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從國之光榮到國之重器

2020-11-24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我在中國核電發源地——浙江海鹽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大家看,我很健康。」「秦山核電是海鹽的金字招牌。」「核電科普要讓核電宣傳從少數人變成多數人。」「中國核電與世界的發展差距就是發展空間。」……中國核學會理事徐瀏華在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科技館開館的第一場科普講座上神採奕奕的說道。

世界最大的核電壓水堆主線模型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科技館,這個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57萬平方米的展館,整體形象為能量寶石,寓意著核能是清潔安全的高效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無窮動力,也象徵著更好發揮核能科普的示範作用。

它是中國目前最大、公眾體驗最豐富、公眾適用性最強、最具特色的核電科技館,它的開放意味著海鹽「核電遊」邁入「2.0」時代。走進展館,一顆律動的藍色光影寶石映入眼帘。核電科技館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環球網記者,眼前這個直徑近8米的藍色屏幕在是亞洲最大的室內LED球屏,是科技館數據展示的中樞,觀眾可以用手機與其互動,點選查看最新的核電站分布及相關信息,也可以上傳參觀照片進行展示。

除此之外,核電科技館有世界最大的核電壓水堆主線模型。模型淨長約18米,其中主線模型長度約8米,模型製作比例1:25。觀眾通過多媒體互動終端,除了解核電站主要構成和發電流程外,還可以觀看核電人的不同工作場景。

秦山核電科技館致力打造最具特色的公眾溝通交流平臺、核安全文化傳播平臺、核電發展服務平臺;建設最受公眾歡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核能科普宣傳基地、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美好生活展現核能的魅力。

國之光榮: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

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能量從無到有。當眼前的杭州灣海浪拍打在這個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原型壓水堆核電站上,無聲的震撼席捲而來。在主控室內,守護「核安全」的就是這核電行業內人豔羨的「黃金人」。他們的眼睛24小時都不能離開閃爍的屏幕,監視著儀錶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入職的新員工算起,到勝任機組值長要經過12到13年時間,人均投入培訓成本在150萬元人民幣左右,因為他們所用培訓費用,與他們同體重的黃金價值差不多,故而由此被稱作「黃金人」。

194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建設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下午2時20分,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建成並持續運行20分鐘。1957年,世界第一座商用核電站——美國希平港(Shippinport)核電站併網發電,人類進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時代。

30多年以後,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在海鹽破土動工,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併網成功並於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秦山核電站的建成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在秦山核電被譽為「國之光榮」的同時,中國核工業的發展上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成為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典範。

徐瀏華介紹說,秦山核電基地與長江三峽工程相比較,裝機容量佔三分之一,年發電量佔60%,秦山核電年發電量可滿足浙江省的六分之一,上海市的三分之一,北京的二分之一。以秦山核電站百萬機組為例,每天可產生1000萬元的收益,同時還能帶動民族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秦山核電基地累計發電3327.5億千瓦時,累計向國家納稅238億元,每年繳納各類稅費30億元;支持地方經濟建設資金和物資共計超過1.2億元。

「華龍一號」:從跟隨到並跑

因為肩負鑄造「強國重器」使命的新興核電基地使命,讓這個10多年前還鮮為人知的福建省福清市吸引到了全世界的目光。 雨後的福清核電基地悶熱而潮溼,不過,不利的天氣並不能阻止工人們建設的熱情。記者眼前,塔吊林立、溝渠縱橫,承擔著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的5號機組基礎工程已具雛形,核島反應堆廠房高高聳立。

「抗商用大飛機撞擊機械連接套筒是『華龍一號』所特有的鋼筋機械連接工藝,與普通套筒相比具有更高要求。在滿足普通套筒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還需要滿足瞬時加載衝擊試驗。」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副總經理陳國才指著核島廠房的外層牆壁說。

具備飛機防撞性能僅僅是「華龍一號」眾多創新技術的冰山一角。「華龍一號」主要具備三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177堆芯」,在提高堆芯額定功率的同時降低平均線功率密度,既增加了核電廠的發電能力又提高了核電運行的安全裕量。第二大特點是燃料組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這對中國核電「走出去」十分關鍵。第三大特點是裝備實現國產化,可充分利用我國現有核電裝備製造能力,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拉動國內核電裝備製造業發展。

燃料技術是反應堆的核心技術之一,不斷升級核燃料技術是改善核電站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有效手段。此前,這一技術長期被國外所壟斷,國內只能照圖加工,即使有改進也必須徵得技術擁有國的同意,這也成了卡在我國核電人喉嚨中的一根刺。

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中核集團開展了重點科技專項「壓水堆燃料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究」工作,開發出從12個月換料的CF2燃料到18個月換料的CF3燃料,用以解決出口受限問題。目前,中國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核燃料元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F系列燃料組件已獲得突破性進展,預計從2017年起,CF系列將陸續實現工業化應用。檢測結果顯示,該成果能夠滿足國內外開工建設的「華龍一號」工程的燃料需求,且性能與國際先進燃料組件相當。

「我們足足提交了多達5000頁的報告。」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設計院副院長荊春寧回憶起項目送審時的經歷說,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評審委員會2014年的評審結果認為,中國的ACP1000(華龍一號)是符合當代世界上最先進、最嚴格的安全技術要求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說,中國核電已經實現了從『跟隨』到『並跑』。」

相關焦點

  • 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國和一號」在滬發布
    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高志苗)從「國之光榮」到「國和一號」,從核電「大動脈」到「中國心」,從核電站「大腦」「神經系統」到遍布核島各處的「血管」「神經」,50年,國家電投擔當起中國核電自主化的使命。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在上海正式發布了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
  • 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核心技術超越美國,東方或將領跑世界
    圖為中國空間站想像圖近日,據媒體報導,亞洲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它就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現在天宮空間站的核心艙樣品已經開始生產,將於2020年發射升空,它的出現代表著東方或將領跑全世界,而美國對此只能幹瞪眼,就目前來看天宮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已經超越了美國,因為美國現在根本沒有能力建造空間站,這代表一旦現役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隨著這一國之重器被曝光,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體轉向了東方
  •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中國核電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中國核電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2020-11-19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瓷永豐源助力「雪龍2」號南極科考,中國「破冰」勢不可擋
    10月1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抵達深圳,歡中國自主建造,極地「科考重器」迎儀式於深圳蛇口碼頭隆重舉行。國瓷永豐源有幸再次肩負使命,以國粹匠心獻禮極地「科考英雄」,助力大國極地科考事業再啟新徵程。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數字空間是中國科學家們率先提出的新概念、新工程、新產業。24號上午,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講堂上作《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主題演講,分享了上述令中國科學家們自豪的觀點。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 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三代核反應堆投入使用,頂尖技術引領世界
    文/行人我國的核電技術發展這些年來一直在穩步推進著,就在近日,我國的核電技術又傳來捷報,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我國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五號機組首次併網,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就同時標誌著我國在相關的技術領域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的相關技術壟斷
  • 陳祖煜錢七虎等人發起「蓮花池倡議」,推進國之重器TBM建設
    TBM作為國之重器,其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家佔領。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斌 「TBM掘進機是大型山嶺隧道建設的硬體支撐,經歷風霜雨雪之歷練
  • 自主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正式發布
    28日,正值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50華誕,國家電投在此正式發布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至此,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戰略宣告總體完成,我國核電技術整體升級換代,實現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 國之大器,國人太會起名字了
    國之大器。北鬥,蛟龍。鯤鵬。玉兔,鵲橋,嫦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中華民族的偉大不是隨意而成的,祖國的成就是幾千來各個民族與今日「中國夢」的結晶,探索是人類從好奇到實踐,正是這些「大器」詩意形容比喻表達了我國科學家的富有情懷和勇氣的底氣。
  • 中國核電行業三巨頭技術路線之爭升溫
    「 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寥寥數語,讓期待「解凍」已久的中國核電行業吃下了「定心丸」,三大巨頭更是極力爭取證明自己技術路線的機會。  今年兩會上,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董事長賀禹等11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提案《加快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早日實現核電「強國夢」》,稱由中廣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共同研發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完成初步設計並啟動施工設計,呼籲國家儘快批准在國內開工建設,並加快推動其「走出去」。
  • "天問一號" 商標被多家公司申請註冊 別把國之重器變成廉價噱頭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北鬥系統是全球第3個可應用於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是引領衛星導航產業的國之重器。但是從北鬥全球系統開始組網的時候開始,各種蹭概念的&34;就層出不窮。比如2018年的時候曾出現過一個所謂的&34;。別說普通群眾,就連眾多主流媒體都中招了。甚至還有知名券商正兒八經地分析這個&34;是如何利好導航民用事業。
  • 意義重大,「國核一號」研發成功,我國完成三代核電技術研發,處全球領先水平
    而我國也正走在這一道路上,並且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根據9月28日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發文稱,中國目前所完全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已經全面完成了研髮根據介紹稱,目前「國和一號」是我國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並且「國和一號」是中國目前十六項重大科技研究項目中的其中一項。
  • 大咖論成渝丨李曉江:國之重器——成渝「雙城經濟圈」再認識
    兩位先生都說到了抗戰時期求學生活的艱苦,但也都說到即使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中,「在四川至少沒有餓過肚子」,這也說明了成渝地區優越的資源稟賦。1950和1960年代,成渝地區是新中國工業和「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中規院成立之初的1954年,就承擔了綿陽躍進路電子工業區規劃和八大工業城市之一的成都市規劃,中規院的規劃前輩在1960年代參與了綿陽「兩彈城」的規劃建設。
  •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國之重器
  • 自主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正式發布 「國和一號」核電機組每年將...
    「國和一號」核電機組每年將提供近130億千瓦時電量——  自主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正式發布  9月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發布了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
  • 國之利器!中國潛水器抵達深海10909米,一舉打破新紀錄
    隨著我國實力的提升,我們在這期間也誕生了很多國之重器,而在這次我國自主研發地大國重器再次登場。據了解,我國載人的潛水器成功抵達深海10909米,一舉打破我國最深紀錄。我們都知道,我國為了探索海洋,也研發出了一些大國重器,比如蛟龍號等。蛟龍號的出現給我們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在近期我國有一個新型的載人潛水器成功出現。如今,我國的「奮鬥號」已經成功抵達深海10909米,這樣的深度也是打破了我國之前創下的紀錄。
  • 天問、嫦娥……這些國之重器會說話,他有故事對你說
    火箭上了天,潛水器入了深海,月球車行走在月亮之上……在執著追逐夢想的途中,人們不忘在這一個個國之重器的命名上,體現自己面朝大海,凝望星空之時的浪漫。鯤鵬和蛟龍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鯤鵬之名,最早出現於道家學說《列子-湯問》: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 中國核電之路 未來可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高興南】9月24日,「核你一起點亮世界」中國核工業「核你在一起」科普開放周活動第三站來到了秦山核電站,記者參觀了核電科技館和秦山核電站,了解到了秦山核電站的發展歷程,跟著秦山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一起「見證」中國核電從起步到「國之榮光」的蛻變。
  • 國之棟梁!哈工大劉永坦院士捐800萬獎金,直言榮耀屬於愛國學者
    昨天,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先生將最高科技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以幫助哈工大在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 剛剛,中核華龍一號成功併網發電: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國之重器,中核創造!據「中核集團」微信公號,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