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嬰兒太弱了,出生兩個月才能抬起頭,6個月才能翻個身,一歲才能爬起,吃飯要人喂,睡要被人哄,行動要被抱,如果沒有成人照顧,結局一定是死亡。
而動物馬、牛、長頸鹿的幼崽出生後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站立,出生第1天就可以躲避捕食者。
猴仔可以緊緊抓住母親的毛掛在母猴的肚子下,一站式解決溫飽和安全問題。
金魚的幼苗可以在生下來後就會遊泳;雞、鴨子出殼後就可以滿地亂跑。為什麼我們爬到了食物鏈頂端,卻生出弱到不行的幼崽?
生理限制是一個重要原因。動物學家計算認為,嬰兒要被懷上18~21個月,才能達到黑猩猩的幼崽出生時的成熟度。而人類平均孕期是9個月,就說出生後9個月到一歲大的嬰兒才跟剛出生的猩猩差不多。那麼為什麼人類不能懷孕久點當嬰兒成熟度高一點再生下來呢?
有兩種理論,傳統觀念認為是骨盆太小了,直立行走時骨盆狹窄,更容易保持平衡,於是人類有了相對狹窄的骨盆。而如果孕期太長的話,她的頭骨會變得更大,會導致女性分娩死亡率變高,為了更好的繁衍子嗣,減少人口損失,人類需要早產。
第2種理論從營養空氣角度分析,認為是代謝負擔,限制人類的孕期。懷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如果等到嬰兒發育到出生就可以行走程度。懷孕末期孕婦的身體會負擔不了,並難以供給嬰兒所需營養,而數據也證明在6個月身孕時,準媽媽要花費兩倍能量去維持基本的新陳代謝,到懷孕9月要分娩的時候,也差不多到能支撐的極限了。
在懷孕這件事情上,人類媽媽已經盡力了,只能讓嬰兒發育到一定程度生下來,再依靠後天漫長的哺育,讓嬰兒繼續發育。 雖然早期嬰兒成熟度不夠,但人類社會的群居行為,給幼兒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環境,所以成熟度不夠帶來的副作用,比如說不會走、無法保護自己,整天昏昏欲睡,這些缺點都被彌補了。
讓嬰兒大腦可以得到足夠的發育,半成品是被自然允許的。而動物則不同,大自然的弱肉強食是不允許普通動物發展緩慢的,所以他們又在必須要快速成熟並獨立生活,這是自然逼迫的結果。
另外所有的幼崽也改變人類的習慣,我們變的慣於將幼崽帶在身邊長期照顧,培養人親情,形成人性,逼迫成年人類變得更加強大去保護幼兒。
也讓人類群體更依賴後天學習,而不是先天本能。這種照顧可能也極大促進了智力發展,讓我們人類發展成如今自然界中有統治者,所以這就是上帝關上了門卻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