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展開海底地形區塊調查

2020-12-03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31日電(記者劉詩平)12月29日至31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南極太空人海海域開展地球物理作業,經過近50小時連續走航,成功探測約900公裡多波束測線和120公裡淺地層剖面。

從北京時間12月29日13時始,「雪龍2」號在太空人海沿著既定測線勻速航行,開啟了高解析度地形區塊調查。通過對數條近等間距的測線進行「犁地」式來回測量,最終「掃描」出了一張面積約4900平方公裡的長方形海底地形圖。

項目現場負責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沈中延說,這是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海域進行較大範圍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地貌區塊調查,獲取的相關數據將為開展這一海域海底峽谷-沉積丘的面貌及形成機制研究提供支持。

海底地形不僅是地質學中研究地質構造、沉積過程等的重要資料,也是其他海洋學科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要素。

沈中延說,太空人海海底發育有大量海底峽谷和沉積丘,它們記錄了地質歷史中冰川作用、濁流及底流的信息。基於對調查區塊地形地貌及淺地層的探測與研究,可以管中窺豹,了解上述地質作用的過程及機理。(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太空人海採集水樣作業
    新華社「雪龍2」號1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7日順利完成太空人海綜合科考的最後一次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作業,採得的水樣將為研究這一海域的微小型浮遊生物和海洋化學要素等提供幫助。
  • 歷時198天「雙龍探極」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凱旋
    4月23日,「雪龍」號、「雪龍2」號回到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結匯報活動,傳達了自然資源部領導重要指示,標誌著中國笫3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主要圍繞「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
  • 中國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太空人海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首航南極的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5日繼續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連日來,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獲取理想的科考樣品。「雪龍2」號此次考察是中國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太空人海。它較強的破冰能力使南大洋科考較往年更早開展,一批新設備也得到使用。
  • 「雪龍」船完成南極海底精密勘測 覆蓋面積超3000平方公裡
    央視網消息:央視隨隊記者從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了解到,22-25日期間,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特拉諾瓦灣開展地球物理調查,獲取了海底地形、海洋重力、磁力數據。這是「雪龍」船首次以全覆蓋勘測方式獲取南極海洋的海底地形地貌資料。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
  • 中國「雙龍科考」即將在南大洋展開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4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進行綜合科考,同一天「雪龍」號前往阿蒙森海開展綜合科考,這意味著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即將在南大洋展開「雙龍科考」。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是中國首次實行「雙龍探極」。
  • 南極神秘的太空人海,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太空人海,聽起來像月球上的什麼地方,但是實際上它是位於南極的一片海域。人類對南極的探索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時間,但在南大洋的這篇神秘的太空人海,至今卻沒有多少國家涉足,這裡氣候惡劣,海底冰層深厚,時不時還有冰山出沒,一度被視為南極科考的禁區。
  • 我國首次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形地貌數據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多波束探測是一項集合水聲技術、計算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和數位化傳感器技術等為一體的海底地形測量技術。
  • 中國首次在南大洋發現微塑料
    2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45度斷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拖網取樣作業。這是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微塑料調查,並成功獲取樣品。12月24日,「雪龍2」號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當天上午,考察隊搭乘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拖網作業期間將航速降為每小時2海裡。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02隊友相逢格外親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但我們深知,現實首要任務是完成拍攝,儘可能回憶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閃光點,還原當年隊友們為了祖國南極利益,不懼艱險的犧牲精神。從無到有,從有到更新,中山站如何展示著它的巨變。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B站南極直播:沉積巖採樣破紀錄,新獲魚類標本超280尾
    圖說:直播截圖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任天寶)6月21日夏至,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攜手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作為本次直播的重磅環節,中國南極科考隊通過視頻直播詳細介紹了我國南極科考的最新進展,首艘國產破冰船雪龍2號首探南極,雪龍號和雪龍2號在南極「雙龍聚首」,多項最新科考發現和珍貴畫面首次公開。據介紹,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實現了我國在太空人海、阿蒙森海等人跡罕至的南極海域首次進行中層魚調查,獲取了280多尾南極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標本,其中至少17種魚是我國南極科考首次獲得。
  • 中國南大洋水體環境調查再次啟用新設備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3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23日首次使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裝備的海洋走航剖面儀,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50度斷面開展水體環境調查。
  •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探秘南極動物世界
    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展開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的太空人海綜合調查。調查顯示,儘管環境惡劣,但是這裡依然生機勃發。本次科考中,魚類研究專家葉振江、張潔對太空人海1000米以淺的中水層魚類進行了調查。在12個站位開展的魚類拖網取樣中,11個獲得了有效樣品,共286尾魚。所獲樣品中,以考氏背鱗魚、南極電燈魚和南極南氏魚較多。 「太空人海是國際上認知極少的海域。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出徵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據了解,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心區等北極公海海域,以走航觀測、斷面綜合調查及冰站考察等方式,重點開展北冰洋中心區綜合調查、北冰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調查、北冰洋海洋酸化監測與化學環境調查、新型汙染物監測和北冰洋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調查任務。
  • 我國首次編制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地貌圖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以海底環境調查與研究為主題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成果學術交流會上獲悉,908專項通過海底環境調查研究,對我國近海海洋沉積、地形地貌、地球物理特徵和演變規律有了系統認識,首次編制了我國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