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已封頂。
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該平臺擬建設三大系統: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立體探測系統、大氣環境容量與能量交換觀測系統和大氣環境實驗分析和研究系統。
平臺利用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學科交叉優勢,集成地基觀測和雷達垂直觀測系統,建成國際領先的大氣邊界層理化探測和分析中心,實現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的天空地一體觀測,形成系列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立體探測標準和示範體系,揭示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來源和成因機制,全面支撐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的科學防治。
項目還將建成國際上首個標準大氣物質垂直通量觀測平臺,開展複雜下墊面湍流結構和能量交換機制研究,揭示複雜城市下墊面下的各種關鍵物理化學過程以及邊界層和自由大氣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機制。
建成後,該平臺將成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氣環境科學中心最重要的前沿交叉平臺之一,有機串聯並支撐中心兩大科學裝置,即地球系統數值模擬系統裝置和大氣環境模擬系統,實現外場觀測、實驗室模擬和數值模擬研究的大閉合,並有望在大氣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大原創性成果。
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11個項目中,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首個實現主體結構封頂,預計年底前二次結構完工,開展屋面和外牆施工,2021年竣工驗收,2022年底開始試運行。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周天軍表示,項目的建設對於建成我國大氣物理和環境實驗地基探測示範平臺和標定中心,有效支撐解決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及管理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這個項目是2020年北京市重點工程,平臺建成後將成為大氣環境科學中心最重要的前沿交叉平臺之一,成為國際領先的大氣邊界層理化探測和分析中心,支撐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的科學防治所需的大氣物理和化學參量,為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科學觀測支撐,為雄安新區和2022年冬奧會提供有力的環境科技保障!
內容來源:懷柔科學城H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