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球上唯一的群居性貓科動物,獅子的行為習慣總能引起動物學家們的關注。動物學家們孜孜不倦地觀察獅子、研究獅群,總結出很多獅子的行為習慣和社會屬性,比如雌獅負責打獵、哺育後代;雄獅負責保衛領地和妻妾子女;捕到獵物後,雄獅先吃,再是雌獅,最後小獅子;雄獅在一個獅群中的時間不過兩三年,很少能超過5年等等。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獅群中雄獅的數量很少能夠超過5頭,一般也就1~4頭,這是為什麼呢?
1. 進獅群前,就已組成聯盟
當年輕雄獅被趕出獅群後,就會成為流浪獅子,為了生存,年輕雄獅會組成聯盟,它們共同捕獵,共同搶地盤,在生存考驗中磨鍊自己。通常這樣的聯盟由被家族驅逐的親兄弟,或者就是在路上遇到的志同道合的獅子組成。這樣的聯盟中獅子數量不會太多,通常由1~4隻雄獅組成,4隻以上的不多。
以下是70年代,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中不同雄獅聯盟的數量比例,以及成功佔據獅群的比例:
單獅聯盟23例,成功佔領4個獅群;
雙獅聯盟39例,成功佔領23個獅群;
三獅聯盟12例,成功佔領11個獅群;
四獅聯盟4例,成功佔領4個獅群;
五獅聯盟1例,成功佔領1個獅群;
六獅聯盟1例,成功佔領1個獅群;
七獅聯盟1例,成功佔領1個獅群;
可見,除非是很強大的雄獅,否則單獅很難佔據獅群。而雙獅、三獅和四獅聯盟大部分可以擁有自己的獅群,四獅及以上聯盟很少,但一旦組成就能擁有自己的獅群,有些還可佔據多個獅群。
2. 雄獅太多,雌獅養不起
獅群由雄獅、雌獅和幼獅組成,其中最辛苦的當屬雌獅,它們負責所有成員的夥食和養育幼獅。當一個獅群健康發展的時候,群內人口增加,讓雌獅必須更加辛苦的捕獵以滿足過多的食物需求,而雄獅數量過多,勢必會影響雌獅和幼獅的進食,因為雄獅總是第一個開吃。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獅群內部就很難維持穩定,一些獅子可能就會離開群體,去尋找新生活。當然,對這種情況雄獅也有應對之法,它們會設法佔領其它獅群,形成2個或者2個以上的獅群統治模式。
總的來說,獅群的大小與所在領地食物的多少和人類活動有關,雄獅的數量也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這是幾百萬年下來,大自然形成的法則。
大家對這個話題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