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9月5日靠泊海南三亞。本航次科考隊員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
「科學」號採集到的巨大珊瑚的根部(9月4日攝)
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介紹,本航次科考隊員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15次,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取得了豐富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涉及珊瑚、海葵、柱星螅、海綿、海膽、海蛇尾、海參等生物,涉及許多未知新物種。
徐奎棟說,「發現」號在海山東側的海嶺採集到一個寬約3米、高1.6米的巨大柳珊瑚,根部直徑約5釐米。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大壽命約為4200歲,生活在400至500米水深,而這株巨大柳珊瑚發現於1246米水深,它生長更慢,其壽命可能超過已知的深海珊瑚最大壽命,其具體年齡還需要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確認。
9月5日,「科學」號靠泊在三亞一碼頭。
此外,科考隊員還獲得41塊巖石和12站位的沉積物樣品,利用溫鹽深儀、垂直拖網和分層拖網等完成了水體22個站位的水文、化學和生物生態調查。
科考隊員通過調查發現,卡羅琳海山曾是處於海面以上的島嶼,在板塊運動過程中逐漸下沉成為海山,它至少下沉了1500米。在海山西側發現了完全不同於一般海山所具有的高生物量和高生物多樣性特徵,僅見極少量生物,這主要是海山頻繁滑坡造成生物的生活環境被破壞。
同時,科考隊員在海山東側的海嶺上發現了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這是首次在西太寡營養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珊瑚林」和「海綿場」是高生物量的突出表現。
本航次「科學」號於8月7日從深圳起航。
來源:新華網
中國海洋網通訊員招募令:為了給廣大海洋愛好者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進一步豐富中國海洋網的原創內容,現面向全國招募通訊員,並向社會各界人士廣泛約稿,我們將選取有價值的原創內容在海洋網及海洋網微信平臺進行推送。同時,成為我們的通訊員後,您還將獲得「中國海洋網通訊員」榮譽證書,參加我們定期舉辦的培訓及相關活動。
了解詳情請加工作QQ:2640898331
版權聲明:中國海洋網致力於好文推送,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這裡對你們表示深深的歉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