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入海、鷹擊長空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鴻雁傳書、莽莽崑崙
……
曾經,
這些流傳在中華大地上數千年的呢喃,
是華夏兒女對星空和深海的無限想像。
今天,
在中國科學家們執著的探索和創新下,
神話變成了現實,
火箭上了天,
潛水器入了深海,
月球車行走在月亮之上
……
一個個國之重器,
承載著國人的夢想,
他們的名字,
也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浪漫。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並且向全球提供服務。歷經多年,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終於修成「正果」。
中國的全球定位系統取名為北鬥,源自北鬥七星。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鬥錯落長庚明」,中國古代詩人對北鬥七星有著無限遐思。
北鬥七星,在上古時期就被古人用來判斷方向、確定季節、知曉時辰,到現在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
深邃星空,鬥轉星移。昔有指南之針,今有北鬥導航,這是中國智慧遙隔時空的接力。
從2019年「北鬥導航向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到2020年「北鬥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再到今年7月31日建成開通,北鬥系統「瓜熟蒂落」。我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國之大器,利國惠民。如何讓北鬥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
北鬥系統應用「融合發展、萬物互聯」,定位監控、食品溯源,電子地圖、位置分享、物流調動……北鬥系統正走進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如同水和電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火星,古稱「熒惑」,代表著戰爭與死亡,充滿神秘感,它又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千百年來,人們對這顆紅色星球的好奇心從未消失。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天問」一詞取自屈原的長詩《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以此提出自己的疑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將在半年後抵達火星軌道,成功著陸後,它將試圖繪製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調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徵和水冰分布,以及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等工作。
「天問」的成功發射,只是中國探索火星的第一步,在走向真正星辰大海的路途中,中國,乃至全人類,才剛剛開始。
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別名「鯤龍」,是一艘會「飛」的船,亦是一架會「遊泳」的飛機,這正體現了「鯤龍」「鯤鵬展翅,蛟龍入海」的寓意。
馭風入海,踏浪騰空。在成功實現陸上首飛和水上首飛後,「鯤龍」於2020年7月26日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為後續開展海上試飛奠定了基礎。
鯤化巨鵬上九霄,飛龍在天護蒼生。「鯤龍」可滿足應急救援、森林滅火、海洋巡查等多種任務需要。
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是一套近地軌道通信衛星組成的星座,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可實現「溝通連接萬物,全球永不失聯」。
「鴻雁」代指信差,源自《史記》蘇武鴻雁傳書漢皇的故事。我國的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取名「鴻雁」,有「鴻雁傳信、永不失聯」之意。
星座一期60顆衛星預計2022年組網運營,將在太空中構建一條四通八達、覆蓋全球的信息「絲路」。
未來,「您撥叫的用戶不在服務區」將成為歷史。每到一個陌生的地點,到處找WiFi的尷尬也將不復存在,「鴻雁星座系統」全球WiFi的覆蓋,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一直以來暗物質粒子如同存在於迷霧中,如同「空」一般存在。
我國首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取名為「悟空」,來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主人公齊天大聖的名字,「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
另一方面,希望其猶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去識別它,去「悟」到太空中暗物質的蹤影。
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發射升空。「悟空」設計壽命只有3年,但經過評估,如今仍在太空服役。
目前,「悟空」是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和粒子鑑別能力最強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除了這些,還有
太陽檢測衛星計劃叫「夸父計劃」
載人空間站叫「天宮」
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
洲際飛彈叫「東風」
空地飛彈叫「鷹擊」
南極科考站叫「崑崙」
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叫「蛟龍」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叫「墨子」
……
這是獨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浪漫
讓這些看似高冷的國之重器
一下子變得親切而又熟悉
大國重器的命名深藏了中華數千年的文化浪漫,這種浪漫寄託著我們對科研探索的希望與祝福,體現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豪,表達了我國追求進取、和平的文化價值觀,證明了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突破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隨著我們不斷前進的步伐,這些曾經只存在於古人詩詞故事裡的浪漫神話,終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