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功能材料助力高效儲能及海水電解高效制氫系列進展

2020-11-01 小材科研

功能碳材料及其複合材料具有孔隙結構發達、硬度高、韌性強、耐酸鹼性能好等獨特性能,在能源、催化、環境、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用前景廣闊。針對特定領域的應用需求,設計構築並精細調控功能碳材料的納微結構、表/界面性質是材料化工技術領域關注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核心科學問題。邱介山教授領導的能源材料化工創新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碳基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備與功能的精細調變方法,從分子-微觀-介觀多尺度層面,有機融合物理外場/點擊化學和化學工藝過程的創新,提出了「多維碳材料工程」的新概念和技術策略,取得了系列原創性的成果。最近,在功能碳材料助力小分子高效轉化/精細化學品合成及海水電解高效制氫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

基於碳基複合材料的精細化學品綠色清潔製備技術

傳統的精細化學品合成方法,耗能高,通常需要高溫、高壓及添加助劑(部分添加劑有毒、有害)提升轉化效率,不利於節能和環保。與傳統的熱催化技術相比,精細化學品的電催化合成技術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反應速度快等優勢,能夠實現精細化學品的高效綠色清潔製備,更重要的,電催化合成工藝能夠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機融合,利用大量的低品位新電能,降低精細化學品的生產成本,減輕或避免環境汙染問題。目前,精細化學品的電催化高效合成,面臨三個瓶頸性的約束問題需要解決:①新結構高性能電催化劑的設計合成;②如何避免競爭性副反應,在工業級的大電流密度下實現精細化學品的規模化/工業化生產;③如何將電催化製備的反應產物從成分複雜的電解質溶液中高效分離和提純成合乎要求的產品。

大連理工大學於暢教授、邱介山教授等首次提出了一種電催化合成苯甲酸的新技術,將水電解和電催化氧化合成苯甲酸與結晶分離工藝有機耦合,基於無定型Ni/Co氫氧化物納米片催化劑,實現了高純度苯甲酸的電催化高效合成。以無定型Ni/Co氫氧化物納米片(A-Ni-Co-H/NF)為電催化劑,巧妙利用強酸置換弱酸的原理及苯甲酸在水中溶解度(0.34 g/100 ml H2O)較低的特質,向反應後的電解液中加入鹽酸,實現了苯甲酸的結晶;經過濾重結晶等處理,苯甲酸晶體的純度可進一步提高。這一全新的技術策略,消除了競爭性的析氧副反應,在工業級電流密度(>400 mA cm-2)下,實現了苯甲酸的安全清潔高效生產。利用原位拉曼技術,揭示了苯甲醇選擇氧化製備苯甲酸過程中電催化劑的本徵活性中心及其催化作用機制。這一新技術為精細化工產品的低成本清潔製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旗艦期刊Energy Environ. Sci., 2020,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39/D0EE02607G。

碳基超級電容電極材料在使役過程中的結構演變及動態重構機制

超級電容器是一類重要的「明星」電化學儲能器件,具有廣泛的應用市場,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電極材料的結構。從原子尺度解耦電極材料的本徵活性,詮釋電極微觀結構特徵與其電化學性能間的本徵構效關係,是提升超級電容器性能的核心和關鍵。在使役工況條件下,因物種吸附、非可逆性電化學反應等因素的影響,電極材料會發生結構重排,導致其性能發生變化,因此,揭示電極材料的本徵活性中心及使役條件下的真實反應機理,成為電化學儲能領域亟需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為此,需要發展先進的原位表徵手段,從原子尺度去鑑別電化學反應過程中材料的活性中心,並揭示其與電化學性能的本徵構效關係。

大連理工大學於暢教授、邱介山教授與美國史丹福大學、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劉宜晉博士等合作,採用原位同步輻射吸收譜學技術,揭示和解構了超級電容器用NiCo鹼式碳酸鹽材料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的動態重構過程。研究結果首次證實,在電化學循環初期,由於Co離子的不可逆氧化還原反應,NiCo鹼式碳酸鹽納米線會轉變為富含氧缺陷的NiCo氫氧化物納米片(NiCo LDH)。DFT計算表明,NiCo LDH中5配位的Co位點具有最優的氧化還原反應能壘。與初始NiCo鹼式碳酸鹽納米線相比,經電化學循環150次後,富含氧缺陷的NiCo LDH的比容量提高了約10倍。這一工作,揭示了NiCo鹼式碳酸鹽納米線的本徵活性中心,為原位條件下探究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反應性能演變提供了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亦為基於電化學調控的策略,設計構築高性能的電極材料開闢了新思路。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材料化工學科領域的著名學術刊物上(Joule 2020, 4, 673-687)。

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種磷物種促進的深度電化學氧化策略,構築了碳包覆非晶鈷鐵羥基氧化物。發現,非晶態結構的演變對磷物種浸析具有超強「依賴」,高表面能空位和缺陷位會在磷浸析過程中形成,驅使殘留物種發生結構重組,並在電氧化條件下進一步氧化,形成具有非晶態結構的鈷鐵羥基氧化物。隨電氧化驅動磷浸析持續進行,非晶構型逐漸由表層深入至體相,最終形成全體相的非晶態結構。系列成果發表在Small Methods(2020, DOI:10.1002/smtd.202000546)和Nano Energy(2020, 69, 104377)上。

基於MXene的水分子催化轉化技術

環境友好、低成本、綠色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是我國及當今世界發展低碳經濟、改善生態環境、緩解能源危機的重大戰略需求,其核心和關鍵在於發展綠色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存儲與轉化新材料、新技術與新理論。二維過渡金屬碳/氮化物的MXene具有可在金屬至半導體間廣泛連續調控的限域電子結構、豐富可調的表面化學、優異的機械強度等性質,是近年炙手可熱的前沿明星材料家族,在能源、環境、催化、生物、電磁屏蔽、超導、分離、電子等領域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與石墨烯等傳統二維材料相比,MXene研究在國內外方興未艾,但受制於其較低的本徵電化學活性與化學/結構穩定性,工作多囿於超級電容器等較少依賴多電子反應過程的領域。創建調控MXene的表界面結構與性質功能的技術方法,是拓展MXene實際應用的基礎。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如何防止表面亞穩態金屬原子的氧化失活、如何避免表面官能團對活性位點與離子擴散的遮蔽效應、如何避免層間氫鍵與範德華作用導致的結構堆疊團聚等。

大連理工大學王治宇教授、邱介山教授基於超聲外場與模板輔助的MXene結構組裝與拓撲轉化機制,在大幅拓展催化活性界面的同時,實現了對MXene三維結構中微介傳質通道與局域化學微環境的精細調控,創製出MXene基低Pt電解水催化劑(2.4% Pt),在全pH範圍及海水複雜離子環境中實現了高效制氫,其催化活性與穩定性優異;與商業化20% Pt/C催化劑相比,析氫質量活性提升了10-20倍,將電解海水制氫技術推進了一大步。結果發表在材料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 Funct. Mater.(2020, 201910028)上。

來源:大連理工大學

相關焦點

  • 高效電解水制氫電極材料的「化學嫁接」獲得成功
    將水電解制氫涉及兩個重要的基本反應,即陰極水的還原和陽極水的氧化。然而,反應動力學的限制要求提供高於理論分解電壓的過電壓來加速兩極反應,導致嚴重的電能損失。一些貴金屬如鉑、氧化釕、氧化銣等能有效地降低反應活化能壘,提升反應速率,但是昂貴的價格限制其在電解水工業中的規模化使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高效鹼性電解水制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高效鹼性電解水制氫 2018-07-24 09:36:00來源:中安在線
  • 澳發明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
    新華網雪梨3月20日電(萬思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報告稱,該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極,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電解水,有望用於大規模生產清潔燃料——氫氣。    該技術採用了一種價格低廉、有特殊塗層的泡沫狀多孔材料,能使電解水產生的氧氣氣泡快速逸散,從而促進更有效地製取和收集氫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 大連化物所實現界面釕中心高效催化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二氧化釕(RuO2)和石墨烯界面處的釕中心可以顯著提升RuO2基催化劑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中的活性和穩定性,該工作為設計和製備高效、穩定的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這系列工作突破單一材料性能的瓶頸,探索異質結體系的表/界面的形成機理、構效關係及調控方法,為催化體系構建提供了重要依據。
  • 化學所開發出新型高效電解水催化劑
    因此,發展廉價、易製備的高效電解水催化劑備受關注。   氫能是一種理想的能源載體,開發大規模、廉價、清潔、高效的制氫技術是氫能有效利用的關鍵。電解水由於環境友好、產品純度高以及無碳排放而成為具有應用前景的綠色制氫方法之一。限制電解水制氫大規模應用的最重要瓶頸是如何大幅降低其電能消耗,因而大幅降低制氫成本。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電解水制氫有了長壽命廉價催化劑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4月2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Ryuhei Nakamura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2020-01-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硫化氫是一種在石油化工中廣泛存在的有毒氣體,但同時也是一種潛在的制氫原料。目前工業上採用克勞斯方法處理硫化氫,但只回收得到硫粉,氫組分以水蒸氣的形式被排放,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電催化分解硫化氫是一種溫和高效的方法,可以通過陰極析氫、陽極產硫,同時實現氫氣和硫粉的分離與回收。
  • 新方法通過微納結構化電極電解海水制氫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題為「太陽能驅動的、持續穩定的海水分解制氫」的研究論文,展示了一種通過微納結構化電極電解海水制氫的新方法,並且在工業電解電流密度下具有長達上千小時的穩定性。 「這種新型電催化劑不僅解決了海水電解制氫的工程化問題,也提示了未來從海水中同時製備氫氣、氧氣、鹽的可能性。」
  • 大連化物所與陽光電源籤訂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戰略合作協議
    大連化物所與陽光電源籤訂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戰略合作協議 2019-10-2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
  • 觀察|衣寶廉: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視頻連線中做了以「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為主題的報告。衣寶廉介紹,目前有三類電解水制氫技術,比較成功的是鹼水電解,以及質量交換膜的純水電解,高溫蒸汽電解正在研發。
  • 水分解制氫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新華社電  作為一種重要的可持續新能源技術,開發高效、廉價的水分解電催化劑受到廣泛關注。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
  • 採用晶澳高效PERC組件光伏發電制氫,千噸級二氧化碳加氫...
    晶澳太陽能為項目配套的10MW光伏發電系統供貨全部高效PERC組件,助力我國液態太陽燃料合成關鍵技術突破,推動國家清潔能源發展及能源結構變革。10日,記者從蘭州新區石投集團了解到,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園區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已基本完成各項技術指標,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已申請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將於10中旬組織院士及行業專家進行項目高層次鑑定驗收。所謂太陽燃料合成,是指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生產出清潔可再生的甲醇等液體燃料。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而電解水制氫正是將富餘電力轉化為氫能的好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所研究員陳亮團隊提供了一種高效的酸性析氧電催化劑,並提出了相應的機理解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酸性電解水制氫的研究。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研究獲突破
    大幅提升催化劑反應活性和長效穩定性2月20日,從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傳出消息,該院馬丁教授與大連理工大學石川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溫曉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大幅提升了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及長效穩定性,在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衣寶廉: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視頻連線中做了以「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為主題的報告。  在能源轉型中,氫能的利用可以實現大規模、高效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在不同行業和地區間進行能量再分配;充當能源緩衝載體提高能源系統韌性;降低交通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工業用能領域的碳排放;代替焦炭用於冶金工業降低碳排放,降低建築採暖的碳排放。
  • Commun.非貴金屬氮化物基電催化劑高效海水電解
    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開發出許多低成本的水電解槽。然而,大規模的淡水電解將給重要的淡水資源帶來沉重的壓力。而如果能直接電解海水而不是淡水,特別是在乾旱地區,就不僅可以儲存清潔能源,而且還可以從海水中產生新鮮的飲用水。然而,想實現海水全裂解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尤其是陽極反應。海水裂解的主要挑戰是析氯反應(CER),由於海水中氯離子(∼0.5 M)的存在,在陽極上CER會與析氧反應(OER)競爭。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而要想養肥這頭「犀牛」,如何實現規模化工業制氫就成為能源界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包括海水在內的水資源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氫礦」,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製備氫氣的有效方法。而針對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時空波動性和併網困難等問題,利用光伏發電、風電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製備氫氣被認為是一條理想途徑。 但受現有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制約,實施上述途徑面臨諸多挑戰。
  • 寧波材料所構築分子系統實現高效太陽光水解制氫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先進能源材料工程實驗室在太陽光水解制氫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A molecular tandem cell for efficient solar water splitting 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氫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受自然界光合作用啟發,人工光合作用制氫相比其它高溫制氫等手段更具有綠色、經濟等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