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相關新聞層出不窮,美國的打壓持續不斷,華為一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總之到年底晶片的準備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了。就在之前,美國針對晶片技術對華為進行了封鎖,晶片不僅對我國來說是弱點,應該說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弱點。美國的晶片技術幾乎是壟斷地位,現在美國說只要是用了美國技術的半導體企業就要通過美國商務部的審核,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是壟斷是什麼?
臺積電就是面對美國的壓力,被迫宣布不能再為華為提供晶片代工服務。對於華為來說,又兩條路可以走,找其他的二三流的代工廠商,或者是自己研發生產。
華為一次性能購買的晶片總將是有限的,也會用完,如果買太多,如果技術更新迭代則讓多餘的晶片的價值下降。那以我們自己國家的技術來說現在能造出多少納米的晶片?從新聞爆料來看,中芯國際應該是可以製作14納米的晶片了,但是聽說,其中很多技術都是美國的技術,所以,水分可能還是有的。
想要趕上現在美國的技術,不僅需要更高級的設備,製造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據新聞報導,目前面臨最大的阻礙便是製造設備光刻機。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刻機的所有技術都掌握在荷蘭ASML公司的手裡。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從韓國和日本等國家進口採購電子氣體、光刻膠等。想要造出更好的晶片任重道遠。
據專家預測,就算是造出28納米的晶片都要兩年。但是根據摩爾定律兩年後是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另外一點就是高端專業人才,這點不得不說是重中之重。
世界上最高端的晶片已經可以到達5納米的程度了,包括臺積電。甚至傳言臺積電已經開始2納米晶片的研究了。我們還停留在28納米晶片的攻堅戰上,材料還需要從其他國家高價購買。那為什麼人家都在用5納米的晶片了,我們還在研究28納米的晶片而不去彎道超車呢?小編認為,28納米的晶片無論是製造或是材料的成本都會低點,而28納米的晶片可以用在物聯網、電視和路由器等家用領域設備中,如果說28納米晶片能成功製造,我們的家電就可以擺脫美國的嚴重依賴。
低端晶片領域的突破,可以為後面高端晶片提供技術依據。晶片的研究是勢在必行的,無論是專利技術費用,生產費用還是材料費用都是真金實銀,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會再被獅子大開口。據統計,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開銷超3000億美元,意味著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如此一來,大家想必已經了解到了現狀,大家有什麼想法嗎?不妨評論,點讚,關注技術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