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號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回廈門

2020-09-05 小花兒人工智慧

【凱旋!「科學」號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回廈門】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後,於22日返回廈門。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說,本航次,船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共下潛19次,對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據初步統計,本航次共獲得250多種生物樣品,這是幾乎過去兩個「科學」號海山航次才能獲得的物種總數。

「本航次,我們採集到了很多以前沒有見過,或者見過但沒有採集到的生物樣品,包括魚、蝦、蟹、貝類和多毛類等。」徐奎棟說,「如果一個航次的滿分是10分,我給本航次打12分。」

此外,科考隊員在利用「發現」號進行海山調查時還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包括在寡營養海域的海山發現多片壯美的珊瑚林,以及海星攝食深海珊瑚的現象等。

據了解,本航次還完成了20多個站位的水體調查,其中包括對海山頂部一個站位開展了連續24小時觀測,這有利於科考隊員了解一天內這個站位海洋浮遊生物的垂直遷移、葉綠素、溫度、鹽度變化等。 「科學」號於5月1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本航次任務,共有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單位的80人參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號科考船赴西太平洋進行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 (1/6)
    中國「科學」號科考船赴西太平洋進行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 (1/6) "← →"翻頁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科學」號完成西太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20年1月5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本航次2019年10月3號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餘海裡,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
  • 「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啟動
    「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啟動 2017-05-27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5月2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
  • "科學"號出發:調查一座人類從未探索過的海山—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新華社「科學」號5月2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駛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準備調查一座人類從未探索過的神秘海山。這將是「科學」號近5年來調查的第5座西太平洋海山。「科學」號為何如此「鍾情」西太海山?
  • ...號西太平洋科考·探秘卡羅琳海山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新聞早報-吉林]「科學」號西太平洋科考·探秘卡羅琳海山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 「科學」號起航探秘馬裡亞納海溝神秘海山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新華社青島5月18日電(記者 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18日從青島母港起航,將對全球最深海溝——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一座人類從未探索過的海山進行精細調查。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介紹,本次科考是執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將利用「科學」號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對馬裡亞納海溝的一座未知海山進行多學科綜合探測,從地形地貌、水文物理、化學和生物生態等多學科開展綜合調查,獲取相關數據及生物、沉積物和巖石樣品。
  • 氣象探測中心完成西太平洋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歷時33天、總航程5600海裡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科考任務。
  • 「科學」號在麥哲倫海山發現「珊瑚林」
    新華社「科學」號4月12日電(記者張建松)中國「科學」號科考船考察隊日前在海下1400米左右的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上發現了「珊瑚林」,其中最大一株珊瑚高達2米多,這在熱帶西太平洋的海底十分罕見。  通過「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傳回的視頻,記者看到在幽深暗藍的海山上,2米多高的粉紅色水螅珊瑚生機勃勃,好像滿樹的桃花正在盛開,繁茂的「花枝」上,附著了海百合或捕蠅草海葵;近3米寬的竹柳珊瑚,牢牢地附著在海山的巖石上,枝丫上生長了無數的珊瑚蟲;豎琴結構的白色醜柳珊瑚,枝繁葉茂;螺旋狀生長的金柳珊瑚,絲絲縷縷的「穗花」,飄逸瀟灑,像極了一枝正在開花的蘆葦。
  • 「科學」號採集到的數千歲深海珊瑚原來長這個樣子......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5日靠泊海南三亞
  • 跟隨海洋科考隊員一起去探秘西太平洋「海底花園」
    「海底花園」  西太平洋  全球海山系統分布最為集中的海域  人類對這一區域海山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科學」號科考船  2018年  「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  曾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  「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 趕赴西太平洋!「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科學」號起航赴西太平洋 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考航次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1月2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科學」號科考船已於23日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科學」號4月10日電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稱為「海底花園」。近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並「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 科學"號遇見罕見生物
    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科考隊員利用船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下潛19次,發現了稀有的海蛞蝓,未知的珊瑚、馬蹄螺、深海扇貝、多毛類、海鞘等罕見深海生物。
  •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多處罕見「海底花園」
    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科考隊員28日在馬裡亞納海溝南側海山發現了近10片五彩斑斕的珊瑚林。林內各種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長,猶如「海底花園」一般,實屬罕見。當日,「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從一座海山的東側半山腰開始往上爬,對底棲生物與巖石進行調查及取樣。在約880米深度,「發現」號實時回傳的高清視頻畫面中出現了一片色彩斑斕的「海底花園」,有金柳珊瑚、醜柳珊瑚、棘柳珊瑚、黑珊瑚、柱星螅等,還有海綿、蛇尾、鎧甲蝦等在珊瑚林間生長。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1-25 20:48:5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
  • 「科學」號採集到了![圖]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9月5日靠泊海南三亞。「科學」號採集到的巨大珊瑚的根部(9月4日攝)  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介紹,本航次科考隊員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15次,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取得了豐富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務回青 帶回颱風玉兔一手資料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1月5日中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島碼頭上秋雨濛濛,「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緩緩駛入青島母港。
  • 「科學」號在深海底採到一株!長這樣→
    我國新一代科考船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執行了一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後,近日順利返回海南三亞,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卡羅琳海山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