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雄教授發表了《5G+北鬥時代的POCT》主旨報告,對近年來POCT行業飛速發展進行回顧,他指出2020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對醫療健康、檢測檢驗提出了巨大挑戰,而POCT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很多POCT領軍企業也都在第一時間作出響應,研發出相關檢測檢驗等產品;此外,結合新業態,行業新趨勢,新技術特別是"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發展與
POCT融合,行業未來將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在這裡跟大家一起見面,我覺得非常幸福!在頭半年裡,我們幾乎是在背後默默地工作,在座的大家都是同樣的。能不戴口罩,和親密的同行們在重慶這個美麗的地方學習和交流,這是何等的幸福啊!這是我從來都沒有過的感覺,激動的心情和滿滿的幸福由衷而來。
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討有關
POCT展望的一些事情。我今天講的是5G和北鬥融合發展的環境,這個環境和我們的健康有什麼關係呢?好多人反過來問我--5G和北鬥有什麼關係?那我慢慢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因為我提出來的一些主張僅僅是個人觀點,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過程當中,我們確實體會到,我們面前迅速發展的社會是一個突變的社會,包括政治上和自然環境上。為了應變不確定性,我們一定要把不確定性當作常態來對待。提高自身的能力,適應不確定,創新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唯一途徑。我想,這是近一年經過新冠病毒疫情,我們大家的親身體會,共同感受。
在這裡,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並匯報一下中國POCT年會的情況。我們中國POCT年會是從2015年開始的,每年開一次,共同探討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確實體會到POCT是一個非常靈活並極具實戰性的陽光平臺。今天,我們高興地看到全國人民經過了共同抗疫以後的成果。通過這次新冠疫情,我們每一個專家,每一個普通的公民,以及全球的人都知道了,知道什麼了呢?核酸檢測是何等重要的,抗體檢測是何等重要的,抗原檢測是何等重要的,尤其是瞬息萬變的對應策略,現場快速檢測是何等重要的。大家共同奮鬥過的這些年,我們沒有白奮鬥,更深刻認識到了現場快速檢測平臺的重要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今天,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五年來為
POCT默默付出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
2015年,在POCT概念和產品進入中國20年的時候,我們第一次在寧波舉辦中國POCT年會,當年的主題是:智領醫療、管控風險、創新發展;2016年在無錫,主題是:分級醫療--機遇和挑戰;2017年在成都,主題是:快與慢的對話--POCT的移動平臺與大健康;2018年在杭州,主題是:新時期、新科技、新標準、新示範和新應用;2019年也在杭州,主題是:面臨5G時代的
POCT。
五年來,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POCT產品已經家喻戶曉,POCT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從定性到定量,從定量到全自動,再到蓬勃發展的分子
診斷,
POCT成就了中國
體外診斷(IVD)行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細分市場。
因為POCT,以病人為中心不再是夢想;因為POCT,科技成就了生命的奇蹟;因為POCT,健康和我們不再遙遠。今天,在去年的基礎上,多加了一個北鬥。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在宣傳背景板旁邊有一個5G和一個北鬥。多加一個北鬥,是什麼內涵,跟大家共同商討一下。根據今年的疫情,我們的主題是精準抗疫,全民健康,在這裡面,我們提出的精準抗疫和全民健康是互相不矛盾的。
沒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有精準抗疫,沒有精準抗疫,也不可能保證全民健康。所以這次會議的主題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設立這麼幾個標題--
納米酶與POCT的應用研究、檢疫和動物的POCT、後疫情時代的智慧醫療、POCT標記物轉化論壇、POCT與毒品檢測、居家檢測引領結直腸癌和早篩的時代、基層POCT管理、POCT和慢病管理、POCT和前沿技術、六大中心與POCT、首屆中國超聲現場檢測和創新論壇、公共衛生與
POCT、核酸現場快速檢測。尤其是核酸現場快速檢測和新冠病毒的快速檢測,我們在會場二樓設了一個專場,希望大家踴躍去觀看我們技術平臺的最高峰,這些都是國家科技部和發展中心,以及我們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經批准過的產品。這是疫情後一次全面展示新冠檢測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大舞臺。在這裡,我代表大會對為了組織分論壇而辛勤付出的各位負責人表示感謝。
今天,我跟大家討論的內容歸納為七個方面。
第一,新冠疾病標記物與相關啟示。我們的檢驗,大家認識到這是一個大檢驗,大檢驗的概念是什麼呢?是醫學、預防醫學和大健康三個領域的大檢驗,所以,我們今天的醫學要跨學界了。另外,為了建設健康強國,我們不僅要做疾病,更要做人的健康評價,人是涉及到環境、人畜共患,或者是其他更多方面的一個廣闊領域。所以,通過這次新冠疫情,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醫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在一起的跨學科的大領域。
第二,健康標記物。健康標記物是什麼呢?要想把健康中國建設好,一定要認識健康標記物的問題。至今,人們普遍強調疾病標記物,從而忽視了其他信息,這是多年以來以疾病為導向的必然結果。
第三,人體全息信息的採集手段。全息是什麼概念?人體健康全息是什麼概念?這是我新提出來的,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概念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第四,新技術與POCT。新技術是層出不窮且更新換代的,從它的角度上,如何理解和
POCT的關係,共同對付這個可變著的時代裡面的複雜而多變的情況。
第五,智能化的努力。
第六,技術平臺的共用。
第七,管理政策的建言。管理政策的建言很可能提得不完善,但是,我和我們的同道一直在討論和研究。美國的相關技術平臺分三級,其中第一級裡面包括豁免,豁免情況能不能從我們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角度把第一部分健康領域的檢測體系鬆綁,這是我的建議,是從管理政策方面的建言。
大家都經歷了或正在經歷新冠,
診斷標準中檢測是1+3,除了CT以外,基本上都是臨床實驗室的快速檢驗的問題。這裡面,應該迅速地反映的就是我們現場快速檢測體系。採集樣品和檢測大家都體驗過了。新冠病毒在人體裡面首先去哪兒?只不過是肺是第一道門,所以大家把這個說成是肺炎。實際上,它是累及到全身各個臟器的,甚至到睪丸部分。所以,好多男同志加重的多,死亡的比例相對也是高的。
在這裡,我想提出來的是標記物。我們的技術平臺,一個是需要標記物--疾病標記物、健康標記物。標記物不僅僅是神經肽、細胞因子、激素,等等都作為我們的標記物,反應著我們身體裡面的一些情況。大家知道,疾病從潛伏期到發症、輕症、重症、危重,恢復、死亡的過程當中,有幾個風暴。第一個就是免疫識別和免疫感應,接著就是免疫風暴,炎症風暴,凝血風暴、臟器風暴和纖維化風暴等等,依次把人的各種疾病了解、觀察和評價。這裡有很多我們所謂的疾病標記物,疾病標記物之前還應該認識還有一個健康標記物,這一個過程。疾病前期應該是健康評價體系的認證,為了這個,國家這幾年連續不斷地在建康上發信號,把他當作建設強國的體系。這一體系應該分為院內和院外。院內的體系已經從內外婦兒的體系逐步發生變化,正在通過流程和通道來建設新的機構,不斷地建設新的各種中心。我們回想起來,吃不飽的時候,我們建立了腸道門診,吃飽了以後因為發燒,建立了發燒門診,除了腸道門診的5月到10月的時間段,以及發燒門診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一年到頭全有以外,還建立了很多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婦產科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和創傷中心等,醫院的機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基層醫療也逐步在發生變化。習近平主席非常強調,基層醫療的保障是多麼重要。
疾病是常態化,但是強調低成本。疫情對我們大家來講是一個平時非常不重視的地方,但是,一旦需要時就是爆炸式的需求。今年一開始,我們的實驗室檢測能力是一個項目核酸檢測能力為200項一天,北京新發地發生疫情,突然衛生主管部門來任務,一天必須檢測12000,我們的需求突然增加,這樣我們醫學實驗室時而被敲警鐘。健康領域尤其健康評價體系是非常薄弱的環節,幾乎沒有評價體系。目前存在生存時間的兩極分化。在座的同志們,可能走到衰老的過程上可以達到90歲以上,甚至100歲以上。但是,還有一批人往前移,在30-40歲,或者50歲就先走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預測,要想預測,必須有數據的支持。這種健康數據的採集就必須得有一個信息採集的過程和途徑。
這個採集的場景,目前我們只是在醫院和體檢中心的設施裡,今後應該是把他變成為職場,移動過程和居家檢測,所以,後三部分是健康評價裡面非常重要的關鍵場所。要想跟著人走著採集,必須是5G和6G,健康全息的量是相當大的,通過5G和6G來得到獲取,這些獲取是,一個是傳統採集,就是醫院裡面採集,現場採集、組學採集、移動採集、居家採集來完成,而且不僅是生化信息的採集,生理信息的採集,物理信息的採集,包括量子化信息的採集。加在一起,建立了一個健康全息的概念。
可採集的生命個體健康相關的全部信息作為一個健康全息的概念。標記物從疾病標記物延伸到健康標記物和預測標記物。學科也是逐步發生變化的,實驗診斷學,健康全息學和醫學預測學。臨床實驗室常態走向是從疾病走向人。要想走向人,設備的技術平臺原則上應該是從大到小,甚至貼在身上,什麼都感知不到。採集是定點採集變為跟進的動態採集,檢查從計數轉變為提案,組學是向轉化服務。
採集到健康全息,大力開展預測醫學,這是一個體系,也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全身的了解,臟器的了解,分子
診斷的了解,收集了更多的信息,形成網絡體系的前提下進行預測。
什麼樣的預測呢?這是我借用上海生物研究所的一張幻燈片--
基因組學、轉錄組學、
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細胞、器官、影像、體質、心理,甚至把功能全加在一起,作為表型全部信息採集來向前走。
遺傳基因是新一代測序儀來對付,微觀表型是通過
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宏觀表型是通過新一代成像技術,宇觀表型是基於人群隊列的多維度觀測,瞬時表型是實時成像,實時捕獲
蛋白質組,長周期表型是低成本、高效通量檢測技術,複合關聯表型是大數據網絡構建技術等技術手段加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健康體系。這些方法學全部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健康
大數據體系,這樣龐大的健康數據採集只能在5G+北鬥時代才能完成,組成人體健康全息的一個過程。
生物標誌物不僅僅是生化標誌物、還有生理標誌物,行為標誌物等。所謂的5G+北鬥是什麼呢?5G是極高速率、極大容量、極低時延。5G+北鬥給網際網路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實現人、機、物可追溯,可攔截的自由控制。5G是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其極高速率、極大容量、極低時延的特徵,可為滿足未來虛擬實現、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應用需求提供基礎支撐,北鬥是一種賦能技術,通過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北鬥為這些技術賦予時空新功能,使這些技術升維增效,隨著時代發展,未來應用有極大想像空間。5G與北鬥相互賦能,彼此增強,可以產生感知、學習、認知、決策、調控五大能力,讓廣域或全球性分布的物理設備,能在感知的基礎上具有計算、通信、遠程協同、精準控制和自治等功能。
習近平主席強調,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保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剛才我看到了我們的會議直播設備,我在這裡講的圖像和那面映射出來的圖像是有差異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存在著時差。5G是把時差給減少到極低,北鬥是什麼呢?北鬥是定位,你在哪裡?非常準確地定位。昨天,我參觀了一個生產馬桶的廠家,尿的測序它都用雷達,雷達照一下,尿的主線在哪裡?雷達一掃完,接尿的東西就過來了,這叫定位。所以,5G和北鬥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健康全息的採集。不僅在國內,國外也很重視家庭健康的評價體系,並促進相關產品的迅速發展。6G時,植入到人體的器件可以通過6G網絡實現實時連接,人體的健康數據迅速地湧向一個地方,可以更好地監控人體健康狀態。全球性的需求是重大疫情防控和重大慢病早診,中國特色的需求則是進口替代、分級診療、大醫院戰時狀態。圍繞殘障康復、分級診療、精準醫療、慢病防控、健康養老、重症救治的全過程中,我們的產品包括POCT應該怎麼發展?基層一體化的採集過程把信息整合在一起,具體部件包括核酸提取、擴增技術、反應器件、反應介質和信標+分子(寡核苷酸),怎樣把它們整合在一起,用掌上測序設備、微流控POCT和適配體POCT等新型
POCT技術,把這個事情做好。
這樣就真正達到了主動健康的這樣一個體系,採集信息跟著人走的這樣一個體系。包括環境和生物體本身,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和
POCT的突破、創新、建立、研製和解決等領域的一些情況,把它提升為:
創新三大顛覆性技術(納米孔技術、單分子檢測、無創生化檢測)、研製三大關鍵器件(柔性電子皮膚、數字生物探針、矽基光子傳感器)、突破三大技術工程瓶頸(微流控工程技術、智能生物傳感、BIOMEMS)、攻克三大技術難關(多重檢測技術、超微分離技術、AI+POCT技術)。而且具體地形成了一個得力而健全的體系。比如說手機體系(手機實驗室),集成像、物理、生化於一體的體系,包括生物分子機器人、磁導
納米機器人、納米
診斷機器人等等,加在一起,實現全息、實時預警與監測體系,帶動產品研發,以及助力分級診療的情況。
比如質譜,是走向核酸和一些更具體的方向,像類似這樣研究型的超型的光譜儀,這樣一個非常小的,可以攜帶的儀器向前走。這些氣質譜儀器可以從皮膚的角度能把微小代謝分子標誌物,實現個性化健康生化信息的數據採集,用在個體化健康上。晶片真正的提高,是從整體到細胞,納米酶也是閻錫蘊院士帶領大家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未來發展的方向,一個是可攜式生物醫學傳感檢測儀器研究,一個是穿戴式生物醫學傳感檢測系統研究,還有植入式傳感檢測系統研究和柔性電子技術研究等。從時間上看,從飛秒的角度,即光鑷(光束鑷子),它可以把細胞器的某一個器件夾住,甚至把雙螺旋的體系用光鑷子把它夾住,它的實際應用,已經在國內成品化了,核酸檢測的模板的樣本也出來了。在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們怎麼把標記物用在預測體系上,比如,把健康人的尿接過來,用在新冠病毒的預測,提前能檢測出來。2014-201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批准上市的AI醫療技術/產品涵蓋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內分泌疾病和眼科疾病以及放療方案、老年醫學、急救醫學、病理
診斷、整形外科等領域。
原材料、零部件、器智能、強轉化、防疾病、促健康--
相信5G+北鬥將會更好地賦能"十四五",POCT充滿期待,也必將迎來朝氣蓬勃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