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和「海洋世界」,
可能很難有鵬友將這兩者聯繫到一起。
然而有一群人,
他們通過無人機,探索著海洋世界。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團隊。
作為國內較早使用無人機進行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探測與研究的團隊,2018年,李守軍教授所在的地形地貌團隊,開始著手採用無人機搭載光學相機,對海域劃界、海岸線、海島調查進行航空攝影測量,通過攝影測量的方法構建數字地面模型(DT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等產品,對海島、海岸帶地形地貌進行調查與研究。
傳統的海洋調查通常以船舶(科考船)作為調查載體進行,但在淺水區域由於受到船舶適航性的影響,存在調查空白區,特別是在潮灘等極淺水區,易造成海底地形調查困難。
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洋調查中引入無人機測繪技術,勢在必行,「從2018年到現在,我們也在不斷探索中,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動行業快速發展。」李教授說到。
在海洋調查中,環境複雜多變,風場較大,對設備的需求甚高。無人機航測的發展,為海洋調查提供了便利。
李教授告訴小編,縱橫大鵬無人機在船上穩定可靠的飛行,技術非常成熟。同時優越的性能,「面對複雜的海上環境,遊刃有餘。」
根據實際飛行環境的制約,「我們需要具備垂直起降兼固定翼飛行的無人機平臺,來滿足海洋環境調查的需要。經過多方考察,我們最終選擇了縱橫大鵬無人機,作為團隊海洋調查的主力機型。」
2019年,海底科學實驗室地形地貌團隊使用縱橫大鵬無人機實現了溫州市平陽縣綠鷹礁、落陰山礁調查,建立了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正射影像圖(DOM)。
溫州市平陽縣綠鷹礁、
落陰山礁無人機調查結果(DEM)
近期,CW-10縱橫大鵬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也成功完成蘇魯海域劃界調查、舟山-六橫藍色海灣整治、蒼南海灣生態化建設等項目。
蘇魯兩省海域勘界無人機調查結果(DOM)
縱橫大鵬無人機搭載多種傳感器,應用於海洋調查,可實現海陸過渡帶大比例尺測圖,具有調查精度高、全覆蓋、避免調查空白、高效等優勢。
海洋人,看過最美的海洋,也遇見過最烈的狂風暴雨......在這片藍中留下海洋人徵戰的航跡和矯健的身影,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的價值。
對於海洋,很多人心嚮往之,李教授也不例外。「從小就嚮往海洋,在海洋行業一幹也20年了。」
可能大多數人想像中的海洋工作是,乘船遠洋,風輕雲淡、海水相連......然而事實卻充滿著變化。「時而晴空萬裡,時而暴雨傾盆、狂風肆意,再伴隨著搖晃的船隻,這種體驗只有出過海的人才懂。」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要風雨兼程。「海洋人」肩負「海洋強國」的使命,克服工作的艱苦、環境的特殊,無遠弗屆,看見最美的那片海,也為海洋強國建設奮鬥不息。
談到未來,李教授更是充滿期待。「無人機測繪技術在海域劃界、海岸帶測繪、海島礁調查、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海域管理、海洋資源調查、涉海工程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強國的建設需要更多科技的應用,也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