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向地球更深處——追記平潭籍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2020-12-04 騰訊網

【追思】

10月22日14時,一雙始終探尋著地球深部奧秘的眼睛永遠地合上了。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曾融生因病逝世,享年95歲。

作為我國固體地球物理學的開拓者,曾融生始終站在學科前沿,在地球深部結構探測與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並為固體地球物理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回憶,初見曾融生已是57年前的事,但迄今猶歷歷在目。「與先生相處如沐春風,但先生在學術上對學生的要求卻毫不含糊。」

1

初入地球物理門

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出生,福建平潭人。1942年,他被保送到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習。由於成績突出,後留校任助教。

1947年,出於對學術的追求,他帶著幾件換洗的衣服、一些常用的字典和書,長途跋涉來到了北平,進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擔任國際著名勘探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的助手。曾融生在顧功敘的指導下,完成了中國境內208個重力加速度測點的數據計算和分析。由於紮實的數理基礎以及對地球科學事業的興趣,他很快進入角色。

1954年底,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遷至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分為4個組,其中物探組是為配合國家開發礦產資源的需要而成立的。最初的物探組只有4人,曾融生是其中一員,從事與磁法勘探有關的研究。

在湖北大冶鐵礦野外勘探時,曾融生認為山頂可能有鐵礦。為了證明這個判斷,他建議在尖林山的下面打一口驗證井。這一建議得到當時的總工程師、著名地質學家謝家榮和蘇聯專家的贊同。尖林山頂的井打到二三十米深的時候果然發現了富鐵礦層,年輕的曾融生為大冶鐵礦的開發立了一功。

2

開創探地新思路

人類對地球表面和地球外部的認識逐步深入,但能否用地震波計算勾勒地下深部的結構圖?

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通過了由曾融生主持的柴達木勘探地殼構造研究計劃,取得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在柴達木盆地西部魚卡—甘森和東部的大柴旦—格爾木兩條長度各120千米的剖面上,分別獲得清晰的莫霍界面廣角反射波,同時接收到地殼內其他界面的反射波。此外,在柴達木鹽湖還獲得清晰的回折波以及相當完整的多次波。這些地殼內部震相的發現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報導。獲得的該地區詳細速度分層結構,是中國大陸最早提出的區域地殼分層速度結構模型。當時獲得柴達木盆地的地殼厚度為52千米,這一結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由此,曾融生總結出建立地殼結構模型的規律,提出地殼分層的重要概念。這些工作開創了我國深部構造研究的先河,填補了空白。

隨後,他又開創性地提出採用工業爆破進行低頻地震探測的新思路,發現了地殼內速度逆轉的現象,得到國際專家的普遍承認並廣泛應用。

20世紀80年代後期,曾融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探索青藏高原深部構造與地球動力學研究上。1991年至1992年,曾融生與他人合作應用寬頻帶流動地震觀測技術,在青藏高原內部沿青藏公路布設了11個臨時地震臺站。這是國際地學界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設的由國際先進寬頻帶數字地震儀組成的地震觀測臺網,成為青藏高原深部構造研究的一個新裡程碑。

3

育地球物理後繼中堅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迫切需要礦產資源,開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迫在眉睫,而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人才奇缺,當時的高等院校也沒有開設這一專業。

為此,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與傅承義倡導並開辦了多期地球物理勘探培訓班,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北京大學固體地球物理教研室及中國科技大學地殼物理專業也相繼創辦,曾融生擔任培訓班的輔導老師和三所大學的任課老師。

開班時候,沒有成型的專業講義,曾融生在顧功敘從美國帶回的教科書的基礎上編寫了講義。陳運泰回憶,曾融生對學生在學習上毫不含糊,猶如體育教練訓練運動員,特別加大訓練的力度。考試既不劃定範圍,也不指定什麼重點,亦無「商量」的餘地。但在生活上,曾融生又十分關心學生。「當時我較瘦,穿多少厚衣服也不顯。一天,曾先生看我衣著單薄,就關切地問我經濟上是否有困難,他的話仿佛一股暖流驅散了我身上的寒氣,至今每思至此仍感念不盡。」陳運泰說。

198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曾融生的66萬字巨著《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這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系統地論述固體地球物理理論和應用的重要論著,對地球物理科學研究和教學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問曾融生,為何能取得如此多開創性的成就?他說:「做事情要專心致志,在一個時間裡只專心做好一件事,肯定能做得比較出色,而同時去想幹幾件事,反而哪件事也幹不好。」

相關焦點

  • 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院士逝世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二、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原國科聯巖石圈委員會中國全國委員會深部構造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融生先生
  • 又痛失一位院士!中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逝世
    ,中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融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曾融生院士開闢了我國地球物理測深事業,先後開展了深地震測深、天然地震觀測、深地震反射等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曾融生院士生平簡介曾融生,男,漢族,1924年8月16日出生,福建平潭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院士逝世,10月已送別4位院士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二、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原國科聯巖石圈委員會中國全國委員會深部構造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融生先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院士逝世,享年95歲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地球所 10月22日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二、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原國科聯巖石圈委員會中國全國委員會深部構造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融生先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馮端院士篳路藍縷,歷盡艱辛,創建並領導了「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正確把握學術方向,成果突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該實驗室在歷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均名列前茅。他重視培養和引導後進,推動了一大批中青年學術人才脫穎而出,建立了強有力的學術梯隊。他主持的「凝聚態物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榮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她是一束照亮了物理世界的光——追記我國凝聚態物理學家王業寧院士
    她是一束照亮了物理世界的光——追記我國凝聚態物理學家王業寧院士 原標題:   【追思】  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業寧,因病醫治無效,
  • 我市通渭籍科學家姚檀棟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我市通渭籍科學家姚檀棟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2020-11-24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子釗丨信宜籍著名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子釗 現代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釗,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信宜,物理學家1954年甘子釗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6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首屆主任 。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又痛失一位閩籍院士!先生走好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發布的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曾融生先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逝世,享年95歲。曾融生院士開闢了我國地球物理測深事業,先後開展了深地震測深、天然地震觀測、深地震反射等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曾融生院士生平簡介曾融生,男,漢族,1924年8月16日出生,福建平潭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歲
    3月7日晚間消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原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先生,因病不幸於2018年3月7日下午16:39
  • 《固體地球潮汐》專著出版
    近日,由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許厚澤院士等著的《固體地球潮汐》專著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專著40餘萬字,詳細介紹了國內外在固體地球潮汐理論和實驗及相關方面研究的主要發展歷史和最新進展。
  • 兩位著名學者加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楊小平教授兩位著名學者日前加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在3月9日舉辦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文採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楊小平教授戴上了浙大校徽,全職加盟浙大地球科學學院。楊文採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主要參與者。他長期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研究,在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論和應用、地球物理信息提取理論和應用、大陸動力學研究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系統和獨創性成果。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 享年98歲
    新京報快訊 據南京大學網站消息,12月16日,南京大學官網發布訃告,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浙江籍材料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柯俊逝世 享年101歲
    (資料圖)國際著名材料物理學家、科學技術史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柯俊教授因病於8月8日早晨7:30左右在中日醫院仙逝,享年101歲。難忘先生為中國材料科學和科技史學科做出的卓越貢獻!難忘先生嚴謹治學的高尚品質!難忘先生提攜後進的高風亮節!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院士因病去世 享年83歲
    南京大學供圖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因病去世 享年83歲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雅)17日,南京大學發布訃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他是給地球做CT的人,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他的科研可以上天、入地、潛海。他讓中國地球物理勘探正式進入了「深地時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黃大年生前最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他揮手作別,留下一襟晚照,和那短暫又璀璨的一生。  少年天問  「娃出去見了世面,吃了好東西,總惦記著給母親捎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