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2020-11-24 騰訊網

納米級超導結構的研究揭示了各種物理現象,並導致了許多領域裡的應用。但是由於缺乏創建完全工程化的三維3D納米結構的方法,這些研究大多集中於一維和二維結構。傳統的製造工具(如光刻)僅限於一維1D和二維2D納米結構,如超導線和薄膜。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哥倫比亞大學、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途徑,可通過指定的組織製造3D超導納米體系結構。該研究成果論文,題為:「DNA組裝的超導3D納米級架構」,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該研究基於將DNA自組裝成所需的納米級3D形狀的平臺。在DNA自組裝中,一條DNA長鏈在特定位置被較短的互補的如「釘書釘」的鏈摺疊起來,這類似於紙張摺疊技術,所以稱為DNA摺紙技術:用DNA分子、而非紙作為材料,是DNA納米技術與DNA自組裝領域的一個新領域。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自下而上」的方法,該方法使用基於DNA的自組裝方法按規定的多尺度組織來創建3D超導納米結構,通過八面體DNA框架的頂點處的連接框架,從摻入了納米粒子的八面體DNA框架組裝3D的DNA超晶格,從而形成具有48納米晶胞的立方超晶格。

該超導超晶格是通過將DNA超晶格首先轉換為高度結構化的3D二氧化矽支架而形成,將其從依賴於軟性和液體環境的大分子結構轉變為固態結構,然後塗覆超導鈮(Nb)。如圖所示從八面體DNA框架和金納米粒子組裝3D超晶格的示意圖,並將其轉換為二氧化矽和超導結構。

通過低溫電學表徵,研究證明了該過程創建了約瑟夫森結的3D陣列。此方法可用於許多應用領域,例如用於測量磁場矢量的3D超導量子幹涉設備(SQUID)、高靈敏度超導量子幹涉濾波器(SQIF)、和用於量子信息系統的參數放大器等多種量子器件中,以提高用於醫學成像、地下地質測繪的量子計算機和超靈敏磁場傳感器的速度和準確性。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其結構的可編程性,DNA可以為構建設計的納米結構提供一個組裝平臺。」哥倫比亞工程學院的工程學和應用物理與材料科學專業。「但是,DNA的脆弱性使其似乎不適合需要無機材料的功能設備製造和納米製造。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展示了DNA如何充當構建3D納米級結構的支架,該結構可以完全「轉化」為無機材料,例如超導體。」

為了製作支架,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八面體形狀的DNA摺紙「框架」,應用了DNA可編程策略,以便將這些框架組裝成所需的晶格。然後,用化學技術用二氧化矽包裹DNA晶格,固化原來柔軟的結構,這需要液態環境來保持其結構。

研究團隊量身定製了製造工藝,以使結構符合其設計要求,通過CFN電子顯微鏡工廠的成像以及布魯克海文國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NSLS-II)在複雜材料散射光束線上的小角度X射線散射得到了證實。實驗表明,在覆蓋DNA晶格後,結構完整性得以保留。如圖所示Nb塗層超晶格的電子顯微鏡表徵和元素分析。

研究人員說:「DNA的原始形式完全無法用於傳統的納米技術方法中。」 「但是一旦我們用二氧化矽包裹DNA,我們就擁有了機械堅固的3D結構,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方法沉積無機材料。這類似於傳統的納米製造,有價值的材料被沉積在平坦的基板上,通常是矽,以添加功能。」

研究人員說:「以前,使用傳統的製造技術製造3D納米超導體涉及非常複雜且困難的過程。」 「在這裡,我們發現了使用新的DNA結構的相對簡單的方法。」

研究人員將低溫超導體(鈮)蒸發到包含少量晶格樣品的矽晶片上。必須仔細控制蒸發速率和矽襯底溫度,以使鈮覆蓋樣品,但不會完全滲透。如果完全滲透,則用於電子傳輸測量的電極之間可能會發生短路。研究人員在基板上切開了一個特殊的通道,以確保電流只會流過樣品本身。

測量結果顯示了約瑟夫森結的3維陣列,即超導電流隧道穿過的薄的非超導勢壘。約瑟夫遜結的陣列是在實際技術中利用量子現象的關鍵,例如用於磁場感應的超導量子幹涉裝置。在3D中,可以將更多的結封裝成一個小體積,從而增加了器件功率。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展示了一種複雜的DNA組織如何用於創建高度納米結構的3D超導材料的途徑。」 「這種材料轉化途徑使我們能夠製造具有有趣特性的各種系統,不僅具有超導性,還具有其他電子、機械、光學和催化特性。我們可以將其設想為「分子光刻」,其中DNA的可編程性已轉移到3D無機納米製造中。」

相關焦點

  • 【生物】「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但是由於缺乏創建完全工程化的三維3D納米結構的方法,這些研究大多集中於一維和二維結構。傳統的製造工具(如光刻)僅限於一維1D和二維2D納米結構,如超導線和薄膜。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哥倫比亞大學、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途徑,可通過指定的組織製造3D超導納米體系結構。
  • 新型光刻膠可實現納米多孔結構3D微列印
    光刻膠是微電子技術中微細圖形加工的關鍵材料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更是大大促進了光刻膠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印刷工業是光刻膠應用的一大重要領域。1954 年由明斯克等人首先研究成功的聚乙烯醇肉桂酸脂就是用於印刷工業的,以後才用於電子工業(光刻膠解釋來源於百度百科)。在列印過程中,雷射束通過最初的液態光刻膠在所有空間方向上移動。光刻膠僅在雷射束的焦點處硬化。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強面內各向異性的2D無機雙分子晶體
    2D無機雙分子晶體有望具有新穎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然而,由於非典型的層狀結構和複雜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而導致製備困難,2D無機雙分子晶體仍未被開發。有鑑於此,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翟天佑教授和李會巧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報導了一種簡單的垂直微間距升華策略,成功合成出2D無機雙分子晶體SbI3·3S8納米帶。
  • 鑭摻雜無機納米顆粒點亮分子三線態激子
    鑭摻雜無機納米顆粒點亮分子三線態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2:58 劍橋大學Akshay Rao團隊通過鑭摻雜無機納米顆粒點亮三線態激子。
  • 光刻技術的發展史
    放電汞燈輻射250納米紫外光的應用,首次實現了降低光刻光源波長的需求,但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節點向納米級發展,光刻機光源也很快從近紫外波段的汞燈光源發展到深紫外波段的準分子雷射。應用的主要光源從KrF準分子雷射器248納米雷射,ArF準分子雷射器193納米雷射到F2準分子雷射器157納米雷射。
  • 【光刻百科】納米壓印光刻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NIL)
    壓印技術加工技術根據圖形尺寸的大小可分為納米壓印技術和模壓技術。最初提出的納米壓印技術為熱壓印納米技術和室溫納米壓印技術。圖1 納米壓印圖納米壓印是一種全新的納米圖形複製方法。流程圖如圖1所示。納米壓印技術主要包括熱壓印(HEL),極紫外壓印(UV-NIL)(包括進一閃光印(S-FIL)),微接觸印刷。納米壓印是加工聚合物結構的最常用方法,它採用高解析度電子束等方法將結構複雜納米結構圖案制在印章上,然後用預先圖案化印章使聚合物材料變形而在聚合物上形成結構圖形。
  • 光刻技術的歷史與現狀
    放電汞燈輻射250納米紫外光的應用,首次實現了降低光刻光源波長的需求,但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節點向納米級發展,光刻機光源也很快從近紫外波段的汞燈光源發展到深紫外波段的準分子雷射。應用的主要光源從KrF準分子雷射器248納米雷射,ArF準分子雷射器193納米雷射到F2準分子雷射器157納米雷射。
  • 蘇大維格公布最新 3D 直寫光刻技術:實現光刻膠 3D 形貌可控制備
    光刻技術是指在短波長光照作用下,以光刻膠(光致抗蝕劑、photoresist)為介質,將微納圖形製備到基片上的技術。以半導體工藝為例,半導體器件由多種專用材料經過光刻、離子刻蝕、拋光等複雜微納加工流程而完成。光刻設備是半導體工藝中最核心的裝備,在掩模版製備、晶片製造和封裝環節都使用了光刻技術。
  • 光刻與等離子體刻蝕技術
    光刻是一種圖像複印同刻蝕相結合的技術 ,它有光學、電子束、離子束、X 射線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納米光刻等方法. 光學光刻的原理和印像片相同 ,塗在矽片上的光刻膠相當於相紙 ,掩模相當於底片. 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光刻膠 ,光刻膠有感光性和抗蝕性即正負性兩種類型.
  • 1納米EUV光刻機要來了!
    imec執行長兼總裁Luc Van den hove做了主題演講,概述了該公司的研究,該公司和ASML密切合作,共同開發了下一代高解析度EUV光刻技術,即High NA EUV。他強調說,通過將光刻技術投入實際使用,摩爾定律將不會終止,並且該工藝將繼續改進到1 nm或更小。
  • 深度:光刻技術的​歷史與現狀
    放電汞燈輻射250納米紫外光的應用,首次實現了降低光刻光源波長的需求,但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節點向納米級發展,光刻機光源也很快從近紫外波段的汞燈光源發展到深紫外波段的準分子雷射。應用的主要光源從KrF準分子雷射器248納米雷射,ArF準分子雷射器193納米雷射到F2準分子雷射器157納米雷射。
  • 深度解析光刻技術的歷史與現狀
    放電汞燈輻射250納米紫外光的應用,首次實現了降低光刻光源波長的需求,但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節點向納米級發展,光刻機光源也很快從近紫外波段的汞燈光源發展到深紫外波段的準分子雷射。應用的主要光源從KrF準分子雷射器248納米雷射,ArF準分子雷射器193納米雷射到F2準分子雷射器157納米雷射。
  • 1納米需要什麼樣的光刻機?
    打開APP 1納米需要什麼樣的光刻機? Imec公布了1納米以後的邏輯半元件的技術藍圖 Imec在ITF Japan 2020上公布了3納米、2納米、1.5納米以及1納米及後續的邏輯元件的技術藍圖。 第一行的技術節點(Node)名下面記錄的PP為Poly-silicon排線的中心跨距(Pitch,nm),MP為金屬排線的中心跨距(Pitch,nm)。
  • 光刻技術概述及光刻技術的原理
    電子束光刻 電子束光刻技術是微型技術加工發展的關鍵技術,他在納米製造領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電子束光刻主要是刻畫微小的電路圖,電路通常是以納米微單位的。電子束光刻技術不需要掩膜,直接將會聚的電子束斑打在表面塗有光刻膠的襯底上。
  • 國產90納米光刻機可以幹什麼?
    90納米光刻機能讓中芯國際有價值!90納米發展到1納米製程也就靠時間的推移慢慢成長。5納米製程再往上非常困難,每低一納米需要更長時間的研究。90納米發展到7納米製程比5納米發展到2納米要快多了。生產力是一方面,高精尖又是一方面。你不能說我可以滿足生產力了,我就知足啦!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他們更不會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後,桑蠶或可成為地球生物數字信息的載體,聯通「天外文明」。陶虎解釋,團隊利用蠶絲蛋白可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紅外光的特性,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蠶絲蛋白上實現了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每平方英寸的蠶絲硬碟,可存儲64GB數據。而一顆3.5英寸蠶絲硬碟需要的蠶絲連0.1克都不到,並能夠在高溼度、高磁場或強輻射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 「其實,製作蠶絲硬碟的過程有點像攤大餅,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則像在『大餅』上撒芝麻。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他們更不會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後,桑蠶或可成為地球生物數字信息的載體,聯通「天外文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相關成果於8月11日發表在《自然·納米科技》上。
  • 晶片光刻技術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步驟
    因為這個原因,開發新型短波長光源光刻機一直是各個國家的研究熱點。目前,商業化光刻機的光源波長已經從過去的汞燈紫外光波段進入到深紫外波段(DUV),如用於0.25微米技術的分子雷射(波長為248納米)和用於0.18微米技術的準分子雷射(波長為193納米)。     除此之外,根據光的幹涉特性,利用各種波前技術優化工藝參數也是提高解析度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