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數千歲的珊瑚你見過嗎?「科學」號在深海底採到一株!長這樣→

2021-02-22 央視新聞

我國新一代科考船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執行了一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後,近日順利返回海南三亞,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卡羅琳海山科考。本航次科考隊員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在本航次任務中,科考隊員在卡羅琳海山的東側,發現了一個自水下1500米延伸到山頂的海嶺,長約4公裡,寬約50-100米。

觀察發現,海嶺上分布了大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還附生著海葵、蛇尾等生物,形成了通常只有在中高緯度海域的海山才能一見的高生物多樣性景觀,這也是首次在熱帶西太平洋寡營養海域的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

採到數千歲巨大珊瑚

中科院海洋專項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透露, 本次科考在海山東側的海嶺採集到一個寬約3米、高1.6米的巨大柳珊瑚,根部直徑約5釐米。

△ 「科學」號採集到的巨大珊瑚根部

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大壽命約為4200歲,生活在400米至500米水深,而這株巨大柳珊瑚發現於1246米水深,它生長更慢,其壽命可能超過已知的深海珊瑚最大壽命,其具體年齡還需要帶回實驗室分析確認。

15次下潛共採集生物170多種

科考隊員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15次,對海山的東西南北四個側面及山頂進行了精細調查,取得了豐富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涉及珊瑚、海葵、柱星螅、海綿、海膽、海蛇尾、海參等生物,涉及許多未知新物種。

此外,科考團隊還完成了海山水體4個斷面22個站位的水文、化學和生物生態調查,獲得大量新的認知。

監製/唐怡  主編/張天宇 李浙

編輯/史萌

©央視新

相關焦點

  • 數千歲的深海珊瑚你見過嗎?「科學」號採集到了![圖]
    本航次科考隊員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科學」號採集到的巨大珊瑚的根部(9月4日攝)  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介紹,本航次科考隊員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15次,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取得了豐富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
  • 「科學」號採集到的數千歲深海珊瑚原來長這個樣子......
    本航次科考隊員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9月5日靠泊海南三亞。
  • 半透明的"海豬"你見過嗎?"科學"號遇見罕見生物
    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科考隊員利用船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下潛19次,發現了稀有的海蛞蝓,未知的珊瑚、馬蹄螺、深海扇貝、多毛類、海鞘等罕見深海生物。
  • 「深海勇士」號首次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非常好。」結束近9小時的水下作業,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建如博士走出潛器。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說。
  • 長在陸地上的紫色珊瑚,英國博士散步時發現,只能活一周極為罕見!
    你見過長在陸地上的「珊瑚」嗎? 珊瑚是一種生長於海底的美麗生物,那麼,長在陸地上的「珊瑚」應該很少人見過吧!在北威爾斯,有人發現了一種與珊瑚極為相似的菌類.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志願者在海底觀測珊瑚。即便過去1年多,那一幕依舊令我動容:在廣東省南澳海域,一頭重達17噸的抹香鯨被漁網團團纏住,潛水志願者施救近3小時,還是沒能阻止它離開這個世界。抹香鯨的遺體被吊上拖車,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受訪者供圖「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也來了。」 近日,深圳市鹽田區梅沙街道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鯊哥發來獅子魚的視頻,告訴南都記者梅沙這片海正在逐漸恢復生態環境,還原回小時候看到的繽紛多彩的海底世界指日可待。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體內有共生的蟲黃藻,這類珊瑚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淺水海域,其碳酸鈣外骨骼能形成礁石;另一類是非造礁珊瑚,沒有蟲黃藻共生,大部分生活在較深的海域,很少有鈣化骨骼,不能造礁。我們這裡所說的「種珊瑚」,涉及到的是造礁珊瑚。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
  • 你見過藍色的珊瑚嗎?
    而在大浦灣內,有一片主要由蒼珊瑚形成的長50米、寬30米、高12米的巨大珊瑚群落。這裡的蒼珊瑚都是筆挺向上的棒狀形態,從海底仰望,整片群落猶如聳高的大山般,有著獨特的莊嚴肅穆之感。圖片:kushibuchi-mari-com 最為特別之處在於,這一整片蒼珊瑚共享著同一套遺傳編碼。
  • 82歲院士深潛1410米南中國海,發現特異冷水珊瑚!
    據媒體消息,近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他搭乘「深海勇士」號下潛至1400多米的海底,並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科研任務。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創造了多個記錄,我們來數一數,向他表示敬意!2 工作時間長!通常「深海勇士」號在水中的滯留時間是8個小時,而汪院士在水中進行了超過8個半小時的觀察研究和採樣工作。相當厲害!3,發現新的一個生態系統。汪品先說,深潛時發現了一個應該說是新的一個生態系統。
  • 大堡礁珊瑚產卵奇觀,海底也會「下雪」?
    隨著南半球海水溫度徘徊回暖,海洋生物學家們預測,在2018年11月24日月圓後的兩至五個夜晚,大堡礁又將迎來一年一度海底生命孕育的奇觀。 這一晚,神奇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會在突然之間「下雪」。「然而,你知道嗎?這樣美輪美奐的『海底雪景』或『海底星空』,不僅僅是一場自然奇觀,更是新生命孕育的開始,它其實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堡礁珊瑚產卵!」 沈俐先生指出:「在過去的幾年,我們一直有通過『澳大利亞昆士蘭旅遊』官方微博和微信帳號以及文圖、視頻新聞稿等向中國遊客展示這一自然奇觀。
  • 民間珊瑚保育站晉級科普基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連城 6月18日上午,大鵬新區海洋生態文明日活動在大鵬新區大澳灣珊瑚保育站舉行。啟動儀式上,「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在珊瑚保育站掛牌。 一個由珊瑚志願者建立的民間保育站,緣何一躍升格為全市的科普基地?沿著珊瑚保育志願者的足跡,記者探訪到,大鵬新區實施4年珊瑚保育計劃,已經讓5000株「珊瑚寶寶」回到大海的懷抱。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國內外以往針對南海海底的多次調查航次中,有採到過鐵錳結核或結殼,但因數據有限,國內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樣品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世界大洋的海底鐵錳結核不同,甚至不能被稱為普遍意義上的鐵錳結核。如果有的話,鐵錳結核在海底是怎麼樣分布的?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南海海底的鐵錳結核是在2013年6月中國自主研發的7000 m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執行「南海深部計劃」任務科考航次期間。這個航次也是「蛟龍」號工程試驗成功之後的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
  • 美成這樣,怪不得一萬個人也0差評
    這讓Sir想起來有個地方,和太空很像:一開始,你看它是藍色的;深入其中,你就看到漆黑一片。關鍵是,它永遠有神秘的美,等你去發現。海哈蟆因為長期生活在深海底,魚鰭都進化成了可以著地行走的,小腳。而它的身後,走來一隻長腳怪。是前來獵食的螃蟹,頭上還戴著珊瑚偽裝自己。
  • 保護珊瑚 愛護海洋
    記者從廣東海洋大學了解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正大綜藝·動物來啦》欄目4月19日播出了對廣東海大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的採訪內容。該節目於18點檔播出,其中涉及海大珊瑚團隊的節目時長約13分鐘。節目具體講述了廣東海大深研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帶領團隊自2014年以來,始終堅持在人工修復珊瑚礁領域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