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2021-01-19 科學網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4:49

韓國光州科技學院Chang Hyuck Choi開發了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方法。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1年1月7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

電催化CO2轉化為增值產品為可持續碳經濟提供了新的範例。對於活性CO2電解,單原子Ni催化劑在實驗中被認為是很有前途的催化劑,但理想化的Ni-N4位在理論上表現出不利的能量特徵,導致了許多關於關於單原子Ni催化劑高活性化學性質的爭論。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研究人員研究了具有明確配位環境的四苯卟啉(N4-TPP)和21-氧雜四苯基卟啉(N3O-TPP)錨定的單原子Ni基催化劑的CO2電解。先進的光譜和計算研究表明,配體場對稱性的破壞是高活性CO2電解的關鍵,導致產生NiI的Ni氧化還原電位的增加。除對催化劑的活性非常重要外,配體場的對稱性和強度還與Ni中心的穩定性直接相關。

這意味著下一步在配位場強度領域尋求活性-穩定性圖,合理設計單原子Ni催化劑的配體場對實現高效CO2電解至關重要。

附:英文原文

Title: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Atom Ni Site Active toward Electrochemical CO2 Conversion to CO

Author: Haesol Kim, Dongyup Shin, Woojin Yang, Da Hye Won, Hyung-Suk Oh, Min Wook Chung, Donghyuk Jeong, Sun Hee Kim, Keun Hwa Chae, Ji Yeon Ryu, Junseong Lee, Sung June Cho, Jiwon Seo, Hyungjun Kim, Chang Hyuck Choi

Issue&Volume: January 7, 2021

Abstract: Electr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2 into value-added products offers a new paradigm for a sustainable carbon economy. For active CO2 electrolysis, the single-atom Ni catalyst has been proposed as promising from experiments, but an idealized Ni–N4 site shows an unfavorable energetics from theory, leading to many debat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responsible for high activity. To resolve this conundrum, here we investigated CO2 electrolysis of Ni sites with well-defined coordination, tetraphenylporphyrin (N4–TPP) and 21-oxatetraphenylporphyrin (N3O–TPP). Advanced spectroscopic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broken ligand-field symmetry is the key for active CO2 electrolysis, which subordinates an increase in the Ni redox potential yielding NiI. Along with their importance in activity, ligand-field symmetry and strengt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Ni center. This suggests the next quest for an activity–stability map in the domain of ligand-field strength, toward a rational ligand-field engineering of single-atom Ni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2 electrolysis.

DOI: 10.1021/jacs.0c11008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1008

 

相關焦點

  • JACS:單原子Ni催化CO2還原,到底誰才是活性位點?
    電催化CO2轉化為增值產品為可持續的碳經濟提供了新的範例。對於CO2電解,單原子Ni催化劑已被實驗證明是有前景的,但理論研究表明理想的Ni–N4位點顯示出不利的能量特性,從而引發了關於單原子Ni催化劑高活性的化學性質的許多爭論。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CO2作為人力生產的廢物,能夠通過電化學方法轉化為可重複再利用的化石燃料。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基於STM實現單原子催化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可視化
    單原子催化是一類新興的催化劑,其中貴金屬原子可以以極高的效率進行參與催化反應。隨著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在單原子催化能力方面的爭論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有些研究顯示單原子是活性催化中心,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則表明在相似的體系中納米顆粒才是活性種。此外,反應過程中的單原子是否依然呈現分散分布?它們在反應中的穩定性如何?它們的電荷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進一步理解單原子催化機制的關鍵所在。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Fe活性位點組成的催化劑(如圖1所示),這種催化劑在低至80毫伏的過電勢下產生一氧化碳。Operando X射線吸收光譜顯示其活性位點是離散的、與N摻雜的碳載體配位的Fe3+離子,並在電催化過程中保持其+3氧化狀態。電化學數據表明,Fe3+位點比傳統Fe2+位點具有更快的CO2吸附速度 [1]。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各式各樣的單原子催化劑也在電催化的方方面面發光發熱,和相對傳統的納米催化劑相比,單原子電催化劑有以下優勢:1)均一的活性位點(Homogeneous active sites):除了納米單晶,大部分的納米催化劑缺乏對表面活性位點的有效控制,表面通常是多種晶面的組合,這讓機理的研究往往比較困難。相較而言,單原子電催化劑通常具有均一的活性位點,讓研究人員可以在分子層面探究反應機理。
  • 中科大江海龍|MOF衍生單原子Ni催化劑實現低濃度CO2還原
    通過後續電催化性能研究發現,以Ni為單原子金屬物種的催化劑材料(Ni1-N-C)在CO2電催化還原中表現出比其他金屬中心更加優異的CO選擇性,並且在極低的CO2濃度下依然可以維持80%以上的CO選擇性,展現了其在電催化CO2還原中的巨大優勢。
  • 一篇ACS Nano,全面了解單原子催化劑在電池領域的應用!
    由於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迫切需要開發有效且穩定的電化學能量存儲(或轉換)系統,但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下一代電化學能源存儲和轉換設備,主要包括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金屬硫電池和金屬離子電池,已被視為未來大規模能源應用的有希望的候選者。所有這些系統都是通過一種化學轉化機制運行的,目前這種機制受到反應動力學差的限制。單原子催化劑(SACs)具有最大的原子效率和明確的活性位點。它們已被用作電極組分,以增強氧化還原動力學並調節反應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器件性能。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其中,以電化學能量存儲與轉化技術為代表的新能源體系對於緩解能源短缺、改善大氣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高溫裂解法得到的氮摻雜碳骨架包含大量無序結構的微孔,受空間位阻和傳質阻力影響,鑲嵌於微孔內的大量FeNx活性位難以被有效利用。簡單增加Fe前驅體負載量容易導致高溫焙燒過程中Fe元素團聚,生成無催化活性的Fe物種。催化劑的活性取決於活性位點本徵活性和可利用的活性位數量的總和。因此,提高單原子Fe-N-C負載量、增加可利用FeNx活性位數量是進一步提升單原子Fe-N-C催化劑性能的有效途徑。
  • 納米催化劑可高選擇性將CO2轉化為CO
    科技日報訊 (王建偉 記者馮國梧)天津工業大學尹振博士利用鈀銅雙金屬納米電化學催化劑高選擇性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該項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能源》上。二氧化碳的電催化轉化,即通過輸入電能並且在催化作用下將其還原生成化學品和燃料。
  • Ni基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尺寸效應
    催化反應的轉化效率和產物選擇性取決於反應中間體與催化劑的結合能,在眾多可能的反應路徑中,CO2還原為CO被認為是最簡單的反應步驟,CO作為反應原料,可用於合成更加複雜的化學品。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隨金屬納米顆粒尺寸減小,表面活性位點數量逐漸增加,有利於CO2還原為CO。近十年來,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發、設計與應用迅速成為多相催化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研究興趣。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黃延強團隊、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穆斯堡爾譜研究組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從實驗和理論上揭示了Fe單原子材料催化中心電子態和配位結構在電催化氧還原反應(ORR)中的動態循環。
  • 華科錢立華教授:納米多孔金的電化學製備與CO2還原時的活性恢復
    與自由腐蝕的納米多孔Au (cd-NPG)相比,pc-NPG具有更高的CO2催化活性,Pb欠電位沉積實驗證明其高活性來源於高密度的表面臺階位點。3. 通過XPS和原位CV實驗,發現了NPG的催化活性衰退的原因,並且探索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電極復活方法。
  • 用電噴霧質譜法觀察反應過程中的單原子催化位點
    用電噴霧質譜法觀察反應過程中的單原子催化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1 21:03:53 加州大學洛杉磯化學與生物化學Ning Yan研究團隊發現用電噴霧質譜觀察反應中的單原子催化位點方法
  • 單原子材料近期研究進展 這三個課題組值得關注
    使用原子活性位點以鈷原子水平分散在有序的多孔N摻雜碳基體中形成Co單原子催化劑(Co-SAC),用於從生理學角度分析葡萄糖相關模型。Co-SAC可以在低電勢下催化過氧化氫的電化學氧化。進一步用於開發基於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該傳感器作為在線電化學系統的選擇性檢測器用於連續監測大鼠腦中的微透析液葡萄糖。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Operando X射線吸收光譜顯示活性位點是與氮摻雜碳載體上的吡咯氮(N)原子所配位的離散Fe3+離子,在電催化過程中仍能保持+3氧化態。電化學數據表明,Fe3+位點比常規的Fe2+位點具有更快的CO2吸附和較弱的CO吸附能力,從而具有優越的活性。
  • 單原子催化,難得一見的好綜述!
    固定在適當載體上的分離的金屬原子具有眾所周知的幾何構型和電子結構,原子利用率為100%,並且可以有效地催化底物轉化為所需的產物。毫無疑問,金屬多相納米催化劑受到了嚴重的衝擊,集中在載體上的金屬原子可能位於平臺,紐結,邊緣,拐角或金屬與載體之間的界面,這些部位具有不同的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活性位點中毒。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因此,在常溫常壓下,如何簡單高效地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是當前的一個重要挑戰。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夏興華團隊潛心於二維層狀材料的設計和性能研究。他們提出在二維材料硫化物的特異性位點上欠電位沉積金屬單原子的新方法。
  • 促進自支撐電催化劑高效轉化CO2生成碳氫比可控的合成氣
    Ni納米顆粒兩種活性位點分別控制CO和H2的產生,實現了合成氣的高效轉化及碳氫比在大範圍內的有效調控。因此,合理設計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與納米結構,高效製備碳氫比可調的合成氣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單一活性位點的電催化劑來說,CO2還原 (CRR) 與析H2 (HER) 是同一活性位點上進行的競爭反應,一般通過改變施加電壓調節CRR和HER的動力學過程,來控制合成氣產物的碳氫比。但是,這會使得部分特定比例的合成氣需要在低電壓下完成,極大地限制了轉化效率。
  • 整合Co單原子和BN電場用於脫氯催化
    標題:受生物啟發,整合鈷單原子和氮化硼電場用於脫氯電催化劑第一作者:Yuan Min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