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Nature Catal.看盡Pt單原子催化劑的一生

2020-09-25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Florian Maurer

通訊作者:Jan-Dierk Grunwaldt
通訊單位: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DOI: 10.1038/s41929-020-00508-7

背景介紹

單原子催化由於幾乎百分百的金屬原子利用率,以及接近均相催化活性中心的指認程度,在催化應用和基礎研究方面都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催化劑,在從納米粒子形態轉換成單原子狀態後,都會提升催化性能。實際上,人們對催化過程中單原子活性位點的位置、活性以及動態結構變化(穩定性)仍然缺乏清晰的認識,且爭議巨大。這裡的挑戰在於反應條件下單原子活性位點的原位表徵以及實驗與模擬的系統性研究。

本文亮點

1. 以Pt/CeO2為模型催化劑,CO、C3H6和CH4氧化為探針反應,通過DFT模擬和EXAFS光譜揭示出Pt單原子位點是CeO2表面的四重空位,即{110}上晶格取代的Pt2+和{211}上吸附的Pt2+。

2. 通過Operando XAS技術追蹤Pt單原子位點在反應中的動態變化:在CO氧化反應中,Pt單原子位點必須在溫度達到150℃以上,轉變成還原態Pt團簇的時候,才能有催化活性。而且這種結構的轉變可以很好地進行逆轉。

圖文解析

圖1. Pt單原子位點樣品(Pt-SS)Pt-SS和納米顆粒樣品(Pt-NP)的HAADF-STEM、XPS和Raman表徵


要點:確認Pt-SS中沒有Pt顆粒的存在,且Pt-SS中Pt主要為Pt2+和少量Pt4+,而Pt-NP中Pt為金屬態;並通過Raman光譜證明Pt-SS中單原子Pt位點的存在。

● 圖2. Pt-CeO2相互作用概念示意圖
要點:四重空位Pt單原子位點和Pt納米顆粒在還原和氧化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圖3. Pt-SS催化劑的EXAFS分析和DFT計算的對應的結構
要點:
單原子位點Pt有兩種狀態:表面吸附的Pt和表面晶格取代的Pt。通過DFT計算和EXAFS分析發現對於吸附的Pt2+來說,四重空位位點是最穩定的,而這種位點處在{100}上。而這種面的表面能最大,所以只有通過800℃熱處理才能將初始的{111} 和 {110}面重構成{100}上的四重空位點即({211})形成穩定的單原子位點。而對於表面取代的Pt原子,{110}上取代的Pt2+最穩定。

圖4. Pt-SS與氣相吸附質的相互作用
要點:
通過UHV-FTIRS和DRIFTS實驗,結合DFT模擬,證明大部分Pt位點在CeO2表面,且氣相物種的吸脫附在室溫下即可進行。

圖5. Pt-SS和Pt-NP在CO、C3H6和CH4氧化反應中的催化活性
要點:
在三種催化反應中,Pt-NP的活性皆明顯高於Pt-SS,而在降溫過程中,二者活性相當,這是因為400℃以上部分納米顆粒的Pt被氧化和分散。

圖6. 活性狀態的光譜方法確認
要點:通過Operando HERFD-XANES表徵,發現Pt-SS中的Pt物種在CO氧化反應條件下,有四種存在形態:Pt4+, Pt2+, Ptδ+–CO和PtXδ+–CO。其中PtXδ+–CO是團簇狀態的Pt,且具有CO氧化活性。其中四重空位的Pt2+在升溫過程中幾乎不變,且其與CeO2界面的O很難脫除,從而使得此處的Pt很難被還原,從而沒有CO氧化活性。而Pt4+在100℃下脫除O,還原成Pt2+,並與CO作用重構成Ptδ+–CO;進一步在150℃以上,Pt–O–Ce鍵斷裂,形成小的PtXδ+團簇,進而形成PtXδ+–CO催化CO氧化。而在O2氛圍中降溫時,PtXδ+–CO又再變回Pt4+,重新分散成Pt單原子位點。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0508-7

相關焦點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界面位點是決定其催化性能的關鍵。單原子催化劑(SACs)通過使每個原子均與載體接觸,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界面活性位點。然而,單原子位點是否具有與納米催化劑界面位點相似的催化性能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二維(2D)層狀材料已證明是錨定單個和孤立金屬原子以充當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關鍵平臺。SAC@2D用作析氫催化劑的性能。SAC@2D作為析氧催化劑的性能。ORR和CO2RR的催化劑實例。SA@2D材料與其他報導的催化劑之間的水分解性能比較。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由布拉格化學技術學院Rui Gusmão, Martin Veselý和Zdenek Sofěr課題組,發表在ACS Catalysis(dx.doi.org/10.1021/acscatal.0c02388)上。
  • 中科大Nature子刊:Pt 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催化HER中的近乎自由變化的...
    研究背景 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由於其最大的原子效率以及獨特的原子結構和電子性能,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鉑(Pt)單原子催化劑不僅成本效益高,而且還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對幾種電化學反應(HER)的選擇性。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單原子概念的提出,離不開研究人員對提高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原子利用率(Atomic utilization ratio)的追求。減小納米催化劑的粒徑,一直是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原子利用率的經典策略,將納米粒子的粒徑縮小到極限,理論上會得到100%的原子利用率,實現這種性能的材料,就是本文的主角-單原子催化劑。
  • 催化周報:Nature、Nat. Catal.、Nat. Energy等大合集!
    我們的發現為構建更高效的單原子協同催化劑提供了新的觀點,考慮了高性能CO2光還原的原子構型優化。本文報導的分散在富缺陷氧化鋯(Ni‐SA‐x/ZrO2)上的孤立Ni單原子被認為是在氙燈照射條件下一種非常有前景的CRR的光催化劑,在不添加犧牲劑或敏化劑的情況下表現出良好的活性和CO選擇性。由於鎳單原子活性位點豐富,優化的光催化劑以11.8µmol g−1 h−1的速率提供CO(92.5%的選擇性)。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ACS Catal.:ZrO2界面位阻/電子軌道作用修飾調控HCOOH分解
    當氧化物界面摻雜物種組裝在基底晶格中,人們有時能將其稱為單原子催化劑,通常單原子催化劑是擔載於氧化物界面上的過渡金屬原子,同時催化活性來自於這些位點的價電子,但是界面化學能夠通過同價雜原子進行修飾,能夠保證催化位點價電子總數沒有改變
  •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製出可替代鉑的Co單原子析氫催化劑
    【消息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日,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崔小強教授、鄭偉濤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析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1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cobalt array bound to distorted 1T MoS2 with ensemble effect for hydrogen
  • 如何定義單原子催化劑?
    為方便學術討論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現參考劉景月教授文章,特別對單原子催化劑有關的各個學術術語進行解釋。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ACS Catal.:耐水Pt位點高效催化低溫乙烯氧化
    負載型Pt催化劑是學術界和工業界公認的一系列用於各種氧化還原反應的耐久多相催化劑。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在2015年在日本實現商業化的介孔矽負載鉑催化劑可作為氧化催化劑用於脫除ppm級的乙烯。有鑑於此,日本北海道大學Atsushi Fukuoka報導了採用固定床流動反應器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原位表徵技術,研究了二氧化矽負載鉑催化劑在0 °C下50 ppm乙烯好氧氧化反應中的結構與活性之間的關係。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0c02818 全文速覽與單原子催化劑(single atom catalysts)和金屬納米粒子(metal nanoparticle catalysts)催化劑相比,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supported metal clusters, 後面簡稱SMCs)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故在諸多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及特定的選擇性
  • 一篇ACS Nano,全面了解單原子催化劑在電池領域的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SACs)具有最大的原子效率和明確的活性位點。它們已被用作電極組分,以增強氧化還原動力學並調節反應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器件性能。有鑑於此,中南大學吳飛翔教授和雷永鵬教授等人,綜述了用於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電池的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進展。
  • Catal.、Nat. Chem.大合集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對基本過程的理解為合理設計銅電解(再)沉積催化劑和改進其他方法製備的催化劑的穩定性開闢了一條道路。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背景A.單原子催化劑製備的瓶頸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配位環境和最大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異相催化研究熱點。熱力學上,單原子表面能高,容易發生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等問題。目前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研究核心問題:發展在常溫常壓下、簡單高效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的新方法。
  •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當催化劑尺寸降低到團簇、單原子時,其能級結構和電子結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特點,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往往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納米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因其具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活性中心,表現出極其優異的催化活性和最大的原子使用效率。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原子利用效率高,在某些反應中,表現出非常優異的性能以及特殊的選擇性,從而備受廣大研究者的青睞。然而,很多人認為單原子催化劑離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公斤級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2、中科院理化所張鐵銳研究員報導了可以大規模(> 1 kg)生產高金屬負載量的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並成功合成了一波M-SACs催化劑(M = Ni,Mn,Fe,Co,Cr,Cu,Zn,Ru,Pt及其組合)催化劑。(Nat.
  • 哈工大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單原子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