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與等離子體刻蝕技術

2020-12-04 曹孟起說科技

光刻是一種圖像複印同刻蝕相結合的技術 ,它有光學、電子束、離子束、X 射線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納米光刻等方法. 光學光刻的原理和印像片相同 ,塗在矽片上的光刻膠相當於相紙 ,掩模相當於底片. 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光刻膠 ,光刻膠有感光性和抗蝕性即正負性兩種類型. 正膠曝光部分在顯影液中被溶解 ,沒有曝光的膠層留下 ;負膠的曝光部分在顯影液中不溶解 ,而沒有曝光的膠層卻被溶解掉. 經過顯影 ,則顯出光刻圖形 ,即集成電路的圖形 (見圖 1) .

光學光刻是由投影光學系統和掩模版相結合來產生光刻圖形的. 曝光方式普遍採用分布復重投影式曝光 ,即將一組圖形重複上百次製作在一大片矽片上. 以 i 線 365nm 波長的近紫外光刻蝕和準分子雷射步進機、雷射掃描投影光刻機為代表的現代光學曝光技術 ,由於在生產效率、大批量生產、工業應用基礎和技術成熟程度等方面佔有明顯優勢 ,仍然是當前和今後一個長時期光刻加工的主流技術.

然而 ,光學光刻存在著極限解析度較低和焦深不足的問題. 所以光學光刻的發展潛力受到人們的懷疑.近年來光學光刻技術的進步和高經濟效益 ,使光學光刻的極限線寬進一步下降 ,所以光學光刻至今仍在大批量生產中佔主導地位. 正在發展的新一代光學光刻技術主要包括相移掩模技術和 193nm ArF 準分子雷射光刻技術. 前者可以提高光刻解析度和改善焦深 ,後者在雷射透鏡材料、光學系統、光致抗蝕劑的光吸收等問題上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 ,已經刻蝕出了0.112μm 圖形線寬 ,而且 0.110μm , 0.1088μm 和0.107μm 的光刻可能性也有報導.

電子束光刻是利用電磁場將電子束聚焦到感光 膠 上 而 無 需 掩 模 , 它 的 分 辨 率 可 達0.110μm 到幾個納米. 離子束光刻使用離子源曝光 ,它分為聚焦離子束曝光、掩模離子束光刻和離子束濺射光刻. AL G1000 型離子束投影曝光機 可 達 到 0.118μm 光 刻 , 曝 光 深 度 大 於115μm ,可滿足 1 GB 晶片需要. X 射線光刻是深亞微米光刻技術之一.

它的優點是解析度高、焦深大、反射衍射的影響小 ,解析度優於 0.11μm ,特別是同步輻射 X 射線光刻能加工大規模集成電路平面微結構和複雜構造的三維立體結構和器件. L IGA 技術就是光刻、電鑄和注塑成型的三維同步輻射 X 射線光刻技術 ,它可以製作各種微器件微裝置(如微傳感器、微電機等) ,在科技和產業部門都有應用前景. 微立體光刻成型技術可以加工任意形狀的立體構件. STM 原理簡單 ,結構小巧 ,有極高的解析度 (豎直和水平方向分別為 0.101nm 和 0.11nm) 被用於納米加工和測量. 它可在樣品表面直接刻寫、澱積和進行單原子操作 ,稱為納米印刷術. 另外這個家族的近場光學顯微鏡也可以進行納米級光刻.在微電子和納米電子技術中 ,在半導體器件、薄膜、材料和微機械加工中 ,光刻都佔有重要地位. 目前光刻技術正向著更精密、高效和實用化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晶片光刻技術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步驟
    光刻技術是包含光刻機、掩模、光刻材料等一系列技術,涉及光、機、電、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研究方向。目前科學家正在探索更短波長的F2雷射(波長為157納米)光刻技術。由於大量的光吸收,獲得用於光刻系統的新型光學及掩模襯底材料是該波段技術的主要困難。光科技束是很多學科的綜合,任何一門學科的突破就能對光刻技術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 幹法刻蝕與溼法刻蝕有什麼不同?北方華創與中微公司技術一樣嗎?
    但是在如今的半導體工業中,刻蝕機在晶圓製造設備投資中的佔比達到20%,僅次於光刻機的30%,可見其重要性。  刻蝕是光刻之後的關鍵步驟,是用化學或物理方法有選擇地從矽片表面去除不需要的刻蝕材料,進而形成光刻定義的電路圖形。說人話就是把想要的留下,不想要的清理掉:
  • 晶圓級超表面光刻技術
    相比之下,光刻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刻制出大規模的納米結構。近日,新加坡A*STAR微電子研究中心的Nanxi Li等人在Nanophotonics上發表綜述,總結了使用CMOS兼容的光刻技術來製備大面積納米結構超表面的最新工作,主要包括控制步長來光刻超表面器件的開拓性工作,以及採用沉浸式光刻技術製備超表面器件的工作,詳細的介紹了器件的製備步驟和器件性能
  • 光刻技術概述及光刻技術的原理
    在廣義上,光刻包括光複印和刻蝕工藝兩個主要方面: 1、光複印工藝:經曝光系統將預製在掩模版上的器件或電路圖形按所要求的位置,精確傳遞到預塗在晶片表面或介質層上的光致抗蝕劑薄層上。 2、刻蝕工藝:利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將抗蝕劑薄層未掩蔽的晶片表面或介質層除去,從而在晶片表面或介質層上獲得與抗蝕劑薄層圖形完全一致的圖形。
  • 投入佔比超光刻機,揭秘走在國產替代前列的刻蝕設備...
    光刻的精度直接決定了元器件刻畫的尺寸,刻蝕和薄膜沉積的精度則決定了光刻的尺寸能否實際加工,因此光刻、刻蝕和薄膜沉積設備是晶片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三類主設備,價值佔前道設備的近 70%。在高端光刻領域,浸沒式光刻是幹法光刻的替代技術,新舊技術的替代帶來了光刻機的完全壟斷。
  • 兩種基本的刻蝕工藝:幹法刻蝕和溼法腐蝕
    幹法刻蝕是把矽片表面曝露於氣態中產生的等離子體,等離子體通過光刻膠中開出的窗口,與矽片發生物理或化學反應(或這兩種反應),從而去掉曝露的表面材料。幹法刻蝕是亞微米尺寸下刻蝕器件的最重要方法。而在溼法腐蝕中,液體化學試劑(如酸、鹼和溶劑等)以化學方式去除矽片表面的材料。溼法腐蝕一般只是用在尺寸較大的情況下(大於3微米)。溼法腐蝕仍然用來腐蝕矽片上某些層或用來去除幹法刻蝕後的殘留物。
  • 光電器件微納加工技術——光刻工藝與雷射直寫
    目前微納製造領域最常用的一種微細加工技術是LIGA(德文縮寫,Lithographie,Galanoformung和Abformung,即光刻、電鑄和注塑)。 這項技術由於可加工尺寸小、精度高,適合加工半導體材料,因而在半導體產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最基礎的核心技術是光刻,即曝光和刻蝕工藝。
  • 小科普|半導體晶片工藝中的刻蝕
    聊完光刻、摻雜,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半導體工藝中的另一項工藝技術——刻蝕。前面我們聊到光刻是將圖形轉移到覆蓋在半導體矽片表面的光刻膠上的過程。這些圖形必須再轉移到光刻膠下面組成器件的各薄層上,這一工藝過程我們稱之為刻蝕,即選擇性地刻蝕掉該薄層上未被掩蔽的部分。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聊聊光刻的兩種基本方法:溼法化學刻蝕和幹法刻蝕。
  • 除了光刻機,還有蝕刻機!國產廠商攻克5nm技術,臺積電已下單
    而關於晶片,相信大家都已經因為華為這兩年的遭遇已經基本了解,而在晶片製造中,重要的關鍵設備便是:光刻機!不過除了光刻機之外,還有一種關鍵設備,重要程度僅次於光刻機,那就是蝕刻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晶圓加工,也就是晶片製造行業,由於處理工序多達數百道,而各種加工的設備機器因為精密昂貴,隨便一臺就要幾千萬美金,所以如果要建設晶片加工廠,設備的投入佔比就要超過70%以上,而晶圓製造設備種,光刻機佔比最高(30%),其次是刻蝕設備(20%),PVD,CVD,量測設備次之。
  • 詳細解析晶片光刻的步驟
    在集成電路的製造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光刻,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在微小的晶片上實現功能。現代刻劃技術可以追溯到190年以前,1822年法國人Nicephore niepce在各種材料光照實驗以後,開始試圖複製一種刻蝕在油紙上的印痕(圖案),他將油紙放在一塊玻璃片上,玻片上塗有溶解在植物油中的瀝青。
  • 看懂光刻機:光刻工藝流程詳解
    ,這一步對光刻膠的穩固,對後續的刻蝕等過程非常關鍵。 幹法(物理)、溼法(化學)刻蝕原理示意圖 刻蝕分為幹法刻蝕和溼法刻蝕兩種。幹法刻蝕是將矽片表面暴露在惰性氣體中,通過氣體產生的等離子體轟擊光刻膠開出的窗口,與矽片發生反應去掉暴露的表面材料,是亞微米尺寸下刻蝕器件的最主要方法。
  • 太陽能光伏刻蝕清洗設備
    5.1刻蝕技術簡介5.1.1刻蝕的原理在刻蝕工藝的前一步,對矽片進行了擴散,形成了P-N結。等離子體刻蝕法是目前在太陽電池製造業中應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利用高頻輝光放電手段將CF4離解成活性原子和自由基,各種游離基中F原子為主要的刻蝕劑,與矽反應後生成具有揮發性的SiF4,後面還將詳細介紹。5.1.2刻蝕技術的分類及特點刻蝕是採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有選擇地從半導體材料表面去除不需要材料的過程。
  • 中微發布業界首創介質刻蝕及除膠一體機
    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簡稱「中微」)今日發布 Primo iDEA(TM) (「雙反應臺介質刻蝕除膠一體機」)-- 這是業界首次將雙反應臺介質等離子體刻蝕和光刻膠除膠反應腔整合在同一個平臺上
  • 華慧高芯知識庫_刻蝕系列2:刻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過程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幹法刻蝕已經成為工藝步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由於幹法刻蝕對於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各項異性和選擇比,使得幹法刻蝕在納米級和微米級,尤其是小線寬的製程中的應用及其廣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刻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過程。
  • 有人說我國光刻機突破5nm製程,實際是沒搞懂光刻機和蝕刻機區別
    一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我國晶片製造設備已經突破了最尖端的技術,達到了領先的水平,在很多論壇上總是有我國突破了晶片的5nm加工製程技術的強國貼。 在光刻過程中,先在矽基上均勻塗一層光刻膠(下圖1),然後用光刻機在掩膜的幫助下對光刻膠進行曝光(下圖2),經過光照的光刻膠就可以用液體清洗掉(下圖3),這時用刻蝕機對矽基進行蝕刻(下圖4),蝕刻之後清洗乾淨,就可以在矽基上鍍銅了(下圖5)
  • 光刻技術的發展史
    光刻技術的發展史 光刻技術是利用光化學反應原理和化學、物理刻蝕方法將掩模板上的圖案傳遞到晶圓的工藝技術光刻的原理起源於印刷技術中的照相製版,是在一個平面上加工形成微圖形。光刻技術按曝光光源主要分為光學光刻和粒子束光刻(常見的粒子束光刻主要有X射線、電子束和離子束光刻等)。其中光學光刻是目前最主要的光刻技術,在今後幾年內其主流地位仍然不可動搖。 光刻技術的進步使得器件的特徵尺寸不斷減小,晶片的集成度和性能不斷提高。
  • 華慧高芯知識庫_簡析在實際應用中,影響ICP刻蝕效果的因素
    在感應耦合等離子體刻蝕的工藝中,影響刻蝕形貌的因素很多,如:工藝參數裡有源功率、RF功率、流量比、工作壓力、He壓、內壁溫度。另外,chiller到溫時間、掩模形貌,甚至反應室的內壁清潔度都會影響到刻蝕的效果。今天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影響ICP刻蝕效果的因素。
  • 高速飛秒雷射等離子體光刻石墨烯氧化膜
    儘管當前存在諸多的技術可以用來在GO表面製備薄膜,如直接組裝、納米壓印、結合電子束蝕刻的平板印刷,這些技術要麼比較耗時、費錢或缺乏靈活性。來自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 Jianjun Yang團隊採用超快飛秒雷射等離子體光刻(laser plasmonic lithography (FPL))技術在140nm厚度的GO薄膜上製備出亞波長光柵。
  • 深度解讀晶片刻蝕:國產5nm機器就緒,全球銷售額破歷史新高
    刻蝕分為幹法刻蝕和溼法刻蝕,其中幹法刻蝕是主流工藝。 幹法刻蝕是把矽片表面暴露於氣態中,產生等離子體,等離子體通過光刻膠中開出的窗口與矽片發生物理或化學反應(或這兩種反應),從而去除暴露的表面材料。幹法刻蝕是亞微米尺寸下刻蝕器件的主要方法。
  • 基於ICP的金屬鈦深刻蝕
    摘要:MEMS應用領域的擴展要求開發矽材料之外其他新型材料的三維微細加工技術.為此,對金屬鈦這一新型MEMS體材料的三維加工進行了探索.金屬鈦不僅延展性和導電性好,且斷裂韌度高、高低溫特性以及生物兼容性好.採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源(inductivelycoupledpla蛐,I凹)技術對金屬鈦進行三雛深刻蝕,採用不同刻蝕掩模、氯基刻蝕氣體,研究了線圈功率、平板功率和娼流量對刻蝕速率和選擇比等工藝參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