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探測與強光磁集成兩大科學裝置開始預研

2021-01-15 手機光明網

  科技日報合肥7月29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正在預研兩個新的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國之重器」,又被稱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需長期穩定運行和持續開展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和公益服務目標的國家大型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據介紹,這兩個正在預研中的大科學裝置是「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前者的科學目標是建設全高程大氣環境參數立體探測和雲霧物理過程實驗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相關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區域大氣汙染控制決策等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後者的科學目標是建造以55T級混合磁體、36T級超導磁體為代表的具有世界最高磁場強度的系列穩態磁體裝置,發展更為先進的強磁場下表徵技術手段,以解決新型電子材料、生命電荷傳輸、高溫超導機理及應用、新藥創製、能源化工等國家重大需求中的瓶頸問題。「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的預研任務正在開展,主要完成大氣環境氣象梯度觀測高塔建設,大氣成分立體探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發,以及氣溶膠與雲霧物理實驗模擬系統樣機研製。「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的預研任務則是建設高溫超導磁體系統、水冷磁體系統、強磁場與雷射集成系統。

  據悉,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現有3個大科學裝置,其中EAST——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和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經建成,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在建設。合肥也是我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

[ 責編:蔡琳 ]

相關焦點

  • 大氣環境探測與強光磁集成兩大科學裝置開始預研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正在預研兩個新的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是「國之重器」,又被稱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需長期穩定運行和持續開展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和公益服務目標的國家大型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據介紹,這兩個正在預研中的大科學裝置是「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
  • 中國科研團隊預研建世界最高強度穩態強磁場裝置
    吳蘭 攝 中新網合肥7月18日電(劉鴻鶴)坐落於安徽合肥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承擔了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包括已建成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和正在建設中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7月17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目前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取得眾多國際領先成果。
  • 合肥擬建設世界最高磁場強度的系列穩態強磁場裝置
    合肥晚報訊 大科學裝置,被譽為「國之重器」,是以實現重大科技和公益服務為目標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如今,合肥已成為我國大科學裝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7月16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舉行大科學裝置主題日活動,記者獲悉,正在加緊建設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工程有望明年年底竣工交付。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背後閃耀著合肥科技之光——由科學島研製的緩衝拉杆,作為其著陸系統的關鍵重要件,成功保障了探測器的安全著陸。而這,僅僅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一個縮影。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
  • 中國科研團隊預研建世界最高強度穩態強磁場裝置—新聞—科學網
    ,包括已建成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和正在建設中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7月17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目前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取得眾多國際領先成果。 「在專家組對我們這個項目驗收的時候,評價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體的技術和綜合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合肥超算中心將在今年開工建設 推進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等預研
    2019年,合肥將圍繞高質量發展,著力做好七項重點任務,一起來看看政府工作報告給我們帶來了哪些驚喜——今年,合肥將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科技創新成為合肥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 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平臺又邁出重要一步
    項目介紹平臺利用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學科交叉優勢,集成地基觀測和雷達垂直觀測系統,建成國際領先的大氣邊界層理化探測和分析中心,實現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的天空地一體觀測,形成系列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立體探測標準和示範體系,揭示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來源和成因機制,全面支撐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的科學防治。
  • 合肥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初顯 謀劃四大新裝置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在會上表示,「作為國家正式批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了多項世界級、國家級的科學進展,同時,正在規劃建設的多個新大科學裝置陸續啟動前期工作,集群態勢初顯。」據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合肥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層建設內容,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合肥三十崗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458米地標觀測塔 比肩「東方明珠」
    可以暢想的是,在並不久遠的將來,在國家4A級生態旅遊景區的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內,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新園區落成,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一批領跑世界的大科學裝置投入使用;458米高、比肩「東方明珠」的大氣立體觀測塔矗立在園區,儼然成為合肥市仰頭可見的「新地標」;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聚集在這個綜合性的創新平臺上,在大科學裝置園區及拓展區內川流不息
  • 【聚焦·懷柔科學城】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該平臺擬建設三大系統: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立體探測系統、大氣環境容量與能量交換觀測系統和大氣環境實驗分析和研究系統。平臺利用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學科交叉優勢,集成地基觀測和雷達垂直觀測系統,建成國際領先的大氣邊界層理化探測和分析中心,實現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的天空地一體觀測,形成系列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立體探測標準和示範體系,揭示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來源和成因機制,全面支撐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的科學防治。
  • 「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正式啟動
    4月11日,「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通過了由大連市發展改革委與大連化物所共同組織的方案論證會,這標誌著「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正式啟動。「大連先進光源」全稱為「高重複頻率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它是一套工作在極紫外(含軟X射線)波段的高重複頻率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將超導加速器技術、超快雷射技術、高靈敏度探測技術等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有望成為世界上獨特的綜合性基礎科學研究平臺,有力地推動能源化學、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結構生物學、先進材料等學科領域,以及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精密加工和尖端製造的發展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
  • 安徽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培育
    今年以來,該校的重要科研成果不斷,有7篇尖端論文登上《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正刊。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 松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逐漸「發光」
    接下來,計劃完成施工圖設計,進行1號樓主體施工,並同步開始完成2-4號樓的樓樁基礎、排水管涵工程施工等工作。「姐妹花」裝置形成互補共同服務灣區建設重大科學裝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南方先進光源項目建設投入使用後,將立足灣區、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 ...支持建設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和國家...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高質量建設一批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方案提出,支持做好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強光磁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究工作,組建環境科學研發平臺和未來技術綜合研究基地。支持提升拓展全超導託卡馬克、同步輻射光源、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功能,加快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
  • 直播預告|7月20日至21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2021年研究...
    為滿足廣大考生觀看需求,中國教育在線攜手京東、支付寶、網易、百度等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完成直播信息全網覆蓋。  直播諮詢會在支付寶校園頻道、新浪微博、百度教育頻道、網易有道、京東校園app梨渦、嗶哩嗶哩(@掌上考研)、今日頭條等多平臺同步播出。
  • 撞月謝幕:回顧「月球大氣與塵埃環境探測」計劃
    「月球大氣與塵埃環境探測」的計劃被提上議程。 兩大科學任務隨之落在了LADEE的身上:第一,探測月球稀薄大氣層的整體密度、組成和隨時間變化的狀況;第二,分析近月球表面靜電傳送的塵埃粒子的尺寸、電荷和空間分布情況,藉此科學家可以評估其對月球探測和月基天文觀測的影響。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ITER 計劃科學目標的實現將為商用聚變堆的建造奠定可靠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 此外,ITER 計劃的工程技術目標是通過創造和維持氘、氚燃燒等離子體,檢驗和實現各種聚變技術的集成,並進一步研究和發展能直接用於商用聚變堆的相關技術。上述工作是設計與建造商用聚變堆之前所必須的,而且只能在ITER 裝置上開展。
  • 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驗收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合作研發的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技術暨業務試運行驗收。該系統與目前正在研發的鈉螢光都卜勒雷射雷達系統相結合,首次在南極地區利用雷射雷達系統實現極區大氣準全高程地基同步觀測,為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資料,為我國開展極區大氣前沿科學問題研究提供了關鍵技術與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