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文化不謀而合的西方文化,聖經裡有的他們都曾說過!

2021-01-13 冬雪人文

從表面看,中國在地球的的東方,而《聖經》多被認為是西方的神話,兩者應該沒有太多的共同性,可深入的探討的一下,相傳來自希伯萊人的《聖經.舊約》在許多地方都與中國古代的典籍有這驚人的相似性,如:聖經說: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在空虛混沌中創造了天地萬物; 老子說:從無中生有,及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聖經說:第七日,上帝造完萬物就安息了; 周易說:七日來復,天行也。   聖經說:伊甸園裡有四條河,流出珍珠瑪瑙; 淮南子說:天下有四水,凡此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聖經說: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智慧樹; 山海經說:都廣之野有不死樹和聖樹,聖樹又叫睿木,"食之令人聖智也。   聖經說:人類始祖貪吃了智慧樹的果子,被上帝趕出伊甸園,並由基路伯和火焰之劍阻斷了人神通路; 尚書和國語上說:人犯了罪,上帝命重黎堵絕天路,上下不相往來。   

聖經說:後來地上充滿罪惡,上帝用大洪水衝刷了大地; 淮南子、國語上說:共工為始作亂,震滔天洪水,禍害天下,天柱折,地維絕,水潦塵埃歸。

由《聖經》和上述典籍的所成時間看,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可能,再除去一些暫不介紹的神秘事物,那我們根據現有的資料能否大膽的說一句,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在遙遠的年代,曾經有一個共同的源頭。

不久之前在考古界和文化界有一個風靡一時的錯誤說法:「中華文明來源於巴比倫,中國人的祖先可能是古巴比倫人。」,後經過研究這個說法非常的荒誕,中華文明要遠遠的早於巴比倫,這樣形成此種錯誤說法的理由:「早期的中華文明與古巴比倫文明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就產生了相反的作用,成了中華文明由東向西傳播到了巴比倫的重要依據。

現代科學通過對非洲女性、亞洲女性、高加索女性、澳大利亞女性、北美土著女性和紐幾內亞女性基因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有爭議性的結論——人類共同的母親很可能生活在15年前的非洲,某些科學家甚至以此「確定」了人類走出非洲的路線:15萬年前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在大約5萬年前分布到世界各地;他們從非洲東部進入中東,此後到達東南亞和南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最後到達歐洲和中亞。乍看15萬年仿佛非常的遙遠,可它和有跡可尋的中華文明的始祖有巢氏一比較,實在有些拿不出手,更不要說元謀人和藍田人。據據考古發現130萬年前藍田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區區的15萬年,隨便的聽聽也就算了。我們姑且先不談人類起源於何處何時,但有一點是學者們所共同認定的,這就是不管任何人種,都是由同一祖先進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同一祖先,會進化出黑、黃、白三大不同的人種來了呢?如果說人類是從猿猴進化來的,是何種原因讓人類的皮膚有了不同的顏色。  智力正常的人,都懂得太陽曬多了,皮膚會變黑;反之太陽曬少了,皮膚就會變白的道理。因為在日照過強的自然環境下,人類的機體為了自身保護,會在皮下沉積大量的色素,以免被紫外線灼傷,皮膚因而變黑;而在日照不太強烈的自然環境下,我們的機體又會消除過多的色素,以免妨礙維D的合成、影響鈣質的吸收,皮膚因而又變得白了起來。對此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去非洲按當地非洲居民的方式生存十年,十年後如果您皮膚沒有改變,請再來反駁我。  以上基本就是形成不同人種的原因所在:在低緯度地區,日照強烈,為了適應環境,人類進化成黑種人;在高緯度地區,日照大大減弱,人類進化成白種人;而在中緯度地區,日照的強度介於兩者之間,因而人類在此進化成膚色介於黑種人和白種人之間的黃種人。此種日照對皮膚產生的影響在生存條件簡陋,經常赤身裸體暴露在陽光之下原始社會尤其嚴重。  之免遭寒冷空氣直接的侵襲。鼻子越大,毛細血管就越多,供血量就越大,預熱冷空氣的效率就越高,在嚴寒中生存的能力就越強。白種人的鼻子高,自然就造成了深眼窩;至於金髮碧眼,則與皮膚白皙的原因相同:隨著日照的減弱,色素慢慢退去,在皮膚變白的同時,頭髮的顏色開始變黃,眼睛的顏色開始變淺。同理,黑種人的相貌也可以用氣候、地理位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不同人種的產生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後天在不同的日照、生存條件下慢慢演變而來的,如此全世界的人類來自同一種源便有了依據,但到底最早的人種在那裡,外形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探討完人種與日照的問題,我再拿起地球儀看看北緯三十度這條奇妙神秘的緯線,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令人驚恐的「百慕達三角區」、遠古瑪雅文明遺址、古埃及金字塔群和獅身人面像、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中國神秘的神農架、三星堆,乃至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都在這條緯線之上。除此之外,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也均是在這一緯度線入海。

如此多的事物、奇觀讓北緯三十度有了與眾不同的含義,可這和本文所探討的內容關係不大,之所以提及北緯三十度這條奇妙神秘的緯線,是因為它與最初的文明有著特殊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紅樓夢》擁抱《聖經》 中國文化走進西方主流社會
    請先簡單了解一下兩本書為什麼都叫跨超本?跨超本是為名著度身定做的移動網際網路數字閱讀新模式,被譽為西方文化重要源泉的《聖經》和中國的《紅樓夢》一樣,都是備受矚目的文學正典,但是現代社會閱讀氛圍發生變化,閱讀群體的結構更加年輕化,原有的敘事節奏,白紙黑字的單一紙質書形式,對當下「讀圖時代」的年輕讀者很難構成吸引力。
  •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聖經文化的滲入
    恍如今天的中國。經濟遭遇荒年,經濟呈L形走向,有人估計七至十年。同樣,上帝安排的「約瑟」也在施行國有民營混合化的過程。這糧食主要是精神食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經為基礎、以聖經為內核的天道文化。 (二)結合中國古籍及聖經發現,中國古籍乃是由魂至身,稍為優秀者由魂至靈。
  • 從老子和蘇格拉底相比,看中國文化相比西方的優勢
    蘇格拉底和耶穌都是因為與傳統思想產生激烈的衝突,而被統治者或法庭處死的。在現代西方社會,仍然盛行互相辯論的風氣。在西方國家的議會中,議員們時常激烈地爭論,各政黨之間互相批評、抨擊。而中國的人大、政協會議往往是平靜的,和平時期政黨之間也不存在互相指責的現象。很多西方國家在中學和大學裡都有正式的辯論課,學生練習著怎麼在辯論中壓倒對方。
  • 聖經中的「神」與中國文化中的「天」
    福音活頁:聖經中的「神」與中國文化中的「天」文 / 劉廣華金燈臺微刊 第107期希伯來民族與中華民族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長壽的民族。原因可能是兩個民族的祖先都敬神仰天,和孝順父母。聖經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 炎黃文化裡的龍,是吉祥尊貴的象徵,和西方神話裡的龍有差別嗎
    炎黃文化裡的龍,是吉祥尊貴的象徵,和西方神話裡的龍有差別嗎?在我們炎黃子孫的眼裡,「龍」既是至高無上的神物,也是難得一見的祥瑞,所以我們都自稱「龍的傳人」。非常巧的是,西方的傳說裡也有龍,而且形象和我們東方龍差別不大,但是待遇卻截然不同。
  • 《聖經》是打開英語世界,打開西方文化的一把鑰匙
    英語世界中的典故主要來源於《聖經》、希臘羅馬神話以及莎士比亞等文學巨匠的作品,這些典故好比漢語中的成語以及引用傳統典籍中的章句一般,成為西方人使文章表述簡潔、意義雋永的語言手段。而來自《聖經》中的典故,包括其中的人物、地點、事件、隱喻、警句等,佔據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已成為西方文學作品中的通用代碼,承載了在以《聖經》為載體的基督教教義影響下形成於作者意識中的善惡觀、價值觀,具有言簡意賅的表意與象徵功能。
  • 西方鏡子裡的中國
    從西方製圖的伊始,他們就很難忍受地圖上的空白。而中國這個朦朧的龐然大物,一直以來就是攏在他們世界上空一朵難測的雲靄。在很長時間內,他們迫切地收集著有關中國的各種消息,並在口口相傳的傳言、猜測、虛構和想像中去描摹它。就像海妖的歌聲將人引向未知之地,在西方的耳朵裡,中國這片大地上的歌聲一度最為迷人,因為它兼具黃金與文明,既顯得異域風情,又不無教益。
  • 如何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理解「離開父母」的聖經教導?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如何理解「離開父母」?溫州某家庭教會牧者章聖任牧師在公眾號「教會微刊」發表文章指出,「離開父母」對於中國的孝道和現在切實的生活狀況而言,都不會是一個簡單的話題。「談論到離開父母,也就是告知人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作者說。聖經當中是如何說的呢?
  • 論西方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本質:感恩節消費扶貧?
    儘管有些人漠不關心,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舉起謹防「精神入侵」的警示牌,希望喚醒國內群眾抵禦外來節日文化,築建國內傳統節日文化的護城河和堡壘,無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個性,容易叛逆,愛湊熱鬧,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添油加醋,越多人議論哪個西方節日,年輕人過得越有聲色有滋味。
  •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斷層,西方卻跳躍式發展,這裡面受什麼的影響?
    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都自豪我們的文化五千年來,沒有間斷過。而且一直發展得很好,很完善。尤其是我國的儒文化,在兩千年來,一直都是指導中國行為思想最重要的藍圖。即便是到了清朝,儒家文化也成為了主流,雖然被少數民族統治,但是少數民族也被儒文化所薰陶,同化。
  • 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
    在另一些論壇上,也有很多學中文的外國網友討論分享自己喜歡的中國詩詞。從《詩經》《古詩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魚玄機……國外讀者不僅涉獵廣泛,有的還見解深刻,讓人頗感驚喜。詩詞除了是他們學習中文的對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網友說,他們家隔壁曾住著一位上了年紀的獨居荷蘭女士,在她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她把一本李白詩集送給了他們,以感謝他們對她的幫助,在詩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獨酌》這首詩。
  • 西方文化如何融入中國?有些源於創造性誤讀
    歷史書寫首先是史家對於事件的選擇,並把這些事件編織在一個有意義的序列裡。因此即使同一主題,不同作者也會有自己的不同選擇,這就是個性。《中西文化交流通史》一書的宗旨,就是選擇了歷史上中國與西部世界的交往和文化關係的相關史實,構成作者賦予的意義序列。
  • 「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
  • 《聖經》之瑪雅文化
    更有甚者,不少人認為北美印第安人是《聖經》中所提到的失散了的以色列部落的後裔。  「前述那幾位踏訪過瑪雅城市遺址的人也不知道究竟誰是這些建築的修造者,但大多堅信一條:肯定不會是居住在這一帶的瑪雅人修建的,因為他們過於愚昧,不可能是如此一個偉大文化的傳人。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就是這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對國內以後甚至百年內的雕塑行業影響很大,因為很多雕塑行業的教授老師都是那次文化交流的受益者。典型的人物比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曹春生老師。家庭裝飾裝修都幾乎在複製西方的一些經典雕塑,商業上有了需求那麼就會對雕塑製作者的雕塑藝術技術有了要求,至此人們開始接受大衛,維納斯藝術形式存在,除去各大雕塑院校不說開人體課程,就連民間雕塑行業都開了人體藝術課程,典型的就像是河北曲陽縣大面積的製作各種各樣的歐式風格雕塑,在短短十餘年間幾乎把西方雕塑存在的或是不存在的都複製雕刻了數十遍,甚至還創新的雕刻了很多西方雕塑原來都沒有實現的雕塑作品,那時候曲陽縣一年出口到西方雕塑歐式雕塑可以說富裕了一代人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中國傳統文化中「敬天」文化十分關鍵,也愈來愈有學者考證中國古代對於「天」的敬仰與聖經中的上帝不可分割。去年,學者楊鵬出版《「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一書並談到,中國傳統信仰精神的未來在回歸上帝,他在接受基督時報訪談時亦談到,「上帝」與「天」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高之魂。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照亮一切西方文化隱喻,也點燃整個現代文明
    為什麼漫威宇宙裡,會有一個「矮人王」作為最會鍛造的角色?他身材短小,相貌醜陋,但卻能創造出恆星級能量的熔爐,而且擁有頂級的鍛造技藝。他不僅能夠製造滅霸想要的「無限手套」,而且還能幫雷神索爾鍛造「暴風戰斧」,從這個人物角色的設定上,我們多少能看到希臘神話裡火與鍛造之神赫淮斯託斯的身影。不光這些文化符號和隱喻,就連現代的哲學,科學,社會制度,無一不能從古希臘文化中找到源頭。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如「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於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
  • 語言全球化影響各國文化 英語熱不會西化中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掀起了獨立浪潮,殖民者撤走了,他們的語言卻被留了下來。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非洲本土語言逐漸被邊緣化,地位日益衰微。  開普敦大學語言學家邁克克勞霍爾甚至曾經做出一個驚人的預言:在今後的20年,世界上6000種語言裡,有一半都將消失,其中很多是非洲語言。  語言的影響意味著文化的影響,歐洲語言所帶來的外來思維,也在悄悄改變著非洲人的生活。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而且相互對立的實體。前者是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舊文化傳統,後者則是近百餘年才出現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出於西方。所以這兩者的衝突實質上也被理解為西方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