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川大高能青年你必須pick!績點3.9、高水平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2021-01-20 四川大學


「2019年度四川大學十大團員青年標兵名單」出爐的時候,一位來自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三男生宋昕,令人印象格外深刻——


學習成績優異——研究生期間績點3.9;科研表現突出——發表十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TOP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第一作者累計影響因子58.894。

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四川省優秀畢業研究生、中國大學生高分子材料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特等獎、四川大學第十一屆優秀學術之星、四川大學優秀畢業生、四川大學優秀研究生……榮譽密密麻麻能填滿半張A4紙。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科技轉化小能手,目前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8項,公開6項。

學習好、科研棒、比賽強,還是一個「雙創」好手,「高能學霸」這四個字,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

對於這個標籤,宋昕卻很謙遜,他說:「越努力,越幸運。」

大二做科研、大三發論文

目標明確,沒空閒也充滿幹勁

本科期間,宋昕通過轉專業考試進入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學習,並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加入了趙長生教授的課題組。

這個時候的宋昕,還只能算是一個科研小白。但他憑著對生物醫學的強烈興趣和一腔求知熱情,竟拉起了一個五人的小團隊,在趙長生教授的人工腎和血液透析膜研究方向上,開展抗凝血性能、抗生物汙染性能的新型的血液透析膜的研究。

就這樣,從剛開始接觸實驗室裡的「瓶瓶罐罐」,到通過科研項目逐漸對科研工作有了系統化的認識,宋昕心中的一腔求知熱情也進一步升華為了明確的目標:要在高分子學科中繼續深造、投身科研!

兼顧繁重的日常課程和要求極高的大創項目,宋昕每日都是「連軸轉」的狀態。

「天天都跑著去上課,下了課又跑回實驗室,周末就整理數據寫論文,幾乎沒有閒暇時間。」

雖然沒有太多休息時間,但心懷熱愛和目標明確的宋昕,渾身都充滿了幹勁。

終於,在導師的指導下,宋昕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課題,課題獲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而他也憑著嚴謹的態度和不斷完善的追求,在大三便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高水平論文。

「這篇論文來之不易啊!一共改了4遍,最後的成稿和初稿幾乎是兩個模樣。」

最終,宋昕以專業第二的成績保研進入趙長生教授課題組繼續深造。

研究生期間,宋昕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血液淨化材料。

「不僅因為課題組本身在這個方向上有很好的研究基礎,同時也是因為這些研究可以切實地為國家、患者解決問題,減輕負擔。」懷抱著家國情懷的宋昕在進入研究生階段後,迅速地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實驗過程中,宋昕沒少遇到問題和挫折,但他從未灰心喪氣,每次都積極與周圍老師、同學溝通交流。

由於血液淨化材料的研究需要材料科學、生物學、臨床應用等多學科的交叉運用,宋昕還多次請教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等多位專家和老師,通過學習合作來克服所遇到的問題。

「做科研就像仰望星空,當遇到問題時,需要靜下心抬頭看看別人的研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不斷精進。」宋昕感慨道。

「假性血友病抗凝模型研究」是宋昕目前經歷的歷時最久、過程最複雜的一項研究。

研究生剛入學時,宋昕就開始了該方面的探索,然而一年後,他卻發現自己最初的認知完全錯誤!一年來潛心研究的成果,無奈都要全部推翻重來。

「的確有點受打擊,但是當時導師和師兄師姐們都在鼓勵我,這給了我很大力量。」

於是,宋昕重新樹立信心,改變思路繼續前行。這一次,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並嘗試與面向臨床的華西醫院腎臟內科相關研究團隊、擅長血液肌理研究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建立了合作關係。

在長達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宋昕每天早上7點起床,趕往實驗室做實驗、取樣本、處理血樣……一天忙下來,他總是在實驗室要關門的時候才肯離開,回到寢室已經是晚上11點以後了。

有時候,實驗會失敗,一天的努力就全部歸零。但當第二天一早,宋昕又會準時出現在實驗室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建立了一種新型體外抗凝模型,可以實現局部安全的體外循環抗凝血並同時規避抗凝劑的出血風險,對於人工腎、人工肝、人工肺等應用有重要意義。

宋昕在談到這段研究經歷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感謝」:感謝一直鼓勵他指導他的老師們,感謝陪他一起搬耗材做實驗的團隊成員,感謝那些無償向他們提供透析液和機器的公司,也很感謝那個就算失敗仍然繼續堅持的自己。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子刊上,影響因子為17.135。

在與導師反覆討論後,他對如何將科研成果應用於實踐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並對相關成果實現實際工業化應用進行嘗試。

在研究生期間,他先後申請了8項中國發明專利,其中6項已處於公開階段。其中與此次研究相關的「自抗凝高性能凝膠微球」課題對於腎衰患者的治療及佩戴式人工腎的研發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正在通過企業橫向項目合作進行產業轉化。

「如何在學生期間就收穫好的科研成就?」宋昕說自己的經驗就是——確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不輕言放棄。「興趣會給予人前行的動力,在前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態,勇敢面對失敗,不輕言放棄。就算你做了100次實驗,其中99次是失敗,只有一次成功了。但你依舊是成功的!」宋昕說。

「我習慣把大目標分解許多小目標。」在宋昕的手機裡,有許多用來時間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學習類APP,他說自己享受一天下來自己將每日任務一個個劃掉的感覺。「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我的目標,我會很有滿足感!」

雖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科研學霸,但是宋昕的生活絕非單一色調。課餘時間,他參加了不少創新創業大賽,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比賽是一個助力快速成長的過程,通過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參加創新創業比賽,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本研究方向的前景,還能幫助我們發現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和產品價值。」宋昕如此看待比賽。

在導師的指導下,宋昕將自己科研成果進行創業項目孵化,與高分子、醫學、商學院的同學共同組建了「Colaney血液淨化領航者」團隊,獲得了中國大學生高分子材料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特等獎、第五屆四川省「網際網路+」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銅獎、第三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省賽三等獎、第一屆「京津翼-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等十餘項獎項。這些項目還與多家工廠、研發機構、醫院等關鍵性企業合作,在產品升級、加工生產和代理銷售等方面都已有了明確的方向。

七年川大學習生活,宋昕總是以理論結合實際,緊跟時代發展的浪潮,真正做到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成為了青年科技創新的新興力量!

目前,站在研究生即將畢業的路口,宋昕選擇了再出發——繼續在血液淨化材料方向深耕,去國外攻讀博士學位。

之所以選擇出國,宋昕表示是因為自己一直想去體驗不同的學習環境、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了解更多的行業前沿。


面向未來,宋昕期待著自己能創造出更多造福社會的成果,「我的導師趙長生教授一直都是我的榜樣,我希望自己能夠向他看齊。」


回望過去,宋昕用「幸運」來形容自己走過的路。「越努力,越幸運」正是宋昕的座右銘,「每一個幸運的現在,都有一個努力的曾經」, 宋昕會一直朝著他的熱愛努力下去。

相關焦點

  • 高能所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籤署「錢三強英才班」合作協議
    學院將根據英才班的特點,增加特色課程,配備高水平教師,引入高能所科研實踐和科學前沿講座資源,加強科學興趣的引導,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秦慶表示,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舉辦「錢三強英才班」,是高能所加強與工科院校合作的重要舉措。
  • 黔南州聚焦「五項措施」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黔南州聚焦「五項措施」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發布時間:2021-01-10 18:46:11      來源:黔南州政府辦公室   近年來,黔南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部署要求,聚焦脫貧攻堅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周成虎作為創始人、董事長,主要精力仍集中在原創技術和基礎研究,技術經紀人負責成果育成孵化,公司運營則由專業管理團隊負責。「各方建立起利益共同體,形成推動創新發展的合力,才能讓科學家安心做科研。」廖兵說。 「研究機制和產業化機制的結合非常重要,必須有人懂得怎麼把科學的概念轉成產品的概念,再把產品的概念做成商品的概念。」
  • 創新成果在冷博會轉化落地
    創新難,如何創新更難,至於創新成果的轉化那更是難上加難。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積極創新的企業最終都倒在了徵途上----方向不對、方式不對、方法不對……  中國冷博會能夠受到企業的簇擁,並不是口號式的創新,而是讓創新能幫助行業獲得經濟優勢,讓創新成果能真正落地,這才具備真正的價值。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應聘條件:1)獲國內外博士學歷學位,有博後經歷,近3年在國際一流雜誌有一作科研成果;2)具有人胚胎幹細胞培養、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對類腦器官、精神疾病及組織再生等研究方向感興趣。
  •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 天津大學召開「高水平科研創新支撐一...
    本站訊(通訊員 黃釵) 12月14日,為進一步落實學校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天津大學「高水平科研創新支撐一流人才培養」專題研討會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報告廳隆重召開。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元英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餘貽鑫、機關部處、學院黨政領導代表及師生、校友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由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崔振平主持。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我校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3月21日上午,我校與中國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九龍湖校區舉行。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成果豐碩 108個創新平臺項目已落地籤約
    溫州網訊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成果正頻頻落地開花,不斷積蓄新能。10月21日,記者從峰會執委會獲悉,此次峰會成果豐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落地、籤約各類創新平臺、項目108個,量質齊升,為我市高水平建設創新型城市持續注入內生動力。
  • 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5月2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TRIP13基因錯義突變引起女性不孕及卵子成熟期阻滯》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遺傳學雜誌《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近年來,王磊、桑慶團隊聯合其他研究者已發現了人類早期生殖過程中的4種新孟德爾疾病,9個新致病基因,並明確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機制。
  • 國家戰略賦能松山湖,甘子釗院士寄語:著力做好科研成果轉化
    轉變成果轉化思路不能一味強調個人利益雖然過去60多年裡,甘子釗的工作大都跟前沿基礎研究相關聯,但實際上,他對於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一直非常關注,曾多次指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要跟產業應用相結合在多次創業和推動研究成果落地的過程中,他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思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借鑑西方的經驗,很強調成果轉化中的個人利益,例如股權激勵等等,給科學家以物質激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勢下,這些老的經驗做法也需要及時反思。」甘子釗表示,當前還應該注重強調國家重大需求,將成果轉化跟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大計劃相連接,而不能一味強調個人利益。
  • 成都「升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科研人員「合理合法富起來」
    中新網成都1月8日電 (記者 賀劭清)記者8日從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獲悉,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等11部門近日正式印發《成都市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職務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鍾南山這樣誇讚青年科學家......
    ,該獎項每屆有100位獲獎者,並從中擇優評選產生10位獲獎者為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據統計,在歷屆近1500名獲獎者中,有171人當選兩院院士,一大批獲獎者走上了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黨政部門、國際組織等重要領導崗位,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潞河醫院優秀科研成果展示—2020.9.7
    為激發全院職工的科研熱情,展示醫院高水平科研成果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原標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一項新成果能夠獲得落地應用必然要經過成果轉化階段,能獲得轉化與推廣的技術才能創造經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那麼,「出生」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新技術、新成果,想要在企業成長壯大,為什麼這麼難?
  • 泉州打好「組合拳」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今年以來,泉州市科技部門連出「組合拳」,打破政策壁壘,調動當地高校、科研機構的熱情,讓更多的技術成果落地市場。打破政策「攔路虎」 科研團隊籤下「大單」不久前,泉州師範學院科研團隊研發的「太陽能組件背板材料回收與再利用相關技術」,與泉州某公司確定合作意向,很快將在市場上推廣應用。
  • 大學績點有什麼用處?績點代表了什麼,過來人告訴你這幾點
    在上大學之前,相信多數學生對於績點這一詞語是特別陌生的,甚至由於家長和高中老師的「勸誡」,誤以為大學就不需要學習了;畢竟很多老師和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到了大學就輕鬆了,大學裡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廣東對接會在穗舉行
    他強調,此次對接會正是瞄準廣東創新鏈與產業鏈間的「籬笆牆」,精確定位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關鍵環節,著力把科技創新成果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聯繫起來,是一項非常好的合作對接舉措。 何巖指出,中科院是我國最大的的國立科研機構,中科院北京分院是中科院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分院,現有46個研究機構及相關單位、70餘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100多個院級重點實驗室,科研項目、人才隊伍、成果產出等佔中科院總量的40%以上。他希望能進一步深化與廣東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建立定期協商溝通機制,不斷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效率。
  • 大學績點1.0和績點4.0有什麼區別?
    先來看一下績點的計算方式:績點=(分數/10)-5;學分績點=學分×績點=學分×(分數/10-5);平均學分績點=(課程學分1*績點+課程學分2*績點+……+課程學分n*績點)/(課程學分1+課程學分2+……+課程學分n)上面僅僅是理論計算公式
  • 浙報關注丨大膽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寧波這樣讓科創「落地開花」
    實際上,從一項原始技術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實戰的抗疫「黑科技」,需經歷漫長轉化流程。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國,只有1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順利轉化,這個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為何科技成果飄在「天上」容易,「落地開花」卻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