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人們常說「十月懷胎」,娃在娘的肚子裡住到時間才會出生,嚴格來講280天左右才算一個完整的孕期。
但你知道嗎,從另一些角度來看,小嬰兒都是「早產兒」,其中原因看過就會理解。
為何說嬰兒是「早產兒」?
瑞士生物學家阿道夫·波特曼曾表示:胎兒超過42周再出生仍然屬於「早產兒」,並稱之為「生理性早產」。
這裡所說的「早產」和平時理解的不同,而是通過嬰兒的整體表現來看的,
1)身體各個部位沒有發育成熟
網友經常把小寶寶稱作「人類幼崽」,在他們身上一系列的表現真的很可愛,卻也讓父母操碎了心。
小嬰兒三個月左右才會翻身、6個月左右才會坐,能夠獨立行走要大概一歲。嬰兒出生時囟門沒有閉合,視力尚未發育完善,弱小到讓人不敢碰。反觀某些動物的幼崽,出生後幾分鐘就可以站起來,會緊緊抱住媽媽,人類幼崽能夠做到這樣的,恐怕只有哪吒了。
因此,單從身體發育成熟度和速度來看,人類幼崽整體是有些「早產」的。
2)「幼態持續」時間久
幼態持續是社會生物學的重要概念,也可以理解為減緩成熟的過程。指生物後代出生後仍然保留幼年的特徵,並受父母的保護和養育,直到可以獨自生存的成長過程。
從新生兒開始需要一直被父母照顧,餵奶、換尿布、哄睡還要陪玩。
經歷嬰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等,才會達到「成年」標準,人類幼崽擁有一個較長的幼態持續時期。
「早產」就代表輸了嗎?
人類幼崽的幼態持續通常要到小學甚至青春期左右,而動物幼崽只需要幾天、幾個月就結束,看上去我們好像輸了。
難道人類的孩子還沒有動物幼崽優秀嗎?並不是哦,正是因為這些「早產」的表現,才讓嬰兒出生和發育有優勢,並成長得更好。
「早產」也是人類幼崽的優勢
可能有人會覺得,既然說寶寶都是「早產」,那讓他在媽媽肚子裡再多住一段時間,可事實上這種「早產」也是人類幼崽的優勢。
★ 使得自己順利出生
在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時出生,對小嬰兒和產婦來說都是好事。
在沒有剖腹產時,胎兒沒有閉合的頭骨縫隙,柔軟的身體都利於順產,否則會讓媽媽和自己都處於危險中。
★ 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更安全
人類幼崽不能很快獨立,需要父母辛苦照顧,看上去是「沒能耐」的表現,卻讓它的成長更安全。
在父母身邊不會被別人欺負、不會輕易受傷,並且陪在父母的時間更久。
★ 成長慢,但更完美
嬰兒的成長速度慢,但這個過程中是給他身體、學習、性格等各個方面有足夠發育時間,越來越趨近於完美。
照顧小嬰兒確實會有些麻煩,但了解以上的事情後,就可找出的規律和注意事項。
照顧「人類幼崽」需要注意幾件事
1、耐心等待
不必讓小寶寶超前發育,規律的成長過程更有盼頭。
2、投入情感交流
嬰兒剛出生後雖然不會用語言交流,不會緊緊抱住媽媽,但他懂得情感交流。
照顧小嬰兒時不要太沉默,多跟他說話讓他看到大人表情,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並為語言能力打好基礎。
3、獨立性需要慢慢鍛鍊
人類幼崽不必像小動物一樣,出生後不久就脫離父母照顧,但一些小事上要培養獨立性。
例如上幼兒園之前學會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大一些後自己整理房間,再後來努力學習、工作有獨立生活能力。
糰子媽心裡話:
讓孩子慢慢走向獨立不是父母拋棄他,而是為了讓孩子一直進步,擁有更好的生活。
【今日話題】你覺得小嬰兒的另一種「早產」,還帶來了哪些優勢?
#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