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我在中國核電發源地——浙江海鹽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大家看,我很健康。」「秦山核電是海鹽的金字招牌。」「核電科普要讓核電宣傳從少數人變成多數人。」「中國核電與世界的發展差距就是發展空間。」……中國核學會理事徐瀏華在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科技館開館的第一場科普講座上神採奕奕的說道。
世界最大的核電壓水堆主線模型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科技館,這個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57萬平方米的展館,整體形象為能量寶石,寓意著核能是清潔安全的高效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無窮動力,也象徵著更好發揮核能科普的示範作用。
它是中國目前最大、公眾體驗最豐富、公眾適用性最強、最具特色的核電科技館,它的開放意味著海鹽「核電遊」邁入「2.0」時代。走進展館,一顆律動的藍色光影寶石映入眼帘。核電科技館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環球網記者,眼前這個直徑近8米的藍色屏幕在是亞洲最大的室內LED球屏,是科技館數據展示的中樞,觀眾可以用手機與其互動,點選查看最新的核電站分布及相關信息,也可以上傳參觀照片進行展示。
除此之外,核電科技館有世界最大的核電壓水堆主線模型。模型淨長約18米,其中主線模型長度約8米,模型製作比例1:25。觀眾通過多媒體互動終端,除了解核電站主要構成和發電流程外,還可以觀看核電人的不同工作場景。
秦山核電科技館致力打造最具特色的公眾溝通交流平臺、核安全文化傳播平臺、核電發展服務平臺;建設最受公眾歡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核能科普宣傳基地、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美好生活展現核能的魅力。
國之光榮: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
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能量從無到有。當眼前的杭州灣海浪拍打在這個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原型壓水堆核電站上,無聲的震撼席捲而來。在主控室內,守護「核安全」的就是這核電行業內人豔羨的「黃金人」。他們的眼睛24小時都不能離開閃爍的屏幕,監視著儀錶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入職的新員工算起,到勝任機組值長要經過12到13年時間,人均投入培訓成本在150萬元人民幣左右,因為他們所用培訓費用,與他們同體重的黃金價值差不多,故而由此被稱作「黃金人」。
194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建設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下午2時20分,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建成並持續運行20分鐘。1957年,世界第一座商用核電站——美國希平港(Shippinport)核電站併網發電,人類進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時代。
30多年以後,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在海鹽破土動工,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併網成功並於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秦山核電站的建成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在秦山核電被譽為「國之光榮」的同時,中國核工業的發展上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成為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典範。
徐瀏華介紹說,秦山核電基地與長江三峽工程相比較,裝機容量佔三分之一,年發電量佔60%,秦山核電年發電量可滿足浙江省的六分之一,上海市的三分之一,北京的二分之一。以秦山核電站百萬機組為例,每天可產生1000萬元的收益,同時還能帶動民族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秦山核電基地累計發電3327.5億千瓦時,累計向國家納稅238億元,每年繳納各類稅費30億元;支持地方經濟建設資金和物資共計超過1.2億元。
「華龍一號」:從跟隨到並跑
因為肩負鑄造「強國重器」使命的新興核電基地使命,讓這個10多年前還鮮為人知的福建省福清市吸引到了全世界的目光。 雨後的福清核電基地悶熱而潮溼,不過,不利的天氣並不能阻止工人們建設的熱情。記者眼前,塔吊林立、溝渠縱橫,承擔著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的5號機組基礎工程已具雛形,核島反應堆廠房高高聳立。
「抗商用大飛機撞擊機械連接套筒是『華龍一號』所特有的鋼筋機械連接工藝,與普通套筒相比具有更高要求。在滿足普通套筒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還需要滿足瞬時加載衝擊試驗。」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副總經理陳國才指著核島廠房的外層牆壁說。
具備飛機防撞性能僅僅是「華龍一號」眾多創新技術的冰山一角。「華龍一號」主要具備三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177堆芯」,在提高堆芯額定功率的同時降低平均線功率密度,既增加了核電廠的發電能力又提高了核電運行的安全裕量。第二大特點是燃料組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這對中國核電「走出去」十分關鍵。第三大特點是裝備實現國產化,可充分利用我國現有核電裝備製造能力,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拉動國內核電裝備製造業發展。
燃料技術是反應堆的核心技術之一,不斷升級核燃料技術是改善核電站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有效手段。此前,這一技術長期被國外所壟斷,國內只能照圖加工,即使有改進也必須徵得技術擁有國的同意,這也成了卡在我國核電人喉嚨中的一根刺。
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中核集團開展了重點科技專項「壓水堆燃料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究」工作,開發出從12個月換料的CF2燃料到18個月換料的CF3燃料,用以解決出口受限問題。目前,中國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核燃料元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F系列燃料組件已獲得突破性進展,預計從2017年起,CF系列將陸續實現工業化應用。檢測結果顯示,該成果能夠滿足國內外開工建設的「華龍一號」工程的燃料需求,且性能與國際先進燃料組件相當。
「我們足足提交了多達5000頁的報告。」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設計院副院長荊春寧回憶起項目送審時的經歷說,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評審委員會2014年的評審結果認為,中國的ACP1000(華龍一號)是符合當代世界上最先進、最嚴格的安全技術要求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說,中國核電已經實現了從『跟隨』到『並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