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在雙異價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0-03 小材科研

可控摻雜引起的精準能帶工程是光電新能源應用的半導體納米材料關鍵前提。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團隊利用表面空位成功克服離子交換反應當中的動力學勢壘,創新性提出了新的合成方法,在製備雙異價離子摻雜半導體納米晶/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Unique Cation Exchange in Nanocrystal Matrix via Surface Vacancy Engineering Overcoming Chemical Kinetic Energy Barriers」 為題,於Cell旗艦雜誌《Chem》在線發表(IF:19.735)(文章DOI: 10.1016/j.chempr.2020.08.020)。

有目的地向納米晶當中摻入異價雜質,可以引入額外的中間能級、電子/空穴,從而有效調控納米晶的光學、電學和磁學等性質。受自清潔效應的影響,獲得穩定且高效的摻雜納米晶較為困難,尤其是在多元體系實現可控雙摻雜。張加濤課題組以CuInX2(X="S," Se)納米晶為起始材料,開發了一種表面空位工程誘導的離子交換法,通過在表面精準的創造Cu空位和In空位,極大地降低了反應的動力學勢壘,使動力學上很難實現的反應很容易實現,成功製備了Cu、In雙摻雜的CdX和ZnX納米晶/量子點。該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可實現更多的硫屬半導體納米晶材料的精準組分、摻雜調控。

圖1 傳統離子交換和表面空位工程誘導的離子交換對比示意圖

圖2 表面空位工程誘導的離子交換策略的動力學模擬和方法的普適性

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與綠色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材料學院先進材料實驗中心的平臺支持,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Grant No. 51872030, 51631001, 51902023 and 51702016)和科研院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經費的支持。北理工材料學院博士生白冰和趙重陽(現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後)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理工徐萌副教授和張加濤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北理工為第一通訊單位。

論文連結: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451929420304307

附徐萌通訊作者簡介:

徐萌,副教授,2009年6月於浙江大學材料學院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14年7月於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入職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目前主要從事半導體納米晶與量子點的可控合成與光電、生物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等在Chem、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t. Struct. Mol. Biol.、Nano Res.、Mater. Chem. Front.、Inorganic Chem. Front.、CryEngComm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以研究骨幹參與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1項。

來源:北理工

相關焦點

  • 半導體納米晶摻雜能級及摻雜發光有效調控的新途徑
    張加濤課題組利用一種全新的配位陽離子交換反應實現半導體納米晶中深度位置異價摻雜,摻雜發光及摻雜能級的新方法及展望。該方法實現的高效摻雜發光以及p-型,n-型摻雜能級的有效調控,有望為解決半導體量子點中的「自清潔效應」、「自吸收效應」、以及「自補償效應」等問題提供新的途徑。
  •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703008)和北理工創新人才科技資助專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崔彬彬特別副研究員課題組與材料學院「青年千人」陳棋教授課題組合作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Nature 報導北理工材料學科:高熵合金、含能、納米新能源
    跳轉閱讀創建一張化學加電子名片,可受邀加入五個維度的醫藥化工群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該校「5+3」學科群中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面向國家對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致力於發展在燃燒、爆炸、衝擊、高溫等條件下服役的新材料,以及二次電池、納米新能源、光電等材料前沿新材料。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北理工在寬範圍顏色可調的超長有機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所以開闢有機RTP材料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近年來通過將客體材料嵌入到剛性或晶體基質中,製備新的RTP已經有報導。然而,傳統的理論認為基體的剛性結構限制客體分子的分子運動,從而提高其輻射躍遷速率促進其磷光發射;此外,剛性宿主有利於避免與溼度和氧氣對三線態激子的猝滅。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北京理工大學團隊在SPs熱電子注入效應助力光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以Au@CdS與Au@ZnS核殼納米晶的合成為例,在核殼納米棒或者納米顆粒形貌中,形成了緊密接觸的金屬-半導體界面結構及具有準單晶特性的半導體殼層。該合成策略可以實現對核殼納米晶中金屬核與半導體殼層各自獨立的形貌、尺寸調控。這些獨特的界面與結構優勢極大提高了金屬SPs與半導體激子的耦合性能。
  •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6-04-19 半導體研究所 【近幾年來,平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晶體材料,如黑磷(BP),二硫化錸(ReS2)和二硒化錸(ReSe2)等,由於其具備的獨特性質和在納米器件方面的應用價值而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
  • 納米材料生物學效應研究新進展
    細胞對三種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內吞 近日,在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由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唐芳瓊研究員帶領的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組在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
    記者16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王蕾研究員課題組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美國化學學會催化期刊)上發表最新科研成果:釔調控鎳鐵層狀氫氧化物電子結構增強半導體光電催化性能。該研究結果是國內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支持。
  • 化學所在金屬配合物低維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低維有機晶態材料具有規整度高和結構缺陷少的特點,是揭示材料本徵特性和構築高性能光電器件的最佳選擇之一,近年來在有機半導體電子學和納米光子學等方面取得重要應用。考慮有機分子的組裝特點,通常使用具有較強分子間作用力的平面型有機分子來製備高規整度的低維晶體。
  •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6-08-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為解決這一問題,「光」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超高速傳輸媒介,可用於矽基晶片以及系統間的數據通信。但是,矽作為間接帶隙材料,發光效率極低,難以直接作為發光材料。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未來納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電子、熱電、光電乃至能源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在新型硼低維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取得許多有意義的成果【Adv. Funct.
  • 氮化鎵(納米材料)了解一下
    砷化鎵(GaAs)和磷化銦(InP)自1980年後出現,它們具有 6倍於Si半導體的電子遷移率,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超高速半導體器件當中,它們是第二代半導體的代表。對Ⅲ.V族半導體氮化鎵(氮化鎵)與II.Ⅵ族半導體氧化鋅(ZnO)、 硫化鎘(CdS)的研究標誌著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興起。尤其氮化鎵可應用於高亮藍光發 光二極體(LED)和藍光雷射器(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