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三代核反應堆投入使用,頂尖技術引領世界

2020-12-03 迷彩虎

文/行人

我國的核電技術發展這些年來一直在穩步推進著,就在近日,我國的核電技術又傳來捷報,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我國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五號機組首次併網,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就同時標誌著我國在相關的技術領域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的相關技術壟斷,正式的邁進了核電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華龍一號這種三代核反應堆的建成與投入使用,中國又在尖端技術領域領跑了全世界。

美國在核電技術領域一直是一家獨大的玩家,早在1951年美國就已經建立起了楊基核電站,雖然說和前蘇聯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相比還只是一個商業反應堆,但是美國也將核電站的建造技術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雖然說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加和傳統能源的不斷開採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小的傷害,很多國家也想發展自己的核電技術,但是能夠真真整整建造出核電站的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真的是少之又少,建造核電站最關鍵技術又被美國封鎖了將近半個世紀。

如今,我國的核電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技術突破,再也不用因為用不到美國的技術而望洋興嘆了,現如今我們有更好,更先進的。華龍一號作為世界上目前全球第三代核電技術,他的建成與正式的組網也標誌著我國由核電大國向著核電強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也堅定了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對於中國核電技術的信心,我們自此可以自給自足,自己發展大型核電站事業,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世界也可以由華龍一號看出這些年來國的發展實力。

華龍一號大型核電項目的設計使用壽命是60年,其內部的核反應堆使用了每隔十八個月才更新一次的反應堆芯,在核電站的安全性上更是創新性的採用了兩層安全殼,安全性能已經超過了聯合國規定的相關技術指標。我國的核電事業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偉大的成就,離不開我國上萬名核電建設者們的努力,他們為了我國的核電技術的發展,艱苦奮鬥,不畏艱難險阻,為我國打造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核電產業發展之路,伴隨著華龍一號的併網投入使用,也將會大幅度地提升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同時更有助於優化我國自身的能源結構,對於我國的經濟生產建設領域來說,華龍一號都是能起到關鍵作用的重要組成!

相關焦點

  • 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核心技術超越美國,東方或將領跑世界
    圖為中國空間站想像圖近日,據媒體報導,亞洲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它就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現在天宮空間站的核心艙樣品已經開始生產,將於2020年發射升空,它的出現代表著東方或將領跑全世界,而美國對此只能幹瞪眼,就目前來看天宮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已經超越了美國,因為美國現在根本沒有能力建造空間站,這代表一旦現役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隨著這一國之重器被曝光,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體轉向了東方
  • 中國核電:從國之光榮到國之重器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入職的新員工算起,到勝任機組值長要經過12到13年時間,人均投入培訓成本在150萬元人民幣左右,因為他們所用培訓費用,與他們同體重的黃金價值差不多,故而由此被稱作「黃金人」。194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建設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下午2時20分,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建成並持續運行20分鐘。
  • "天問一號" 商標被多家公司申請註冊 別把國之重器變成廉價噱頭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北鬥系統是全球第3個可應用於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是引領衛星導航產業的國之重器。但是從北鬥全球系統開始組網的時候開始,各種蹭概念的&34;就層出不窮。比如2018年的時候曾出現過一個所謂的&34;。別說普通群眾,就連眾多主流媒體都中招了。甚至還有知名券商正兒八經地分析這個&34;是如何利好導航民用事業。
  • 俄羅斯大國重器再下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個擁有核動力破冰船的
    大國重器,俄羅斯第三艘「烏拉爾」號核動力破冰船下水,新一輪北極爭奪戰拉開大幕,中國緊隨其後,將成為世界第二個核動力破冰船的國家,影響深遠,意義非凡據媒體5月25日消息,俄羅斯的大國重器「烏拉爾」號核動力破冰船25日在聖彼得堡下水
  • 陳祖煜錢七虎等人發起「蓮花池倡議」,推進國之重器TBM建設
    TBM作為國之重器,其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家佔領。 「今天,TBM(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製造和掘進技術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
  • 一個世界最大的金屬呼啦圈,憑什麼被稱為「國之重器」?-虎嗅網
    它是一個傳統的夕陽行業,理論和技術都已經很成熟了。還有什麼可以創新的呢?那麼今天,就由我這個鐵匠來講述,我們是如何在傳統領域老樹開新花,實現原始創新的。一、什麼是國之重器首先我解釋解釋,什麼是國之重器。
  • 國之重器!北鬥三號系統正式開通,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國家使用
    7月31日上午10時30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將在京舉行。這是中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範圍內有能力提供全球導航定位服務的四大實體之一。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
  • 遠東控股集團以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
    本網1月15日訊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作為民營企業的典型代表與行業領軍企業,遠東控股集團一直在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 中國一重製造的全球首臺三代核電CAP1400反應堆壓力容器筒體組件...
    中國一重製造的全球首臺三代核電CAP1400反應堆壓力容器筒體組件完工起航 2020-11-11 17:32:38 來源
  • 自主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正式發布
    28日,正值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50華誕,國家電投在此正式發布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至此,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戰略宣告總體完成,我國核電技術整體升級換代,實現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南山區副區長練聰、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劉石明、南山區人才工作局局長徐哲,以及區直機關代表、區高層次人才代表、省市創新創業團隊、相關企業和市民代表等150餘人前來傾聽。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前兩年,高層領導在考察時強調了大國重器的重要性。當時國際摩擦激發,中興斷供、科技清單等大事件衝擊。不要說化緣,求著別人也不給。來到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說:9月15日後,再無麒麟晶片。 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近年來我們狂砸研發、狂砸科技,2019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萬億元,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到418萬人年,居世界第一。
  • 自主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正式發布 「國和一號」核電機組每年將...
    「國和一號」核電機組每年將提供近130億千瓦時電量——  自主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正式發布  9月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發布了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
  • 再次取得重大進步,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研發完成
    在9月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宣布了一個重大的消息,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成功完成研發,並且我國具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它是我國核電技術研發和產業創新的最新成果。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國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目前已經達到了當今世界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 "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比航天火箭發動機研發更難
    但就是這樣一個直徑約1米、長度4~5米的圓筒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上萬公斤、相當於自身重量8~10倍的推力,這就是它的神奇之處。渦輪噴氣發動機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將人類帶進噴氣式飛行時代,對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類生活產生巨大變革。
  • 十年磨礪 再度出鋒 第三臺「世界第一吊」交付
    「大國重器 一建全球」中油一建•徐工集團XGC88000四千噸履帶式起重機交付儀式舉行。現場,「世界第一吊」位居其中,數十臺小噸位起重機左右護航,擺出振翅高飛的造型,展現出徐工履帶式起重領域自信和實力。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中油一建總經理李軍瑞等出席儀式,與現場用戶、媒體、員工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 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國和一號」在滬發布
    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高志苗)從「國之光榮」到「國和一號」,從核電「大動脈」到「中國心」,從核電站「大腦」「神經系統」到遍布核島各處的「血管」「神經」,50年,國家電投擔當起中國核電自主化的使命。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在上海正式發布了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
  • 服務「國之重器」!「顯微世界超級放大鏡」配套工程今開建
    為保障「國之重器」的運行,今天,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團承建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破土動工,正式進入基礎施工階段。提起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用「國之重器」形容絕不為過。
  • 美日長期壟斷技術,中國不得不花187億採購!頂尖工具機,路在何方
    經過長達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面貌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雖然目前在很多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我國依舊在不斷加大投資,從而再次提升科技技術的發展。雖然一些方面做到了世界領先的水準,但我國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所以也很容易被西方國家「卡脖子」,比如晶片就給我國帶來了一些麻煩。
  • 超快雷射加工技術助力大國重器上天下海
    看到我國近幾年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成績單,自豪感便溢滿心間:中國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高鐵總裡程達3.5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國產大飛機C919起飛,發動機完全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中國自主研發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下潛深度達到了10909米……而深入去了解這些大國重器背後的製造工藝,會發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