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刻膠可實現納米多孔結構3D微列印

2020-09-23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學院(KIT)和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用於雙光子微列印的光刻膠。現在,它已首次用於生產納米級空腔的三維聚合物微結構。 該研究成果通過&34;一文發表於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


光刻膠是通過雙光子平版印刷術,用來列印三維最小微結構的油墨。光刻膠是微電子技術中微細圖形加工的關鍵材料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更是大大促進了光刻膠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印刷工業是光刻膠應用的一大重要領域。1954 年由明斯克等人首先研究成功的聚乙烯醇肉桂酸脂就是用於印刷工業的,以後才用於電子工業(光刻膠解釋來源於百度百科)。在列印過程中,雷射束通過最初的液態光刻膠在所有空間方向上移動。光刻膠僅在雷射束的焦點處硬化。可以一點一點地建立這種複雜的微結構。第二步,使用溶劑去除那些未暴露於輻射的區域,而微米和納米級複雜聚合物結構仍然存在。光刻膠被紫外光曝光後,在顯影溶液中的溶解度會發生變化。矽片製造中所用的光刻膠以液態塗在矽片表面,而後被乾燥成膠膜。


雙光子聚合(或基於此過程的雙光子微印)已經被廣泛研究了幾年,特別是關於微光學、超材料和用於單個生物細胞實驗的微支架的生產(如下圖)。


△由Nanoscribe的雙光子微納3D列印設備製作的神經元細胞培養微結構,用於詳細研究神經元網絡。圖片來自於Cornelius Fendler, Research Group Blick, Center for Hybrid Nanostructures


為了擴大應用範圍,需要新的可印刷材料。這是參與KIT和海德堡大學卓越3D定製物群(3DMM2O)的科學家的出發點。在傳統光刻膠的幫助下,只印刷透明的玻璃狀聚合物是可能的。KIT的物理學家、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Frederik Mayer表示他們研究的新型光刻膠首次實現了從多孔納米泡沫印刷3D微結構。這種聚合物泡沫有30至100納米大小的空腔,裡面充滿空氣。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用於基於雙光子吸收的3D雷射微列印的光刻膠配方,該配方允許將自組裝和增材製造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孔徑在50nm左右的3D納米多孔結構。研究人員預見到這種結構在控制漫射光散射方面的應用,例如3D列印的微型Ulbricht聚光球、微流體中的納米顆粒過濾器,超疏水表面或細胞和組織培養的支架。


在3D雷射微列印中,關於光刻膠的一個最重要的要求是,在使用的激發波長(通常約為800nm)下,光刻膠必須既不吸收也不散射。特別是,如果使用模板將孔隙率引入光刻膠,則必須避免單體與模板之間的折射率匹配,以避免在雷射寫入過程中發生光散射。在本體中生成固有的納米多孔聚合物的另一種眾所周知的方法是聚合誘導的相分離,應用包括色譜分離介質和超疏水表面。聚合誘導的相分離已被用於使用立體光刻技術對玻璃結構進行3D列印。遵循聚合誘導相分離的方法,研究人員開發了用於3D雷射微列印的光刻膠。為了證明由「傳統」光刻膠(Nanoscribe IP‐S)列印出的結構與此處呈現的相分離光刻膠的光散射差異,下圖描繪了相應的圓柱體(直徑350米,高度100米)


△顏色變化:由於光以海綿狀結構散射,所以用新型光刻膠印刷的右側微圓柱體顯示為白色,而用常規光刻膠印刷的圓柱體顯得透明。圖片來源:3DMM2O


Frederik Mayer指出從來沒有用於3D雷射微印的光刻膠,可以用它印刷&39;材料。就像在多孔蛋殼中一樣,多孔納米結構中的許多小氣孔使它們看起來呈白色。將白色顆粒混合到常規光刻膠中不會產生這種效果,因為在列印過程中,光刻膠對於(紅色)雷射束必須是透明的。Frederik Mayer說:「我們的光刻膠在印刷前是透明的,但印刷的物體是白色的,具有高反射率。」來自卡爾斯魯厄技術學院和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印刷與頭髮一樣細的Ulbricht球體(如下圖)來證明這一點。


△微型3D列印Ulbricht積分球的斜視圖,利用光學厚光散射多孔壁的高漫反射率。d)功能性微型3D列印光積分球演示。白光照明下的俯視光學顯微鏡圖像(左)、雷射照射側孔時從頂孔射出的綠光(λ = 532 nm)(右)和合成圖像(中間)。請注意,很少(如果有的話)綠光從光積分球的壁中洩漏出來。


總之,科學家首次開發了一種用於3D雙光子微列印的光刻膠,可用於製造平均孔徑約為50納米的固有納米多孔聚合物微結構。


參考文獻:閆鵬飛.精細化學品化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

本文來源:DOI: 10.1002/adma.202002044

相關焦點

  • 蘇大維格公布最新 3D 直寫光刻技術:實現光刻膠 3D 形貌可控制備
    ▲光刻在半導體製程中的作用示意圖IT之家獲悉,光刻技術類型分為直寫光刻和投影光刻兩個大類。其中直寫光刻是器件中微納結構源頭製備的關鍵環節,實現將計算機設計數據製備到特定基板上,形成高精度微納結構的圖形布局。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利用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因此為了實現器件電信號輸出的最大化,本文採用結構拓撲優化的方法優化壓電膜的微觀結構,並利用高精度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的微尺度加工能力,實現拓撲微結構的製造
  • 萊頓的物理學家使用3D列印的微遊泳器來研究水細菌
    萊頓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造複雜的微掃描器和其他微米級的結構。這種結構類似於尖球形,船和宇宙飛船,可用於研究水中的各種細菌。 人工微遊泳器通常是球形的。他們被用於研究項目中,以了解其流體中生物學對應物的運動性。應用包括開發自主藥物輸送裝置,該裝置可模仿天然生物顆粒的推進技術。
  • 用於微尺度複雜三維結構製造的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 PμSL)是一種面投影光固化3D列印技術,適用於製作微尺度的複雜三維結構,有著高解析度、高精度、跨尺度加工、適用材料廣、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等諸多特點。
  • 西工大發力更高精度和獨特結構設計的新型3D列印電極
    北京科協更高精度聯合團隊利用數字光處理(DLP)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兩種現代工業技術,研製出一種獨特的 3D 中空石墨泡沫(HGF),其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結構和良好的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成果論文發表在 《探索》上 。
  • 新工藝:高解析度3D列印石墨烯三維結構!
    導讀近日,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工藝,採用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3D列印複雜的石墨烯三維結構。這種方法列印出的石墨烯三維結構,解析度比之前的方法高出一個數量級,並可以保留石墨烯二維材料的卓越機械特性。
  • 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研發,用冰替代光刻膠,或將極大簡化傳統...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光纖末端做出較為複雜的微納米級『冰雕』。」 近日,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仇旻團隊近期發布的三維微納加工技術,可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能一次性雕刻上百件作品。
  • 不用光刻膠也能實現MOF材料的圖案化
    光刻出的高質量圖案實現了低於50nm的精度。更加重要的是,採用的X射線和電子束光刻方法能夠與現有的微細加工和納米加工工藝相兼容,將極大推動MOF材料在微型設備中的集成與應用。光刻膠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在被特定波長的光曝光後,在顯影溶液中的溶解度會發生變化,從而允許選擇性地去除暴露的(或未暴露的)區域。
  • 光刻膠是什麼材料 光刻膠分類情況是怎樣
    近些年來很多人都在考慮一些新鮮物品方面的事情,其實新的物品出現,有時也就未必屬於很好的事情,往往有些情況唯有是一次性辦理好,才可以讓以後的問題發生概率得到降低,而在近期,光是高科技的物品,就足夠讓一些人調查一段時間了,那麼光刻膠是什麼材料?光刻膠分類情況是怎樣?
  • 光刻技術概述及光刻技術的原理
    光學光刻技術 光學光刻是通過廣德照射用投影方法將掩模上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器件的結構圖形畫在塗有光刻膠的矽片上,通過光的照射,光刻膠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生成電路圖。限制成品所能獲得的最小尺寸與光刻系統能獲得的解析度直接相關,而減小照射光源的波長是提高解析度的最有效途徑。因為這個原因,開發新型短波長光源光刻機一直是各個國家的研究熱點。
  • 3D列印用於骨再生的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支架
    3D列印支架近年來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因為它們為骨細胞組織的再生提供了合適的環境,並且可以個性化定製形狀。在諸多挑戰中,材料成分和幾何結構對支架的性能有重大影響。人們已經研究了許多製造方法來試圖獲得具有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從而促使細胞生長和營養運輸。然而,目前的3D列印方法只能實現具有一定範圍內的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的製造。
  • 光刻膠的分類和技術趨勢
    光刻膠的分類和技術趨勢光刻膠的分類很多,按照顯示效果,可分為前面提到的正性和負性光刻膠;按照化學結構分類,可分為光聚合型、光分解型、光交聯型和化學放大型。 但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是按曝光波長分類,因為這體現了加工的解析度,也反映出未來光刻膠的技術趨勢。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3D列印MOFs負載多孔陶瓷實現有機汙染物高效催化降解
    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因表面積高、孔結構可調控以及活性位點多等特點,已成為一種去除有機汙染物的新型催化材料。但是,目前已報導的許多新型MOFs複合材料,因可加工性、水穩定性以及可回收性等問題,其大規模製備及可持續和工業化應用環境均不理想。因此,將MOFs與載體材料並構築新型MOFs功能化器件將有利於提高性能並拓展其實際應用。
  • 光刻作為製造半導體微圖形工藝核心,國產光刻膠發展現新機?
    光刻膠主要技術參數決定了圖形工藝的精密程度和良率光刻膠作為光刻曝光的核心材料,其解析度是光刻膠實現器件的關鍵尺寸(如器件線寬)的衡量值,光刻膠解析度越高形成的圖形關鍵尺寸越小。對比度是指光刻膠從曝光區到非曝光區過渡的陡度,對比度越高,形成圖形的側壁越陡峭,圖形完成度更好。
  • Xbox遊戲機光頭製造微/納米3D印表機
    這種3D印表機方法可以取代傳統的昂貴光學元件,降低研究人員獲得微/納米級3D列印的門檻。參與這項研究的博士生 Tien-Jen Chang說:"有了我們的3D印表機,可以列印微納米級的3D物體,我們能夠從幾十微米到數百納米的列印解析度,而不需要昂貴的專用部件。
  • 全能的3D列印骨修復材料被成功開發
    3D列印組織工程骨支架具有高保真度、複雜多孔結構、優秀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快速精準的滿足患者需求,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使用3D列印技術進行骨組織修復。微擠出式生物3D列印操作簡單、高效、成本相對低,是3D列印骨修復支架的可靠工藝技術。
  • 西工大黃維院士團隊:3D列印製備石墨泡沫,實現電極材料新突破!
    ),其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結構和良好的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在過去幾年中,大量研究使用 3D 列印來創建電化學能量轉換和存儲的電極/設備,專家們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仍有許多挑戰和缺點需要去被解決。 自2018年起,西北工業大學團隊便致力於開發具有更高精度和獨特結構設計的新型 3D 列印電極。 「團隊自成立以來,通過3D列印技術實現高性能電極的定製化和產業化是一直以來奮鬥的目標。
  • 光刻與等離子體刻蝕技術
    光刻是一種圖像複印同刻蝕相結合的技術 ,它有光學、電子束、離子束、X 射線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納米光刻等方法. 光學光刻的原理和印像片相同 ,塗在矽片上的光刻膠相當於相紙 ,掩模相當於底片. 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光刻膠 ,光刻膠有感光性和抗蝕性即正負性兩種類型.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另一面:擁有這項光刻技術的企業多家已上市
    《納米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製備5nm間隙電極和陣列》的論文,闡述了該團隊開發的新型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即通過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雷射直寫設備,利用雷射與物質非線性相互作用來提高解析度。
  • 多色3D列印技術有望製造新型光學器件
    據麥姆斯諮詢介紹,立體光刻(Stereolithography)也稱為光固化立體成型,是用於創建模型、原形、圖案等的一種3D列印技術。它採用光聚合法通過光照射讓小分子連結,形成聚合物。這些聚合物構成了固化的立體3D物件。立體光刻技術的進步,使其成為製造一系列產品原型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最近的研究突破提升了該製造工藝的速度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