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在藍色InP基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07-25 小材科研

最近,河南大學QLED平臺申懷彬、杜祖亮教授和曾在平教授合作通過調控中間殼層元素比例以及ZnS殼層厚度,成功製備出高穩定性、高量子產率(~81%)、大尺寸的藍色InP/GaP/ZnS//ZnS核殼量子點基於該類InP核殼結構量子點構築的藍色發光二極體的亮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別達到3120 cd · m-2和1.01%,是目前已報導藍色InP-QLED亮度與效率的最高值。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Index收錄期刊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J. Phys. Chem. Lett. 2020, 11, 960−967. SCI一區,IF=6.710)。

河南大學在藍色InP基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藍色器件在初始亮度為100 cd · m-2時,其T50 壽命達到120分鐘,是目前最好的藍色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28倍。通過對千級原子構建的量子點模型進行大規模DFT計算和實際的實驗結果對比,證明了較厚殼層的量子點有利於更平衡的載流子注入,同時抑制了量子點旋塗成膜後FRET的影響,這些共同促進了對藍色InP-QLED性能的改善。目前的工作對開發商業化的無重金屬發光器件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大學在藍色InP基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另該團隊2019年發表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2019, 7, 1801602. SCI一區、IF=7.430)的綠色InP基QLED工作,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併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來源:河南大學材料學院

論文連結

https://dx.doi.org/10.1021/acs.jpclett.9b03567

相關焦點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聞作者:中國雷射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研究獲進展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支持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彭笑剛課題組與材料系金一政課題組合作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該文報導了一種以量子點為電致發光材料的新型LED器件。其性能遠遠超過了目前相關文獻報導的其他量子點LED,並且該新型器件可以通過簡單的溶液加工路線製備而得。 LED作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的核心器件已被業界認可。GaN外延生長量子阱的LED器件則是目前市場上的流行產品。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發光二極體發展史
    而用途也由初時作為指示燈、顯示板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光二極體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顯示器、電視機採光裝飾和照明。香檳大學城有位赫赫有名的發明家NickHolonyak.1962年發明第一粒紅光二極體(LED,lightemitTIngdiodes),這是繼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後,最重要的燈光科技大躍進。
  • 有機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新進展:提高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
    據報導稱,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團隊利用有機發光自由基材料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實現了接近100%的量子效率,解決了傳統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低的問題。該成果以吉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自然》刊發。
  • 藍色發光二極體:「20歲」奪得諾貝爾獎
    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共獲殊榮。發光二極體的英文簡稱是LED,對於這個詞,大多數國內讀者應不會陌生,因為LED燈已大量應用於我國室內外照明等領域,逐步取代白熾燈、螢光燈等傳統照明設備,成為節能、環保、智能化照明的代表。
  • 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 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取得兩項重要進展
    9月7日,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同期在線發表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陳衝教授、譚付瑞副教授兩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近幾年光伏行業的明星器件廣受關注。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獲獎者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原標題:獲獎者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獲獎者發明了一種藍色發光二極體(LED),幫助人們以更節能的方式獲得白色光源,依據這一原理問世的LED燈「將點亮整個21世紀」。
  • 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純藍色有機發光二極體
    有機發光二極體(簡稱OLED)以其鮮豔的色彩和可形成超薄甚至柔性器件的能力而聞名,它利用含碳分子將電轉化為光。與液晶技術採用液晶有選擇地阻擋覆蓋多個像素的濾光背光源的發射不同,OLED顯示屏的紅、綠、藍三個獨立的發光像素可以單獨開啟和關閉,從而產生更深的黑色並降低功耗。然而,藍色OLED在效率和穩定性方面一直存在瓶頸,需要在效率、色彩純度、成本和壽命之間進行權衡。
  •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3人獲物理諾貝爾獎
    「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俗稱LED,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自己在1999年離開日亞後加入美籍,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獲物理諾貝爾獎赤崎勇    「吾道一以貫之」    現年85歲的赤崎勇是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 乾貨 | TADF材料的研究進展
    有機小分子TADF材料具有分子結構精確、純度高(可通過重結晶和真空升華實現)發光效率高和可多功能化學修飾等優點,該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2015年,吉林大學報導了第一個近紅外TADF分子TPA-DCPP。
  • 河南大學: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科學:材料》(Science
  • 量子點顯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納米光電材料研究所曾海波團隊,在量子點顯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膠體量子點,具有溶液法製備、容易加工、顏色可調、量子產率高等突出特點,在發光二極體、光源、顯示、太陽能電池、螢光標記等光電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作為新型的發光材料,發光峰窄、發光顏色可調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應用在顯示器領域。量子點在顯示技術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基於量子點電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和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背光源技術。
  • 自由基OLED研究出現重大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基的OLED出現新進展。Friend教授研究團隊合作論文「高效雙線態自由基發光二極體」。李峰教授研究團隊以TTM自由基作為核心,以PCz和NCz兩個咔唑衍生物作為給體(Donor),得到了兩個高效的電荷轉移態(CT)紅光自由基TTM-3NCz、TTM-3PCz(如圖1所示)。
  •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基於滷化鈣鈦礦的高效藍光發光二極體
    照明佔全球電力消耗的20%左右,如果所有光源都由發光二極體(LED)組成,這個數字可以降低到5%。然而,目前使用的藍白光LED需要複雜的製造方法,而且價格昂貴,這使得實現全球過渡更加困難。它們具有良好的發光特性,並且易於製造。利用滷素族的元素,即氟、氯、溴和碘,鈣鈦礦可以根據晶體的化學成分被賦予不同的特性。目前已經用鈣鈦礦製造出了綠光和紅光的LED,但至今還缺少一種顏色,即藍色,因此無法實現白光。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基於滷化鈣鈦礦的高效藍光發光二極體。新的LED可能為廉價和節能的照明開闢新的道路。
  • 自由基OLED研究現新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基的OLED出現新進展。Friend教授研究團隊合作論文「高效雙線態自由基發光二極體」。 李峰教授研究團隊以TTM自由基作為核心,以PCz和NCz兩個咔唑衍生物作為給體(Donor),得到了兩個高效的電荷轉移態(CT)紅光自由基TTM-3NCz、TTM-3PCz(如圖1所示)。
  • 河南大學肖助兵團隊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肖助兵教授課題組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我校為獨立第一單位,以「Selective S/Li2S Conversion via in-Built Crystal Facet Self-Mediation: Towards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在照明與顯示產業有重要作用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