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釗丨信宜籍著名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10-08 茂名那些事

甘子釗 現代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子釗,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信宜,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北京現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國家超導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54年甘子釗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6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首屆主任

甘子釗從事半導體物理、雷射物理、固體理論的研究,他學術工作的特點是致力於在凝聚態物理與光學物理的前沿研究,並力求把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結合起來



人物經歷

1938年4月16日,甘子釗出生於廣東省信宜縣水口鎮雙山村

1954年,到湛江參加高考,並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學習期間,是全校出名的優秀生。

1959年10月,從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並考取該校研究生,師從物理學家黃昆

1963年1月,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9年7月,北京大學理學部成立,甘子釗擔任首任學部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60年代初,甘子釗對半導體中隧道效應做了較好的工作,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70年代初在發展中國大能量氣動雷射上作出貢獻。7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基本正確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發展了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80年代中期,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作出一些貢獻。1986年以來,在中國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和發展上起重要作用 [6]

1960年至1965年間,甘子釗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導體中的電子隧道過程、雜質電子狀態、磁共振現象等方面進行過理論研究,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1970年至1978年間,主要從事雷射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氣體雷射器和燃燒型氣體動力學雷射器的研製,氣體雷射器的頻率特性等方面進行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對發展中國的大能量氣體雷射做出一定貢獻。1978年至1982年間,主要從事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離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1982年至1986年主要從事固體電子狀態的研究,曾在半導體中雜質的自電離狀態、量子Hall效應、絕緣體—金屬相變、磁性半導體中磁極化子、低維系統中電子輸運等方面進行理論研究。從1986年開始,轉入高溫超導電性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主持北京大學的高溫超導和全國超導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並負責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微結構物理實驗室」的工作 。

學術論著

截至2014年11月,甘子釗在國際與中國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 。

學術交流

1979年以來,甘子釗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一年,在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短期工作兩次共4個月,並多次出國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

人才培養

科研態度

甘子釗認為:領導終究是少數人,多數院士還是要更多的做科學研究工作,另外多數人還要爭取吸引人才,請一匹好馬,然後讓自己儘早的變成伯樂

甘子釗認為:「基礎科學研究得允許失敗。半導體物理每年的發展很多,肯定有大部分沒有成功。不能用商品經濟的觀點來看『每個值多少錢』。」

教育諫言

2002年,甘子釗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發言,題目是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四點意見》,他認為: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現狀和對國家的貢獻都是很不夠的,甚至是遠遠落後的。不能把落後情況只歸結為客觀條件,只歸結到領導和社會環境身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深入認識基礎研究的意義和作用,爭取適當增大投入。二、深入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適當集中力量,力爭在有長遠戰略意義的重大方向上有所突破。三、當前影響中國基礎研究發展的一個大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爭於求成心態和浮躁風氣。四、科研管理上過於行政化,以及由此造成的過多的非業務幹擾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要注意的問題


榮譽表彰

1984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學科組成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物理學科評議組成員

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物理學會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物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第一首席科學家

《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編

《物理快報》副主編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中國編委

《Modern Physics Letter B》 中國編委


個人生活

甘子釗到了北京大學之後,當時學校包括吃飯在內,什麼都負責,不用花錢。他的工作都是服從安排的,沒有自己選的,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大學生活和工作

人物評價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家意識到雷射技術對國防意義重大。在系裡的安排下,甘子釗開始從事雷射物理的研究工作,在發展中國大能量氣動雷射上作出了貢獻。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南方日報》評)

相關焦點

  • 國家戰略賦能松山湖,甘子釗院士寄語:著力做好科研成果轉化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科院院士甘子釗就已經意識到這一材料在LED領域的重要作用,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並將相關成果帶到東莞,建立起了中鎵等創新企業,並為松山湖帶來了北大光電研究院甘子釗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
  •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新京報訊(記者 吳蘋蘋)12月16日,新京報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
  • 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先生。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5日訊(記者 陳淋)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2月4日17時1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  陳星弼先生1931年1月28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黎樂民丨電白籍中國科學院院士
    黎樂民,男,1935年12月出生於廣東電白區林頭鎮板橋鋪背村,物理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黎樂民的主要研究包括密度泛函理論及相關計算方法、大體系的理論計算方法、含重元素化合物的理論研究:相對論效應的化學效果、鑭系化合物的電子結構與穩定性規律。
  • 探向地球更深處——追記平潭籍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曾融生因病逝世,享年95歲。 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回憶,初見曾融生已是57年前的事,但迄今猶歷歷在目。「與先生相處如沐春風,但先生在學術上對學生的要求卻毫不含糊。」
  • 又痛失一位院士!中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融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曾融生院士開闢了我國地球物理測深事業,先後開展了深地震測深、天然地震觀測、深地震反射等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曾融生院士生平簡介曾融生,男,漢族,1924年8月16日出生,福建平潭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痛失院士!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王補宣去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王補宣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王補宣同志是我國著名的熱工教育家、工程熱物理學科的卓越開拓者,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創始人之一。王補宣同志創立了高速流動膜沸騰傳熱理論,深化了多孔介質熱溼遷移理論與應用技術,為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 享年98歲
    中新網南京12月17日電(徐珊珊)16日,南京大學官方網站發布訃告稱,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葛墨林院士榮休
    葛墨林院士致答謝詞。 吳軍輝 攝中新網天津6月9日電 (記者 張道正)南開大學8日舉行典禮,為今年退休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葛墨林教授頒發傑出貢獻獎,表彰他為南開改革與事業發展、為推動中國學術繁榮與科技進步作出了卓著貢獻,並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包括26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嘉賓、師生校友二百餘人齊聚南開園,共同表達對葛墨林院士的感佩與敬意。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院士逝世,10月已送別4位院士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二、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原國科聯巖石圈委員會中國全國委員會深部構造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融生先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院士逝世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二、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原國科聯巖石圈委員會中國全國委員會深部構造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融生先生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 享年98歲
    新京報快訊 據南京大學網站消息,12月16日,南京大學官網發布訃告,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