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醫生仍束手無策的常見致盲眼病,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攻克!

2020-11-24 南方新聞網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李秀婷 通訊員/周密)視網膜色素變性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患者常出現夜盲、視野縮小,最終視力喪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眼科副主任朱潔博士科研團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科研成果,他們通過對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能有效防止視網膜細胞變性,並保留視網膜組織感光功能,有望幫助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擺脫失明的陰影。

    視杆細胞更容易發生病變

    朱潔介紹,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種常見的致盲眼病,在東亞人群中更高發,我國4000-5000人中就有1例。由於感光細胞及色素上皮功能喪失,患者會出現夜盲、視野會逐漸縮小消失,最終喪失視力。往往患者在兒童或少年早期就會發病,青春期時症狀逐漸加重,嚴重者在中老年時期就會失明。

    她表示,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種遺傳疾病,有60多種基因突變都會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無數患者從小就籠罩在失明的陰影之下。

    視細胞分為視杆細胞與視錐細胞,前者分布在視網膜的周邊區域,負責感受暗光、弱光、餘光,後者分布在視網膜的中心區域,負責感受明光、強光和色覺等精確視覺。

    臨床發現,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基因突變更容易對視杆細胞造成影響,而視錐細胞相對穩定,不易受疾病侵犯。

    朱潔介紹,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其實是由同一種前體細胞分化而來,Nrl與Nr2e3兩種基因可以調控前體細胞分化為視杆細胞,而抑制這兩種基因的表達,可以分化出更多的視錐細胞,甚至可以將部分視杆細胞轉化為視錐細胞。

    將視杆細胞轉化為不易發病的視錐細胞

    基於這些發現,朱潔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治療思路:通過國際通用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敲除視細胞上Nrl與Nr2e3這兩個基因,使得前體細胞更多地分化為視錐細胞,甚至使得已有的視杆細胞轉化為視錐細胞,這就能使得視網膜更不容易產生病變。

    通過在因視網膜色素變性而導致失明的小鼠模型上進行實驗,團隊取得了初步成功:經過這種基因治療的小鼠,在光照下可以檢測到明顯的視覺電信號的波動,意味著小鼠能「看見」,而對照組小鼠的視覺電信號則很微弱,顯示它們已經接近失明。

    研究顯示,這一基因治療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細胞變性,並保留組織功能。近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朱潔透露,目前團隊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觀察這種治療方法長期效果如何,並積極探索應用於臨床的可行性。而這種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突變敏感型細胞轉變為突變不敏感型的細胞的治療思路,也可以為其他類型的遺傳性疾病提供參考。

 

相關焦點

  • 【10.15國際盲人節】你必須知道的5種致盲眼病
    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也是大多數致盲眼病的治療原則。 然而治療護眼知識的缺乏和諱疾忌醫的傳統使得許多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陷入無邊黑暗,追悔莫及。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五大致盲眼病。
  • 中因科技:推動遺傳性眼病基因檢測的發展
    據統計當前威脅兒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為眼部遺傳病, 約佔所有致盲因素的50%, 眼部遺傳病佔所有已知的遺傳性疾病種的10%~15%。在基因研究日益成為我國眼科界的熱門課題的今天, 北京中因科技基因檢測技術, 已能實現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相關致病基因研究, 成為了當下眼科疾病治療與預防的大趨勢。
  • 兒童時期的可治性致盲性眼病,先天性白內障要重視,關愛孩子健康
    導語:先天性白內障是一種發生於嬰幼兒時期的致盲性眼病,大部分需要手術治療。但是,嬰幼兒先天性白內障手術難度大、術後併發症較成人多。目前全世界每年50萬名兒童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視力喪失,其中由先天性白內障造成的視力喪失佔10%左右。視功能障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育能夠產生嚴重不良影響,造成先天性白內障患兒生活質量沒有保證,這種影響給患兒家庭甚至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期:基因編輯列為高風險生物醫學技術
    基因編輯被列為高風險生物醫學技術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起草的《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開始徵求社會意見(截止時間為3月27日),其中涉及基因編輯,基因轉移或基因調控的臨床研究被視為高風險生物醫學技術
  • 中國眼科醫生缺口有多大?平均每5萬人僅1.6名眼科醫生
    眼科醫生缺口巨大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中指出,各類眼科疾病最常見的是近視,白內障仍是我國首位致盲性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速,年輕人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過長,眼部疾病患者與日增加,並有年輕化趨勢,我國眼病防治工作依然任務艱巨。
  • 遺傳性眼病系列講座第四期:錐杆細胞營養不良及黃斑變性的臨床和...
    錐杆細胞營養不良及黃斑變性的臨床和分子遺傳學特點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常見的致盲眼病(如老年性白內障和沙眼等)通過藥物或手術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甚至治癒;而大部分遺傳性眼病即使手術治療,效果也不甚理想。
  • 大醫開講:罹患「糖網」 小心不可逆性致盲
    「隱形殺手」糖尿病 侵害眼底悄無聲息「未來,眼底外科醫生的臨床壓力更多來自於糖尿病和高度近視引發的眼部病變。」提到高發眼病,王志軍不無感慨:應對「糖網」已經成為艱難的任務,目前的發病率不斷攀升,速度之快出乎醫生們的意料;高度近視群體也極為常見,它對視覺的損傷不可預估,很多併發症至今依然沒有成熟的方法來應對。
  • 小心眼睛的頭號殺手,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
    醫/聊/科/普 警惕青光眼 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 青光眼是導致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總人群發病率為1%,45歲以後為2%。
  • 或許是「致盲性眼病」在作祟
    青光眼為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僅次於白內障。青光眼因發病較隱蔽,早期也沒什麼症狀,很難發現,因此,被稱為「視力小偷」。杜秀娟介紹,在臨床上,青光眼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先天性三大類。繼發性青光眼是由於外傷或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誘發視網膜病變而引起的。
  • 《中國眼健康白皮書》全球發布 眼底病及青光眼已成為不可逆性致盲...
    發布會著眼於中國眼健康現狀,提出目前中國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疾病譜已由過去的沙眼、白內障轉變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齡相關、代謝相關性眼病。同時,會議共同呼籲社會各界提高對主要致盲性眼病,尤其是青光眼及眼底疾病的關注。
  • 首個基於類病毒-mRNA技術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HSV在人群中感染極為普遍,其中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是全世界最常見的人類病毒之一,全世界50-90%的人口曾感染過該病毒。HSV病毒感染仍然是尚未被攻克的醫學難題,至今,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以根治。HSV-1的感染可引起多種疾病,包括單純皰疹性腦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很高。近年來,HSV-1感染也被認為是導致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症的重要因素。
  • 只要找到突變基因,遺傳性眼病就可以進行阻斷
    已有293種罕見病(337個基因)可通過技術實現健康生育「遺傳性眼病病種多,總的發病率高。目前已知遺傳性眼病包括單基因眼病、多基因遺傳性眼病病、以及全身性或其他系統遺傳病的眼部表現,病種已超過600餘種,其中單純遺傳性眼病約200種。」
  • 融資丨攻克「鹼基基因編輯」核心技術,「正序生物」獲4000萬天使輪...
    正序生物將以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鹼基編輯為基礎,開發針對遺傳病的突破性療法,以期攻克疾病,造福人類健康。正序生物將依靠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和武漢大學共同搭建的研究平臺,凝聚並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為遺傳病/罕見病患者提供更多元、更有效、更實惠的新型治療方法。
  • 中國每5萬人不足2位眼科醫生!
    可你知道,我國眼科醫生有多少?每5萬人只有1.6位眼科醫生,你就知道我國的眼科醫生有多忙!」11月27日,在主題為「專業創新引領精彩視界」的愛爾康中國首家體驗中心媒體開放日活動中,北京同仁醫院門診部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青光眼專業委員會委員、主任醫師喬春豔透露了一組讓人驚訝的數據。
  • 人類首次進行體內基因編輯實驗 遺傳病將有望治癒
    11月13日,患有亨特氏症候群的馬德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夫兒童醫院接受了一次大膽的治療:體內基因編輯。這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體內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疾病。據外媒報導,和CAR-T等將患者細胞取出改造後回輸、或是用AAV導入cDNA進行體內功能性蛋白表達的基因治療不同,馬德這一次的治療更為徹底,他的基因組信息將永久性改變。
  • 青光眼會致盲,經常頭疼腦脹、噁心乏味需警惕
    眼科醫生告訴他,青光眼慣用「聲東擊西」的詭計,病在眼上,症狀卻常常表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孫伯伯半信半疑地到眼科一查,結果居然是青光眼。聲東擊西因為青光眼的發病特點就是眼科症狀不明顯,常有患者以為頭痛、嘔吐等症狀是由於感冒或是胃腸炎,所以很容易造成誤診、誤治。那要如何知道是青光眼呢?
  • 你要警惕這種致盲性眼病
    青光眼因其不可逆性,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大不可逆的致盲眼病,而你不在意或者和其它疾病混淆的這些症狀,就是它發作時的典型表現。嚴格意義上來看,青光眼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先天性三大類,每個類型還有細分。
  • 基因編輯技術治癒三名遺傳病患者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在歐洲血液學協會召開的一次視頻會議上,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CRISPR技術對患者的骨髓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後,兩名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不再需要輸血
  • 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復發這一臨床難題有望...
    單純皰疹病毒是人類最常見的病原體。其唯一的自然宿主,就是人類。因此,單純皰疹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極為普遍,至今仍是尚未被攻克的醫學難題,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以根治。單純皰疹病毒根據抗原特性不同可分為HSV-1和HSV-2兩種血清型。HSV-1的感染可引起多種疾病。若眼角膜被HSV-1感染,會引起皰疹性基質性角膜炎,成為導致感染性失明的首要原因。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藥明康德/報導 基因編輯可以說是2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第三代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DNA編輯方面的簡潔性和高效性使其迅速成為當前生命科學最為炙手可熱的領域之一,但其脫靶效應也是一直急需攻克的難題,制約著其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