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獅子來說,這樣的大型貓科類動物肯定是需要一個「統籌」的關係。而獅子來說又是「群體類」物種,所以是成群結隊的模式出現是常見的,這也是為何獅子能夠在自然界稱霸的原因之一,用人類的一句話來說「人多力量大」,誰敢與其爭鋒?根據科學記錄數據顯示,一般情況而言,一個獅子群約有8到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而雌獅在獅群之中可以說佔據了主要地位,算是一個雄獅走後的一個統治者。
儘管我們常以雄獅為獅群領袖,但事實上,母獅才是這一家族的核心,捕食活動基本上由母獅來完成,而雄獅非但不捕食,還會搶在獵物之前捕食。獅子群中,母獅的一切繁殖權利歸獅王。然而,正是這樣,一些雄獅會挑戰獅王的位置,試圖獲得母獅的繁殖權利。
母獅終生待在獅群中,而雄獅是會更替的,但是無論怎麼更替,親一代和子一代的母獅都是有著血緣關係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頭雄獅和一群母獅組成了一個是獅群,生下了孩子,它們的後代是第一代雄獅和母獅生的,但是,當雄獅被其他年輕雄獅打敗並驅逐之後,第一代的生下的母獅就會與新的雄獅結合生下後代,它們產生的後代與第一代雄獅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它們的後代是第一代母獅的「孫子、孫女」。因此,獅群是按照母獅的血統進行統計的,這同樣滿足人類母系社會的標準。
因此,雖然從表面上看,雄獅風光無限,坐擁「佳麗三千」,實際上整個獅群的核心和主導者並不是雄獅,而是母獅。
雄獅殺死幼獅是為自己的後代爭取機會
剛生下來的幼獅喝媽媽的奶,它們在四周大的時候才開始嘗試吃肉。因為,挑戰成功的雄獅進入獅群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超過6個月大的幼獅。 幼獅一般會隨著媽媽長到2歲左右才能獨立,新雄獅不會讓這一年多的時間白白浪費在撫養別人的孩子身上。沒有幼仔要照顧的雌獅才能更快地進入發情期,所以它只能痛下殺手,只有這樣它才有機會繁殖自己的幼仔。為此,雌獅發展出了組團養育幼仔的行為,保證了部分幼仔的存活。
但70%-80%的幼獅都活不過兩歲。雄獅殺手和飢餓是主要原因。而且,雄獅幼仔的存活率更低。儘管出生時雄獅幼仔數量高於雌獅,但雄獅幼仔和成年雄獅死亡率最高,它們常常喪生於不同獅群的爭鬥中。
都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一點對於雄獅也一樣適用。
相對於雄獅子來說,母獅子一開始的生活實在是太幸福了,因為母獅子從剛剛生下來之後就會成為整一個獅子群的公主,然後從小到大都會受到獅子群的裡面所有獅子的照顧,一直保護它們長大之後才讓她們去獅子王進行交配繁衍後代。總的來說,一個母獅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獅子王傳宗接代。
綜合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知道母獅子在還沒有繁衍下一代之前基本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但是在它生育之後,為了保護幼獅,它的能力會慢慢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