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近親繁殖會給生物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動物們往往會自發地規避這種生育機制,其中一些群居的動物們在成年之後會走出自己的家族,選擇加入其它的大家庭。
在人類家族中,是女性走出自己的家庭,跟著丈夫一起生活在男性大家庭中。但獅子則是雌性終身不離開家族,而雄性則通過武力角逐的方式加入雌性大家庭。
獅子家庭結構
一般情況下,獅群是由1-3隻雄獅,再加上4-12個具有彼此之間具有血緣關係的母獅以及若干個小獅子組成。一個獅群通常有17頭獅子,但成員數量不固定,小一些的獅群大約只有8個左右,大型獅群也可以多達30頭。
雖然我們常常把雄獅當成獅群的領袖,但其實母獅才是這個家族的核心,捕食活動基本上是由母獅擔任,而雄獅非但不捕獵,反而會搶先吃掉獵物。
在獅群中,所有的母獅繁殖權都歸獅王所有。但也正是如此,一些雄獅會挑戰獅王的位置,企圖獲得母獅的繁殖權。
母獅沒有固定的發情期,一般情況下同一個獅群的母獅會集中發情,這樣做的好處是讓獅群中的小獅子都能夠在同一時間出生,有利於母獅們照顧幼崽。
但當獅群中有小獅子的存在時,母獅一般不發情。
如果此時有雄獅挑戰獅王的位置成功後,它們會選擇將獅群中所有6個月以內的幼崽咬死,讓母獅儘快發情。
這樣做的原因是雄獅平均當獅王的時間只有2年左右,為了儘可能地留下自己的後代,並且讓自己的後代長大,他們會咬死6個月以內的幼崽,讓種群中的母獅發情。
有些母獅會為了保護後代,帶領後代離開種群,但也有的母獅會選擇妥協,在剛經歷完喪子之痛時,又被迫與咬死孩子的雄獅繁衍後代。
母獅的孕期一般是100天-119天左右,每次繁殖1-6個後代,在剛出生時小獅子需要通過母親的哺乳。
等到斷奶之後,小獅子就可以嘗試吃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並在此期間學習捕獵技巧。等到2歲左右,雌性幼崽將會性成熟,雄性則需要到5-6歲才能性成熟。但是在2歲左右,雄性幼崽將會離開家園,加入到別的獅群或者流浪。而雌性則留在家族中繼續生活。
獅子的繁殖
獅子在繁殖過程中,每天需要進行20-50次左右,通常情況下要持續4天左右。
很多人認為獅群中的母獅只有獅王具有繁殖權,其實並不是,如果一個獅群中有2個或者2個以上的雄獅,那麼這些雄獅之間大概率具有血緣關係。
從排序上看,雄獅具有絕對的繁殖權,但這不代表其他雄獅沒有機會,研究表明母獅生育的一胎中,幼崽可能有2個以上的父親。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使獅群中的雄性無法分辨誰才是孩子的真正父親,從而對每一個後代都格外照顧。對於母獅而言,不同的後代擁有不同的父親,有利於它們的基因多樣性,能夠提升後代的存活率。
這一點不光在獅子身上會出現,就連一夫一妻制的鳥兒也會採取這樣的生殖策略。
母獅要經歷多少喪子之痛
野生環境下,老虎的平均壽命約10-15年,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獅子壽命可以達到20-30年。雌獅在2歲時可以達到性成熟,一般獅群中有小獅子出生的話,母獅會在2年內不繁殖下一代。所以野生環境下,一隻母獅一生會繁殖4-7次左右。
母獅幾乎每生育一胎都要經歷一次喪子之痛,這是因為母獅一般會生育1-6隻後代,但這些後代並不會全部存活,只有極其幸運的1-2隻能夠存活到成年。
之所以小獅子的存活率非常低,其實是因為在野生環境下,小獅子很容易因食物不足、疾病、受傷甚至是雄獅的捕殺而死亡。
曾經有一部紀錄片,記錄了一隻小獅子在跟隨母親捕獲野牛時,被奔騰的野牛踩傷了後腿,以至於無法正常奔跑、行走,最終獅群決定拋棄它,任由它自生自滅。
科學家曾經統計過,在野生環境下大約有70%-80%左右的獅子幼崽都無法存活到兩歲,大多數獅子都因能量短缺、成年雄獅的威脅而死亡,其中雄性幼崽的死亡率最高。
從這方面看,每一個母獅在繁殖後代時,不僅要承受懷孕、養育之苦,還要承受喪子之痛。
總結
獅子雖然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由於能量、病毒、疾病等原因,小獅子的存活率並不高,尤其是雄獅,由於它們經常與其他大型動物爆發爭鬥,以至於有80%左右的雄獅無法存活到成年。即使存活到成年,平均壽命相對於母獅而言也要短許多。
對於母獅而言,雖然壽命更長,但幾乎每一胎都有許多後代無法存活到成年,以至於它們每生育一次,都需要經歷一次喪子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