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嫦娥……這些國之重器會說話,他有故事對你說

2020-08-12 不太懂的翻譯

北鬥定位,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鴻雁傳書

鯤鵬展翅,蛟龍入海

……

曾經,這是神話

今日,在中國科學家執著的探索和創新下,這是現實。

火箭上了天,潛水器入了深海,月球車行走在月亮之上……

在執著追逐夢想的途中,人們不忘在這一個個國之重器的命名上,體現自己面朝大海,凝望星空之時的浪漫。

北鬥

中國的全球定位系統取名為北鬥,源自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因七星形狀如古代舀酒的鬥,故命名北鬥。數千年以來,北鬥七星一直中國人用作定方向,辨四季、分時辰的標尺。

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會出現在天空不同的方位。《鶡冠子·環流篇》記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承載古人對北鬥七星識別方向的認識,中國科學家們將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成為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

2020年7月31日,我國正式宣布北鬥3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並且向全球提供服務。歷經多年的努力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終於修成「正果」。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不僅是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它將惠及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

北鬥系統正走進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用於疫情監控防測、交通導航、食品溯源...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天問

火星,古稱「熒惑」,代表著戰爭與死亡,充滿神秘感,它又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千百年來,人們對這顆紅色星球的好奇心從未消失。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天問」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逐夢火星之路,千難萬苦。地球和火星的最長距離超過4億公裡,距離遙遠,導致信號微弱,通信困難。再加上火星探測窗口每隔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意味著只要錯過一次,就將會是漫長等待。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困難重重,但正如這個名字「天問」,中華民族對未知領域探索的熱忱,對科技創新的追求,永無止境

鯤龍

鯤龍AG600水陸兩棲飛機融合水上和空中的兩大特點於一體,是「會遊泳的飛機」、「會飛的船」,實現了人類自古以來「飛天入海」的夢想。

鯤龍,取義「鯤鵬展翅,蛟龍入海」。鯤鵬和蛟龍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

鯤鵬之名,最早出現於道家學說《列子-湯問》: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蛟龍即,是龍的一個物種,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後方可化真龍,可興雲雨,利萬物。

取鯤鵬和蛟龍二者名字,寓意AG600水陸兩棲飛機寓意上天如鯤鵬,下海如蛟龍。馭風入海,踏浪騰空。

海上首飛

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2020年7月26日海上首飛。下一步將進行飛機進行海上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鯤龍之後將用於應急救援、森林滅火、海洋巡察等多種任務。

鴻雁

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是一套近地軌道通信衛星組成的星座,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可填充地球表面的通信空白,可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網際網路接入。簡單來說,就是將基站搬到天上去,實現信號無死角

「鴻雁」代指信差,源自《史記》蘇武鴻雁傳書漢皇的故事。中國的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取名「鴻雁」,有「鴻雁傳信、永不失聯」之意。

如果說北鬥衛星是為了精準定位而開發研製的系統,那鴻雁系統則能夠讓地球上的定位從亞米級別(1米以下解析度)提高到釐米級別。釐米級別的定位意味著,一旦落成,「您撥打的電話不在服務區」這句話將成為歷史,不論是在深山還是大海上,都不會讓你失聯,真正達到「鴻雁傳書,永不失聯」。

悟空

我國首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取名為「悟空」。來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悟空是小說主人公齊天大聖的名字,「悟」有領悟的意思,「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

另一方面,悟空的最有名的本領之一——火眼金睛,可識別一切偽裝。取名「悟空」的暗物質探測衛星,探測衛星能在茫茫太空中,識別到神秘詭譎的暗物質蹤影。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物質。但他們只是由萬有引力定律證實存在,卻又從未被直接觀測到。目前,暗物質粒子的探測是國際科學前沿競爭最為激烈的研究領域。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神通廣大的「悟空」已完成全天區掃描7遍,探測並處理了66.5億高能粒子。可測量的電子最高能量達到近5TeV,超過了國際空間站阿爾法磁譜儀的1TeV和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的2TeV,開闢了宇宙觀測的新窗口。

嫦娥、玉兔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嫦娥工程」和「月兔號」,源自我們耳熟能詳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山海經》記載,相傳嫦娥吞下靈藥後飛上月亮,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

「嫦娥奔月」是古人們對月球的浪漫想像。取名為「嫦娥奔月」的探月工程,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登月夢想,為我們揭開了月球的神秘面紗。

嫦娥四號傳回的月背影像圖

在神話中,「玉兔」是古人們對嫦娥的同情進而添補的溫暖情節,如今,「玉兔」是我們追求和平的象徵。

全家福:玉兔月球車、嫦娥衛星、地球

墨子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除了這些,還有

太陽檢測衛星計劃叫「夸父計劃」

首艘大壩載人潛水器叫」禹龍」

深海潛水載人器叫「蛟龍」

載人空間站叫「天宮」

洲際飛彈叫「東風」

空地飛彈叫「鷹擊」

南極科考站叫「崑崙」

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叫「慧眼」

這些都是國之重器在用名字講述中國故事。

曾經的中國,一貧如洗。

現在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安康。

但無論曾經和現在,以及未來,中國人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求知之心從未湮滅。

正如毛主席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相關焦點

  • 國之大器,國人太會起名字了
    玉兔,鵲橋,嫦娥,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耳熟能詳的常語。北鬥七星,蛟龍入海,鯤鵬展翅,玉兔升空,鵲橋相會,每一個成語都承載這一份傳說中動人的故事。,中國人骨子裡對於世間的探索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大自然的真實表達。國之大器。北鬥,蛟龍。鯤鵬。
  • 大國重器的硬核浪漫,你get到了嗎?
    昔有指南之針,今有北鬥導航,這是中國智慧遙隔時空的接力。《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我國的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取名「鴻雁」,有「鴻雁傳信、永不失聯」之意。……這是獨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浪漫讓這些看似高冷的國之重器
  • 「天問」、「嫦娥」、「悟空」:中國航天起名字,也太浪漫了吧
    7月23日12時41分,名為「天問」的中國火星探測之旅開啟了。神舟飛船意為代表著中國探索宇宙,喻意超好有沒有。並且,「神舟」同時又有神氣、神採飛揚之意,承載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嫦娥」奔月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從小到大我都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
  • 上天入地的國家重器,為什麼叫這些名字?
    「神州、鴻雁、蛟龍……」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浪漫而又富有內涵。它們上天入地,為人類探索未知的世界。近日,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了大國重器名稱的由來和意義,這些名字都是從近3.6萬個徵集和320萬投票中脫穎而出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二吧!
  • 科堂|科學家故事大回顧(上)——鑄國之重器
    科堂YA說科學家的故事在過去的半年裡,YAYA共給大家帶來了12位為新中國做出傑出貢獻的卓越科學家的故事,講述他們的智慧果實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的同時,更想讓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成為引領發展的信念之光,讓更多人感受到光芒的照射。那麼現在,就是隨堂小測的時間了。跟著YAYA一起回顧一下,他們的風採吧!
  • 這些大國重器的浪漫命名,你都知道嗎?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嫦娥」,這是多麼美的名字,有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其實,不止中國航天,很多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了詩意,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
  • 民族脊梁「國之重器」
    今天來聊聊我們國家哪些大學盛產為國貢獻的科學家,他們負責的項目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奉獻和努力,以前總是有人說清華北大是美國人的,我還不信,今天終於信了。8.嫦娥三11.嫦娥一號總設計師
  • "天問一號" 商標被多家公司申請註冊 別把國之重器變成廉價噱頭
    在&34;發射當天,就有了5家公司率先申請註冊了有關&34;的商標。其中包括湖南、天津、陝西和寧波等地的四家公司。這幾家公司涉及的經營範圍倒是跟火箭升空沒啥關係,有做電子科技的,有做生物科技的,有做銀磚建材的,甚至有一家是做門控設備的。
  • 天問一號開啟探火之旅 中國與多國攜手探索行星奧秘
    中新社文昌7月24日電 (記者 張茜翼 郭超凱)中國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任務,中國將與多國攜手探索行星奧秘。中國火星探測作為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包括港澳地區高校在內的全國多地研究機構積極參與了研製過程。此外,中國還與法國、奧地利、阿根廷、歐空局等國家和組織開展了多項合作。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南山區副區長練聰、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劉石明、南山區人才工作局局長徐哲,以及區直機關代表、區高層次人才代表、省市創新創業團隊、相關企業和市民代表等150餘人前來傾聽。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字了#
    前天,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有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不止中國航天,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詩意,這些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都有很深的寓意,原來這些名字,不只是名字,它還是歷史、是傳承、是夢想,是向上仰望。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名字背後的寓意吧!
  • 嫦娥——你知道嗎?
    "唐人李善注《文選》,在謝莊《月賦》提到嫦娥的地方作了這樣的解說:"常娥,羿妻也。《歸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藥奔月。"《搜神記》裡記載「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驚。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 天問一號成功飛天,中科大功不可沒
    7月23日中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一刻全中國14億人民歡欣鼓舞,全世界都為東方矚目!在這一次無比壯美瑰麗的人類探索火星之旅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勾勒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天問一號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我們實現了古代的浪漫與夢想
    這一次「長五」送「嫦五」,網友們不禁再一次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這些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你讀懂了嗎?  嫦娥——中國探月工程  送「嫦娥」奔月。  從古至今,「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浩瀚星空,皎潔明月,人類從未停止對月球的渴望與探索。
  • 中國火箭上為何有外國徽標?天問一號順利升空,離不開多國合作
    此次「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不僅中國航天事業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也是各國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的成功。此次「天問一號」發射之時,我們可以看到,「長徵5號」火箭上不僅有中國航天的標誌,還有法國、阿根廷、奧地利等國家的航天局徽標。此次「天問一號」的發射成功,也有這些國家科學家們的功勞。
  • 從「嫦娥飛月」到「天問探火」,哈工程成就這位「雙料」副總師逐夢深空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師、我校86級校友陳建新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他說,航天事業神聖艱辛又充滿挑戰,我有幸參與其中,為中華民族的航天夢貢獻微薄的力量,母校的培養為我的航天夢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
  • 銀河麒麟作業系統V10上榜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2020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國資小新」聯合國資委網站、《國資報告》雜誌揭曉「2020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 火星探測器為什麼叫「天問」?
    神舟飛船意為代表著中國探索宇宙,喻意超好有沒有。並且,「神舟」同時又有神氣、神採飛揚之意,承載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嫦娥」奔月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從小到大我都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這個上古時代的神話故事最早被記錄在《淮南子》等書中。
  • VR模擬駕駛、會「思考」的火星車……「天問一號」離不開這些讓人豎大拇指的設計
    火星著陸的過程經常有「恐怖七分鐘」之說,受到通信限制,整個著陸過程只能靠探測器自己進行判斷和執行,地面來不及做任何處置。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 賈陽:我們可能沒準要長一點,也許要9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