」與「天」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高之魂。
  • 《聖經》中是怎麼教導父母和孩童的呢?母親節必讀經文!
    《聖經》中是怎麼教導孩子對待父母的?[出20:12]「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1:15]「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聖經》是如何教導父母去教養兒女的呢?[創24:55]利百加的哥哥和他母親說:「讓女子同我們再住幾天,至少十天,然後他可以去。」[創25:28]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卻愛雅各。
  • 從聖經學習 基督徒如何正確的禱告
    路加福音11:1;馬太福音6:9~13序言在聖經裡,敬拜和禱告的重點同樣是對象:敬拜那一位?向那一位禱告?人類學家指出,敬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渴求。在每一種文化裡,無論是最文明的國家,抑或是最原始的部落,不同的族類都有一種尋求神、敬拜神的渴求。
  • 跨文化溝通交流課程-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經濟全球化,其趨勢猶如滔滔洪水,連綿不絕;全球化浪潮下的商品經濟,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無一不享受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成果,曾幾何時,買到國外的商品還需出國帶著巨大的行李,而如今只需要手機一點,你想要的國外商品不日就送遞至家中......
  • 與中國文化不謀而合的西方文化,聖經裡有的他們都曾說過!
    從表面看,中國在地球的的東方,而《聖經》多被認為是西方的神話,兩者應該沒有太多的共同性,可深入的探討的一下,相傳來自希伯萊人的《聖經.舊約》在許多地方都與中國古代的典籍有這驚人的相似性,如:聖經說: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在空虛混沌中創造了天地萬物; 老子說:從無中生有,及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 上海「信仰與工作」講座牧者分享:基督徒如何以聖經的觀點來對待工作
    3.工作和聖經聖經裡面的焦點是「意義」而不是「工資」。工作是讓我們憑著愛心和信心去證實神的福音。工作也是敬拜神的場所,包含著三種價值:神的器皿,內在,戰略。工作需要讓自己做到可信賴,透明,超越文化代溝。其中愛的行動是工作中的最大的需要——當帶著愛的動機去做時,我們會很盡心盡力去做這件事,努力想要將它做到完美。
  • 《紅樓夢》擁抱《聖經》 中國文化走進西方主流社會
    跨超本是為名著度身定做的移動網際網路數字閱讀新模式,被譽為西方文化重要源泉的《聖經》和中國的《紅樓夢》一樣,都是備受矚目的文學正典,但是現代社會閱讀氛圍發生變化,閱讀群體的結構更加年輕化,原有的敘事節奏,白紙黑字的單一紙質書形式,對當下「讀圖時代」的年輕讀者很難構成吸引力。
  • 屬靈問答|如何理解聖經中所說的「凡火」?
    編 者 按放下爭執之心,回到聖經去看看「凡火」的內涵。親愛的弟兄姊妹,各位朋友,難道聖經不當是指導我們信仰與生活唯一無誤的準則嗎?這個世界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還少嗎?如此深度好文,仔細閱讀、省思和轉載的人有福了。什麼是人在世上活著所能行的最大之事?
  • 10句令人吃驚的聖經經文幫助你了解婚姻
    很多年輕人結婚之前濃情蜜意,一分鐘都不願意離開對方;然而結婚後卻被各樣的問題攪擾發生吵架、爭執,甚至於離婚。因此關於教導男女如何正確的面對婚姻,如何建立正確的婚姻觀的書也越來越多。這些書試圖告訴我們婚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男女如何一起去持守婚姻。好像在現在這個戀愛自由平等的環境下所得到的婚姻,反而卻是以悲劇收場。
  • 鄭牧師簡談當代中國教會的真實現狀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面貌在近三十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教會在神的帶領下亦迎來大復興,備受國際關注。如今,中國教會的發展現狀如何?它們又面臨怎樣的挑戰和危機?除了禱告之外,海外華人教會怎樣切實幫助中國教會健康成長?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聖經文化的滲入
    恍如今天的中國。經濟遭遇荒年,經濟呈L形走向,有人估計七至十年。同樣,上帝安排的「約瑟」也在施行國有民營混合化的過程。這糧食主要是精神食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經為基礎、以聖經為內核的天道文化。 (二)結合中國古籍及聖經發現,中國古籍乃是由魂至身,稍為優秀者由魂至靈。
  • 聖經中遇見神的雅各
    也是雅各離開父母到舅舅家的事件。同時,聖經記載了雅各在生命中遇見了神的光景。1遇見神的時候。是離開父母,離井背鄉孤身一人走向未知的路上。也就是在環境中遇見了神!這位有遺傳信仰的雅各,父母的神,如若自己不經歷神,那父母的神就不能成為我們的神!因此,我們需要個人遇見神!
  • 一個應當予以重視的聖經版本——《聖經簡釋本》
    一、什麼是助讀本聖經?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經文含義而添加了輔助資料的聖經。助讀本聖經(Study Bible)也常被譯為「研究本」「研讀本」「研修本」等名稱,除了聖經正文以外,在聖經中會附上相關資料。內容包括:聖經每一書卷的成書背景、段落大綱、經文注釋等。
  • 福音對談丨話題:疫情大背景下,基督教能給出什麼答案
    三位一體的古老教義教導我們可以透過聖子耶穌的眼淚和聖靈的痛苦認識到上帝是怎樣的一位。」「因此,能夠解釋『發生了什麼』和『為什麼發生』不是基督教的呼召。實際上,基督教呼召的一部分是無法解釋——卻代之以去哀歌。當聖靈在我們裡面哀嘆時,即使我們處在自我隔離的狀態的下,也可以成為上帝的臨在、醫治和愛可以居住的聖殿。由此,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可能性、新的善舉、新的認識、新的希望。」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大體可將國內粉絲文化的流變概括為三個階段:信息單向傳播中的受眾型粉絲;市場變革影響下的消費型粉絲;媒介激變背景下的互動型粉絲。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三者的時間脈絡並不代表完全的線性關係,彼此存在明顯的交疊。
  • 安彥魁 合乎聖經與理性的「循環論證」
    人墮落之後,死在過犯罪惡之中,耳聾且又眼瞎——而聖經則是神對耳聾眼瞎者的直接講話。「為了教導教會,不僅使用無聲的老師,甚至親自開啟聖口教導他的教會。」[9]加爾文比喻聖經是眼鏡,使昏花的理性因此而看見認識神[10]。既然是聖經作為眼鏡幫助理性的昏花,如今反倒帶上理性的眼鏡來認識聖經(甚至以理性懷疑聖經),這是現代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前設——將墮落的人看為自主的人,且以人為衡量萬事的尺度。
  •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題「育兒觀與文化」閱卷反饋(下)
    中國父母也非常生氣,回答說:「你們這樣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裡會很受傷,他會怎麼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爭執引來很多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 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 問題解答|10.如何理解20章千禧年
    我們要如何理解20章千禧年呢?啟示錄20章說到千禧年,有關這個千禧年有前一千年、後一千年的說法。就是說是耶穌復臨之前的一千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