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科技日報華盛頓3月27日電 (記者劉海英 張夢然)人和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其它脊椎動物要大很多。為什麼會這樣?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社會大腦假說,即社會關係因素促使靈長類動物大腦增大。而美國紐約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發表論文,對該假說提出了質疑。他們稱,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較大更多源於其飲食習性。

  社會大腦假說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該假說認為,社會複雜性是靈長類動物認知複雜性的主要驅動因素,社會壓力最終導致了大腦體積向更大的方向演變。該假說提出後被普遍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與之矛盾的結果,對該假說提出質疑。

  複雜的覓食策略、社會結構以及認知能力可能在靈長類動物進化過程中共同演變,但在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容量方面,飲食習性或社會性哪個因素更為重要,還有待研究。論文作者之一、紐約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詹姆斯·海厄姆說:「社會大腦假說已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但我們的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一觀點。事實上,我們的研究指出了其他因素,即飲食習慣。」

  此次,紐約大學研究人員艾利克斯·德卡森及其同事匯集了140多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腦量數據,比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要多出3倍以上。他們不僅考慮了社會化因素,如種群規模、社會體系、交配系統等,還重點研究了動物飲食習性,即它們是食葉、食果,還是既食葉又食果,抑或屬於雜食動物。結果發現,飲食習性不僅對物種體型和發育有影響,其對大腦體積的影響也明顯大於社會化因素。食果動物和食果食葉動物的大腦體積,要明顯大於食葉動物,雜食動物的大腦體積,也要大於食葉動物。

  研究人員認為,果實具有季節性,有些還難以採摘,靈長類動物想獲取果實並不很容易,這可能導致食果動物需要相對較高的認知能力和靈活性。同時他們也強調,研究結果並沒有顯示出在同一物種中,水果或蛋白質消耗水平與大腦體積之間存在聯繫。

(責編:魏豔、趙竹青)

推薦閱讀

2017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全面走完「第二步」在2016年相繼完成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試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今年4月中下旬,將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展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試驗。【詳細】

6329米!國產水下滑翔機「海翼」刷新世界紀錄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上完成了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為我國深淵科考提供了新的科考手段。【詳細】

相關焦點

  • 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靈長類動物腦容量
    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演化》 相較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度,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其腦容量
  •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這個因素決定
    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不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美國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研究認為,影響大腦大小的關鍵因素是飲食,而不是社會群體大小。在美國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系,每一個房間的柜子裡都收藏著許多骨骼。
  • 靈長類動物智商排序 猩猩位列第一
    在人們的印象中,黑猩猩和大猩猩擁有和人類最近的親緣關係,是最聰明的動物。然而在哈佛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公布的一份靈長類動物智商排序中,位居榜首的卻並非是黑猩猩和大猩猩,而是猩猩。  親緣關係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15日報導,在這份包括25種靈長類動物的排序中,猩猩以其出色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拔得頭籌。通常被認為智力與人類最為接近的黑猩猩屈居亞軍,蜘蛛猿排在第三位。猩猩和黑猩猩與人類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似性都達到96%。之前的分子研究也顯示,黑猩猩與人類有更親密的親緣關係。
  • 我們是雜食動物嗎?
    我們是雜食動物嗎? 2009年01月24日 10:54:00 佛教在線 點擊:0次 在上一節裡,我們提到哺乳動物可大致分成十幾個種類,其中的幾個主要分支有靈長類、食肉類、偶蹄目動物和奇蹄目動物等。
  • 研究:大腦灰質體積或可決定節食自控力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6月5日報導,法國的一項研究表示,大腦中灰質體積可能會決定你節食時有無自控力。需要健康飲食的節食者如果缺乏自控力的話,可能會停止追尋更深遠的減肥秘訣。節食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自身體內,在於他們的大腦結構。
  • 同是靈長類動物,為什麼吃素的大猩猩比吃肉的人強壯?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同樣作為靈長類動物,大猩猩比人確實強壯了不少,尤其是銀背大猩猩,已經是靈長類動物中的「力量擔當」了。那麼,為什麼大猩猩吃素都比雜食性動物的人類強壯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人類大腦體積源於更快的新陳代謝 代謝越快腦容量越大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源於更快的新陳代謝率,人與猿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或是二者最終走向不同演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項區別就在於大腦的體積。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腦容量不斷增加,經過200萬年的演變,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卻變化不大。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2020年10月9日訊/生物谷BIOON/---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是大腦化學物、環境和遺傳學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需要仔細研究才能了解它們的根源。科學家們傳統上依靠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樣本來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一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這些受試對象的大腦是否與人類足夠相似,從而產生有用的新見解?
  • 人猿起源-靈長類動物
    猿是一個總稱,靈長類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 科學家再現了人類與靈長類動物在進化中分開的歷史時刻
    在哺乳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大腦的進化趨勢是逐漸增大的。如果觀察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腦容量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1700萬年前,人科從長臂猿科的祖先中分離出來。1000萬年前,人族從大猩猩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700萬年前,人亞族從黑猩猩亞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
  • 海豚可能是地球上最聰明動物 與靈長類驚人相似
    大部分接受「標誌測試」的動物對鏡子裡的自身形象置之不理,或誤把它當作另一同類而與之搏鬥(如公雞),只有黑猩猩、大猩猩等高級靈長類動物才會利用鏡子來檢查自己的身體。而在非靈長類動物中,僅有海豚與大象會通過鏡子察看自己身體上的染色標誌,顯示出有「自我意識」的跡象。
  • 與動物權利博弈 歐洲深陷靈長類研究泥沼
    我在深思熟慮後才決定使用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類的大腦,我相信這是必要的。 神經學家Andreas Kreiter已經捍衛他的研究16年了。
  • 「收藏」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總結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齧齒動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ASD的發病機理。然而,齧齒動物和人類之間在社交行為和大腦解剖學方面存在較大的進化差異。為此,除了自閉症嚙齒類模型,研究者們嘗試建立了一些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模型來促進ASD的研究。
  • Nature | 靈長類動物中間神經元的新發現
    在較大的保守大腦系統中對特定細胞類型進行修飾的例子包括,控制青蛙中物種特異性求偶呼叫的後腦迴路,靈長類動物中三色視覺(trichromatic vision)的演變等【4,5】。,齧齒動物和鼬鼠的同源大腦區域共188776個中間神經元的RNA表達情況,發現物種內部和物種間中間神經元的顯著差異,並鑑定出一組在靈長類動物中富集,而在嚙齒類動物和鼬鼠中沒有分子同源對應物的紋狀體中間神經元類型
  • 抹香鯨的大腦體積是人類大腦的5倍,它為什麼沒有進化出高智商?
    在現存的生物中,抹香鯨無疑是大腦體積最大的動物,沒有之一。雖然,抹香鯨按照體型算,沒有藍鯨的體型大,但是,藍鯨的頭部比抹香鯨要小很多,這是由頭部佔比決定的。那麼,為什麼抹香鯨如此大的大腦都沒有進化出高智商文明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及老化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變化特徵和調控解析
    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具有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大腦的正常發育是其執行功能的基石,受到遺傳和包括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內的一系列表觀遺傳等多種因素的調控。
  • Neuron專訪諾獎級泰鬥,與蒲慕明強強聯手,推動靈長類動物研究
    而且,他補充說,中國當局和公眾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接受程度遠高於歐洲。他們「知道,沒有其他大腦(除人類自身的大腦外)可以真正幫助我們取得進步。」最後,蒲慕明說,希望該中心將像CERN(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一樣進行靈長類動物神經生物學研究。Logothetis說他的年齡與他的決定無關。他指出:「作為名譽退休,我本可以繼續工作很多年。」但是上海的機會以及過去5年的挫敗感讓他選擇了離開。
  • 科學家將人類基因導入絨猴體內,絨猴大腦體積明顯增加
    人類為何比其他靈長類動物聰明,能進化出文明,這是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想搞明白的事情,黑猩猩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6%以上,人的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3倍。而人類與黑猩猩在600萬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別進化後,其蛋白質體系只經歷過一次主要變化。兩者之間的差異只相當於任意兩個不同人之間基因組差異的10倍。由此可以說明,人類的祖先在與黑猩猩分道揚鑣之後,必有產生基因變異,而刺激了大腦的生長。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確認: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為何比其他靈長類更聰明?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是進化學中繞不開的謎題。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 人類專屬「聰明基因」被確認:與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約99%是相同的,但人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3倍。因此,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先祖必然曾發生了基因組變異,刺激了腦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