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體型和黑熊一樣大,生出來的幼崽卻那麼小?專家說出了原因
要說這個世界上混得最好的熊是什麼熊?很多人肯定會大聲說出來:大熊貓!,明明可以靠實力吃飯,卻選擇了靠臉吃飯。看看和它同一種類的北極熊、黑熊、棕熊等等,不是快面臨滅絕就是慘遭人類捕殺。可以說大熊貓是這裡面混得最好的人,週遊世界不說,走到哪裡享受到的都是「總統級別」待遇。用咱們一句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思路決定出路。開個小小玩笑,言歸正傳。
我們都知道大熊貓和亞洲黑熊的體型是一樣大的,都差不多在150公斤左右,最大的大熊貓可以長到180公斤,但是大熊貓生出來的幼崽卻比黑熊生出來的幼崽小得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有關專家說出了實情。專家說熊貓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我們都知道熊貓至今已在地球上繁衍800萬年了。在800萬年前的時候,哺乳動物還沒進化到高等級狀態,體內的胚胎在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情況下,就被大熊貓給生出來了,只能等到生出來以後再補充營養了。
這裡校長和大家詳細說下,大熊貓的發情期一般是在四月份左右,由於大熊貓在以前都是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上,在四月份的時候冰雪還沒有融化,還屬於比較寒冷的季節,食物也比較少。所以此時懷孕的大熊貓就無法獲得更多的營養給體內的胎兒。胎兒在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停止發育,等四月份過了,食物開始變得充足的時候才會繼續開始發育,胎兒在熊貓媽媽體內發育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由於大熊貓吃的都是竹子,營養不夠輸送給胎兒,所以胎兒在體內兩個月左右停止生長,為了能夠繼續獲得營養,大熊貓就會提早把幼崽給生下來。用餵奶的方式繼續給幼崽提供營養。這也就是幼崽剛生下來那麼小的原因,其重量只有150克,僅僅相當於兩個雞蛋的重量。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熊貓會「早產」,專家研究發現,大熊貓懷孕的時候,體內的胎盤不會及時的著床,只有在分娩的前一個月才會著床,這種延後的現象就導致了胎兒發育不成熟的情況,比其他熊貓早了100多天就開始生產。我們都知道大熊貓之前是瀕臨滅絕的動物,因為它們繁衍效率比較低,一胎就生1-2個。並且需要及時餵養,在野外大熊貓幼崽的成活率極低。或許就和它們生育幼崽的方式有關係,校長給大家舉個例子。
在野外講究的就是效率,非洲大草原上那些哺乳動物們,基本上剛生下來就會自己走路了,比如羚羊,剛出生的小羚羊在出生10就已經能走了,20分鐘後就可以像別的羚羊那樣奔跑了。這得益於殘酷的自然環境,因為你不會跑,意味著你將成為別人的食物。所以這些動物們生育幼崽都是在胎兒完全發育成熟的情況下生出來的,和大熊貓完全相反。
校長總結一下,大熊貓幼崽那麼小的主要原因:一是和它的進化有關,大熊貓是原始的哺乳動物,800萬年來生育方式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二是體內的胎兒著床時間晚,吸取的營養不夠就被生下來了,靠餵奶的方式存活。這兩點就是大熊貓幼崽小的主要原因。
申明:本文由《校長天下說》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