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科考船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執行了一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後,近日順利返回海南三亞,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卡羅琳海山科考。本航次科考隊員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在本航次任務中,科考隊員在卡羅琳海山的東側,發現了一個自水下1500米延伸到山頂的海嶺,長約4公裡,寬約50-100米。
觀察發現,海嶺上分布了大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還附生著海葵、蛇尾等生物,形成了通常只有在中高緯度海域的海山才能一見的高生物多樣性景觀,這也是首次在熱帶西太平洋寡營養海域的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
採到數千歲巨大珊瑚
中科院海洋專項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透露, 本次科考在海山東側的海嶺採集到一個寬約3米、高1.6米的巨大柳珊瑚,根部直徑約5釐米。
△ 「科學」號採集到的巨大珊瑚根部
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大壽命約為4200歲,生活在400米至500米水深,而這株巨大柳珊瑚發現於1246米水深,它生長更慢,其壽命可能超過已知的深海珊瑚最大壽命,其具體年齡還需要帶回實驗室分析確認。
15次下潛共採集生物170多種
科考隊員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15次,對海山的東西南北四個側面及山頂進行了精細調查,取得了豐富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涉及珊瑚、海葵、柱星螅、海綿、海膽、海蛇尾、海參等生物,涉及許多未知新物種。
此外,科考團隊還完成了海山水體4個斷面22個站位的水文、化學和生物生態調查,獲得大量新的認知。
監製/唐怡 主編/張天宇 李浙
編輯/史萌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