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動物神經系統經歷若干次獨立進化

2020-12-06 科學網

Xenoturbella bocki

圖片來源:Ulf Jondelius

對全世界最隱蔽的一些海洋生物開展的研究顯示,正如此前認為的那樣,中樞神經系統經歷了若干次的獨立進化,而不是一次。

被討論的無脊椎動物屬於散布在動物進化樹上的各個家族,並且在中樞神經索結構上表現出多樣性。這些生物還激活了涉及其他得到充分研究的動物神經系統發育的基因,比如bmp基因。只不過,前者以非神經的方法做到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這一發現。

「這為我們尚未回答的很多問題,比如中樞神經索是否在不同支系中獨立進化出來以及它們為何擁有如何多的相似性,提供了線索。」美國杜克大學進化發育生物學家Greg Wray表示。

為尋找擁有多樣化神經系統的生物,挪威Sars海洋分子生物學國際中心進化發育生物學家Andreas Hejnol帶領團隊乘船探尋了瑞典和挪威的峽灣。他們篩選了從海床撈起的汙泥,並且研究了海參的腸道,以尋找埋在裡面的寄生蟲。科學家還搜尋了華盛頓州附近島嶼充滿巖石的海岸。

該團隊收集的一些最微小的蠕蟲屬於動物進化樹上一個名為Xenacoelomorpha的古老分支,並且擁有大量神經系統。例如,Xenoturbella bocki沒有中樞神經索,但擁有和水母類似的神經網;Isodiametra pulchra擁有8個神經索;Meara stichopi則和脊椎動物一樣,擁有一個沿著後背延伸的神經索。

和在柱頭蟲中一樣,這些極小的蠕蟲在神經索形成前的胚胎發育早期便激活了bmp基因。更重要的是,Hejnol阻擋了該蛋白通路,然後發現這些動物的神經索依然在發育。這些結果表明,它們構建神經索的方式不同於小鼠、果蠅以及其他得到充分研究的動物。

對於腕足動物(以其保護層形狀命名的海洋生物)來說,Hejnol團隊發現,在這些動物發育時,此前同中樞神經索存在關聯的其他基因被激活,儘管它們並沒有中樞神經索。這種不一致在紐蟲和其他奇怪的動物中繼續存在。

Hejnol推斷,同脊椎動物、果蠅和一些環節動物中樞神經索存在關聯的基因在早期祖先中以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並且在不同的動物支系進化出屬於自己的中樞神經索時被融合進神經系統的不同位置。(來源:科學網 宗華)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邱強和與其合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形狀為何五花八門。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
  • 進化出獨立的生殖系統,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成為新的地球霸主
    證實了四足脊椎動物都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當魚類來到陸地成為了四足脊椎動物,它們又慢慢分化出來了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等。 而當肉鰭魚類還在海裡的時候,它們已經擁有了生殖系統,在鰭腹這裡,因為,生物進化第一步是內外分化,一大團細胞 慢慢變成管狀,內壁用於消化代謝,外壁用於保護,蠕動,隔絕食物流失,第二步是前後分化,前面用於吃,後面用於排,之所以這樣進化是因為離的太近容易汙染,肛門離嘴越遠,給消化道的空間就越大,除此之外,生殖生長在下半身,交配時候可以更好受孕,更好完成物種的繁衍。
  • 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親情感沒有那麼強烈,在已獨立生活的動物之間只有生存、繁衍,這和我們人類這種高社會化的哺乳動物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有一些動物是特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給動物分類來分析,因為不同動物的習性也是不一樣的。父母不哺育、撫養不管是動物的雌性還是雄性一方,都不會撫養後代幼崽,自然也就談不到認識父母這種事兒了。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有趣的是,儘管金絲猴的嗅覺基因中有61.7%為假基因(這可能與金絲猴萎縮的外鼻孔以及嗅覺系統退化相關),但在其與牛的基因組比較分析中卻發現33個快速進化的嗅覺基因,且大部分這些嗅覺基因(69.7%)可能參與感知水果、植物等氣味相關,這一比例高於其他相關的物種;利用基因組數據,這次研究還首次對與植食性緊密相關的RNASE1基因的複製區域進行界定,針對RNASE1的序列比較及功能實驗結果支持「一次複製假說
  • 動物所在昆蟲後翅形態進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伴隨著支序系統學的發展,後翅成為系統發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特徵來源。但是,後翅的形態是否能夠反映整個昆蟲的系統發育並未獲得證實。而且前人對後翅形態進化的研究,通常基於傳統定性的方法對一定種類進行研究,或者是基於定量的方法對少數種類(如果蠅等模式生物)進行研究。利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大量種類後翅進化的研究還未見報導。
  • Beth Stevens對大腦內神經連接的研究之路
    她曾想「如果自己的研究讓人失望該怎麼辦?」 Stevens和她史丹福大學的導師Ben Barres曾提出,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在胚胎和後期發育時期修剪了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作為補體經典通路信號的應答。她們假設,如果補體系統出現故障,小膠質細胞修剪的突觸連接過多或過少,則可能引起神經發育異常及神經退行性疾病。
  • 魚類登陸獨立進化了至少 30 次 Evolution 論文推薦
    一項有關現存兩棲魚類多樣性的新研究稱,我們來自海洋的朋友至少走出了海洋三十次。據一項有關現存兩棲魚類多樣性的新研究稱,我們來自海洋的朋友從古到今曾至少 30 次進化出登陸的能力。他們的工作重點關注了促成魚類生活習慣發生巨大轉變的因素,這或許可以為回答魚類最初如何登陸的問題提供線索。
  • 一種原始的海洋生物,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動物的開端
    櫛水母獨立於其他動物進化出神經元(Courtesy of Leonid Moroz)但是,近期一項新的遺傳學研究對莫羅茲這一想法提供了有力支持,這項研究發現,櫛水母是最古老的從動物進化樹上分支出來的生物,這說明它們的神經元很可能是獨立進化的。不同觀點的激烈碰撞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
  • 哈佛研究者證實,針灸可通過特定神經減輕炎症
    這項 8 月 12 日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的研究,證實了針灸能夠激活不同的信號通路,從而在細菌誘導的全身炎症反應中觸發促炎或抗炎反應。「大多數西醫一直關注阻止疼痛的神經通路來緩解症狀,但是有太多的疼痛通路,也有太多的途徑來打開它們。」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Qiufu Ma 說道。
  • 一百多年後 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假設獲證實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科技日報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導,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後,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證實!  最新研究負責人、生物人類學博士生蘿拉·范·霍爾斯坦解釋說:「在《物種起源》第三章中,達爾文說,擁有更多物種的動物譜系也應包含更多『變種』。亞種是『變種』的現代定義。我們的最新研究表明,亞種在物種的長期進化動態和未來進化中至關重要,而且它們一直如此,但達爾文在定義物種時懷疑這一點。」  霍爾斯坦等人通過觀察自然學家數百年來收集的數據,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反芻動物因其獨特的前胃發酵系統和反芻行為而得名,其瘤胃是前胃發酵系統的主要器官。它與微生物的緊密協作,使得反芻動物具有了高效消化植物纖維的能力並因此獲得了獨特的進化優勢,促進了反芻動物類群的繁盛和多樣性。反芻動物並不是唯一擁有多胃室的類群,與其分歧時間約6500萬年的鯨偶蹄目中,包括胼足亞目的駱駝和鯨河馬亞目中的河馬、鯨豚等均擁有多胃室。
  • 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部分假說被首次證實
    然而,在達爾文去世近140年後,科學家才首次證實了這部分的進化假說。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生物人類學博士生Laura van Holstein發現,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的作用比以前認為的更重要,亞種對物種的長期進化動力學以及未來的進化起到關鍵作用。這項研究已於近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一個動物物種指的是一群可以在群體內自由雜交的動物。
  • 地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為給高等生物讓路,人類已停止進化
    地球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為給高等生物讓路,人類已停止進化據考證地球的歷史已經非常古老,差多都有46億年了,海洋的出現大約42億年前,而生命的出現時間較晚一些,大約在35億年前。自地球生命誕生以來,生命體的繁衍與迅速蓬勃的發展,幾乎佔據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
  •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新療法:電擊迷走神經,20多年來神經和免疫系統...
    她的脖子下方有個植入的裝置,該裝置受到外在磁鐵作用時可以發射電脈衝,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而改善她的風溼性關節炎(一種自身免疫疾病)症狀。這項臨床試驗暗示著二十多年來關於神經和免疫系統的關聯研究進入了新時代。
  • 神經進化,可能使得人工智慧的火苗燒的更旺!
    十一萬個問什麼我先天馬行空的提幾個問題,所謂人眼中的宇宙是被受控運行的一個未知系統嗎?地球是一個具有生態系統的實驗基地嗎?地球上的一切環境是否都是被創造出來的?...... 再提這樣的問題下去,大家估計會覺得我腦子進水了呢,那先結合我們的現實,問大家一些與我們很密切的問題吧!
  •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2019-01-10 15: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瀏覽量: 266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細菌對所有動物的健康都至關重要,在動物及其組織的進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進化和自然選擇發揮了魔力,並確保在成千上萬的世代中,更好的變化得以生存,而壞的變化則得以消除。在這方面,可以說,基因組也經歷了優化和增強,儘管所花費的時間比個人的生命大得多。Zador將這兩個優化機制可視化為兩個同心循環:外部演化循環和內部學習循環。另一方面,人工神經網絡只有一個優化機制。他們從一片空白開始,必須從零開始學習一切。
  • Science:浙大胡海嵐團隊—成功經歷如何重塑大腦
    2017年7月14日上線的《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路,它決定著: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後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