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輸入0字
有1個回答
人類的幼兒對父母的依賴時間極長,在哺乳動物中可能是最長的。有的大學生二十多歲還在依賴父母生活,那是對父母依賴的慣性使然。一個事實就是,人類的幼兒極度缺乏獨立生活能力。那是人類獨特的進化過程造成的結果,也是一個因禍得福的事情。我在瘋狂人體進化史中曾經系統討論過這個問題。由於人類的直立行走,導致人類都是早產兒。邏輯是這樣的。
人類直立行走造成的兩個重要結果。
一個是粗壯的雙腿,一個是大號的腦袋。
麻煩在於,這兩者是矛盾的。
因為它們都和人類的盆骨有關。
人類直立行走以後,盆骨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盆骨上面,承接著脊椎和各種器官,包括女性的子宮。
而盆骨下面,則是強壯的雙腿。
由於直立行走,所以兩條腿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寬。
否則當我們抬起一條腿時,另一條腿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從而摔倒。
所以盆骨向下的開口必須收縮。
加上粗壯的雙腿會佔用較多的空間,盆骨開口就越來越狹窄。
另一方面,女性子宮中的孩子需要通過盆骨開口才能生下來。
問題是人類的腦袋正變得越來越大。
當越來越大的腦袋想要通過越來越小的盆骨開口時,衝突在所難免,大腦袋嬰兒很難生下來。
這就是人類獨有的生育困境。
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生育困境非常明顯。
哺乳動物一般四足行走,盆骨開口向後,加上兩條後腿的間距很寬,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幼仔生下來。
所以它們從來不需要助產士,照樣母子平安。
而人類則不然。
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人類是難產死亡率最高的哺乳動物。
現代婦女生育時,都需要去醫院接受專業的接生護理,否則很容易出現意外。
事實上,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對生育困境作出了反應。
應對策略居然影響了人類進化的方向。
人類的進化是一環扣一環的過程。
先是直立行走,接著是腦袋增大、盆骨開口變窄,直接導致了人類的生育困境。
如果任由這對矛盾繼續發展,女性就可能再也生不下來孩子。
那麼人類就只能以滅絕而告終。
人類之所以還沒有滅絕,是因為我們對生育困境作出了正確的反應。
應對的策略無外乎兩條:一是加大盆骨開口,二是縮小胎兒大腦。
加大盆骨開口的方法並不複雜,那就是不斷長高。
早期猿人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像個二年級小學生。
現代人的平均身高各地差異較大,中國成人的平均身高可達一米七左右。
而身材的增大必然導致盆骨開口增大。
另一個應對策略是縮小胎兒大腦。
不過大腦可以起到廣告效應,而縮小大腦就等於自廢武功,於是人類採用了一種折衷策略。
首先是讓大腦顱骨拆成六塊,像七巧板一樣拼接在一起,彼此並不固定。
板與板之間有兩個明顯的孔洞,俗稱囟門。
這樣大腦就可以隨著壓力而變形,像麵團一樣,從而更容易通過生殖道。
更重要的策略則是,在胎兒腦袋發育完成之前就把胎兒生下來。
按照哺乳動物的一般規律,人類正常的妊娠期應該是21個月左右。
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只有不到10個月。
也就是說,大約有一半的胎兒發育的時間被移到了體外進行。
通俗的講,人類都是早產兒。
正因為如此,剛出生的嬰兒極度無助。
他們不會走、不會跳,甚至不會吃飯。
他們只會熟練地使用一種語言,那就是大聲哭鬧。
但正是因為早產,意外給人類製造了一種全新的機遇。
那就是長時間的學習。
面對早產的嬰兒,父母必須付出巨大的耐心。
凡是沒有耐心的父母,都已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了。
因為嬰兒在繼續發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營養。
其中第一年攝入的營養大約60%都供給了大腦。
畢竟大腦是頂在頭上讓人看的呀。
一旦大腦尺寸不足,就等於廣告營銷失敗,在大腦競爭中必然處於下風。
進而在隨之而來的各種人生競爭中處於下風: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對象,甚至沒有朋友。
所以身體會調集一切能量保障大腦的發育。
不然過了最佳發育時期,等到顱骨固化,大腦就沒法再增大了。
保障大腦營養就此成為最迫切的任務。
而對大腦的強化投入,則明顯影響了其他器官的生長。
所以人類出生很早,卻成熟很晚。
這在生物學上叫作幼態持續,也就是長期保持年幼時的特徵。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上幼兒園,然後上小學、上中學。
不少人直到大學畢業,還要依靠父母養活。
人類是依賴父母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
與其他哺乳動物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人類的嬰兒有多幸福。
自然狀態下,貓出生後三四個月就要離開母親,狗也差不多。
更不要說小鼠,出生二十多天後就需要獨立打天下。
至於人類,我國法律規定滿十八周歲才算成年。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的216個月裡,我們都可以名正言順地賴著父母,由父母供吃供喝供穿。父母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學習。
這就是由直立行走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局面。
而正是這種奇特的局面,將通過一種複雜的途徑引導人類進入文明社會。
所以,生下來就能獨立生活,對於長期進化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
其他動物,都被困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難以自拔。
這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重要區別。
已輸入0字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