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企業家與中科院開展創新成果對接

2020-12-06 南方新聞網

  隨著5G時代的來臨,商業和社會將會發生哪些變革?製造業企業在推進精益生產時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面對中科院眾多的科研技術,企業又該如何進行對接合作和實現轉化?

  12月10日—11日,「南商新生代,走進中科院—2019年佛山市南海區青年企業家高級研修班」的企業家們聚焦5G時代的行業和社會變革,深入探討精益生產在智能製造上如何落地,並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舉行了創新成果對接。

  在對接會後,不少企業家對中科院的專家團隊產生濃厚興趣。12月12日,17位企業家與中科院專家團隊舉行了意向籤約儀式,其中廣東凱仕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更是敲定了初步合作條款。「我們初步意向是在2年內投資200萬元用於功能材料電磁技術等項目研究。」凱仕樂董事長潘成森說。

  關鍵詞:5G帶來的變革與機遇

  企業投資應用需要考慮投資與收益回報

  5G時代已經來臨,而5G技術的應用場景正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5G與製造業將會在哪些領域率先融合?在這過程中又該注意什麼?作為此次研修班的其中一個關注議題,南海新生代企業家與專家圍繞5G帶來的社會變革和未來的行業機遇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5G技術在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生產等方面都會有很好的應用展望。」5G專家、機械工業出版社高等教育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盼星說,5G引領的行業突破會率先在智慧工廠、無人駕駛、通信等行業進行突破,比如在製造領域,通過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實現高效、低耗的智能化生產。

  「簡而言之,5G應用會在技術相對成熟、經濟價值大的下遊場景優先落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技術壁壘將被打破,5G帶來的經濟價值也將在更多場景凸顯。」李盼星認為,但5G應用和網絡、終端、基礎軟硬體的協同仍需進一步加強,需要面向不同行業新場景、新需求,重新研製新的軟硬體產品,而且目前5G模組上不能實現規模級商用,將影響行業終端的研發速度和行業應用的發展規模。

  「所以在推進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投資和收益回報,再高級的應用結合如果沒有很好的收益支撐也是難以落地的。」李盼星說,比如5G和智慧醫療的結合後,可以實現無線監護、移動護理,甚至遠程機器人手術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需求通過4G技術也是同樣能夠實現的,而且費用會更低、技術會更穩定。

  事實上,不少南海企業家已經關注5G行業發展,比如,佛山中元創新實業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中元國際科創園,其中園區的產業定位就是以5G通信、物聯網應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5G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但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此背景下企業該如何切入?」在交流現場,中元創新董事長張偉強發出了疑問。

  對此,李盼星認為,5G技術的應用是勢不可擋的,但是在應用過程中諸如家居互聯、倉儲物流等領域的應用需要考慮投資與收益回報,而不宜盲目進行投資。與此同時,隨著5G時代的來臨,企業還要對所在的領域進行重新審視。比如,隨著5G技術的應用,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將會到來,那麼從汽車生產商到零配件生產商,甚至到洗車檔都會受到影響,正如當馬車被汽車所取代的時候,馬車做得再好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基於此,企業家要對其所在的行業有清楚的認識。

  關鍵詞:智能製造與精益生產結合

  降低運營成本縮短生產周期降低不良品率

  無疑,5G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加快推動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即新一代智能製造。然而,智能製造在具體落地的時候最關鍵的要點是什麼?圍繞智能製造與精益生產,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中心IE首席專家關田鐵洪與南海企業家們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在關田鐵洪看來,企業在實施智能製造時不在於用了多少自動化生產線引入了多少個機器人,最關鍵的是消除浪費、提高效率和利潤率。他認為,智能當中的「智」就是信息互聯,而「能」是精益生產,精益生產既是智能製造的基礎,又是智能製造的目標。

  「以往,我們很多企業花了大錢,引進了大量的ERP,引進了網際網路+,以為效率就會高了,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其關鍵是沒有進行任何精益的改善就直接引進ERP」。關田鐵洪認為,這是「帶病吃補藥」,智能製造也要謹防同樣的情況。

  作為日本第一位華裔IE士,關田鐵洪在過去30年時間裡,走訪了國內300多家以及全球600多家企業,並總結了一套精益生產的經驗與方法,形成了精益生產落地的「關田法」。其中,該方法論的核心之義就在於消除浪費、以現場改善為核心,以改善成果為基礎的標準化。

  「我認為智能製造的落地點就是『QCD』,即質量、成本和工期。」關田鐵洪認為,製造業重點領域要全面實現智能化,就需要降低運營成本、縮短產品生產周期和降低不良品率,而這也同樣是「QCD」的核心所在。

  注重「QCD」的「關田法」引起了一眾企業家的興趣。「如何才能做到『QCD』的落地?」「生產原材料已經很難再下降,管理成本該如何下降?」「效率應該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去提升?」……在課堂上,企業家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對此,關田鐵洪認為,質量問題25%是關於技術能力的,而75%是關於領導和人的,所以企業要做到人為可控、人為可檢。同時要進行成本改善和效率改善,通過消除浪費,提高效率。

  在課堂上,關田鐵洪與一眾企業家們分享了多個案例。比如,曾經有某汽車公司中國合資公司急需提高產能,希望能在半年內,在不投資設備和技術、不增加人員、不增大員工的勞動負荷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產能。

  如何實現?關田鐵洪在企業診斷後發現,該汽車生產車間與產品間最大是14步的距離、最小的是7步,如果都按照7步來控制車的間距,那麼效率就可以提高。最終,通過減少企業停線生產的時間、提高生產線的效率來減少總裝線等待時間等措施,該工廠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

  17位企業家率先與中科院團隊籤約

  除了探討智能製造如何落地、如何深入推進精益生產等熱點話題外,此次南海企業家們還與中科院進行了產業對接。「科技成果轉化的起點是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終點是科技成果產品生產與銷售。」中科院創投公司副總經理、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汪斌認為,全球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表現為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及其市場佔有率的競爭。

  然而,我國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比例並不高。據統計,目前國內科研成果轉化率還不到30%,轉化後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約佔被轉化成果的30%,80%的高校專利權人科技成果轉化率在10%以下,遠低於發達國家的40%……

  一連串的數字背後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是,科技成果需要更好更高效地轉化為生產力。與中科院進行產業對接也是此次培訓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之一,在11日下午,南海企業家們與眾多專家進行技術的對接,廣泛涉及高性能視覺識別與應用、高性能多孔陶瓷的開發應用、材料高溫過程優化、微生物技術產業化應用和研發、電池監控預警與自動滅火技術等,引起了企業家們的關注與討論。其中不少技術更是與南海的產業有很高的契合度。

  比如,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王金橋分享的《高性能視覺識別與應用》就與目前南海的紡織等行業有很好的結合點。「我們的產品可以圍繞大規模視覺識別和視頻大數據分析,比如在紡織布匹上,目前已經推出了智能視覺驗布機,同時還有驗布的平臺,通過機器能夠發現布匹的缺陷,對成品布進行質量監測。」王金橋說,目前團隊已經去過佛山考察,希望接下來可以與當地企業進行對接推廣。

  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了一眾南海企業家們的關注。「除了對布匹進行檢測外,對內衣成品能否進行檢測?」「如果輸入皮革的數據,能否對皮革進行檢測?」在現場,包括廣東瑞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華忠等也表達了合作的意願,不少企業家都提出了希望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深入交流並探討合作的機會,並在會後與該團隊進行了意向合作籤約。

  不僅是視覺識別,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鋰電池的監控預警領域也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車用能源系統研究部廖承林與其團隊就一直專注在新能源電池、無線充電、新能源電池與新一代安全技術領域的研究。

  「這是基於電池機電模型+大數據人工智慧的電池安全超前預警系統,是一個新一代安全技術。」該團隊的上述負責人說,這個市場未來規模會有40多億元,隨著5G基站的推廣,未來在該領域的應用也會呈現爆發式增長,而目前能提供電池監控預警和滅火技術的團隊不多,市場空間巨大。「我們目前已經確定會在廣東開展合作,未來也會在佛山推廣。」上述負責人說。

  該技術也引起了眾多企業家的關注。專注於智能電錶的廣東浩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迪就現場提出,該電池預警技術能否應用到電錶預警。而佛山市南海德展鈑金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耀庭則希望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加工。「他們未來會開發佛山市場需要找工廠進行加工,而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和技術,接下來希望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可以有合作的機會。」高耀庭說。

  而專業從事按摩保健器材類產品的研發與銷售的凱仕樂也牽手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郝國防的項目,雙方將在材料高溫過程優化上面進行合作。「我們是做按摩保健器材的,而他們的功能材料電磁技術可以應用在頸部、腰部和膝部的按摩產品上。」潘成森說,此前企業也一直在尋找相關的技術和項目合作,所以這次雙方交流後一拍即合,希望接下來能儘快開展合作。

  南方日報記者 李慧君 通訊員 李怡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以下簡稱南海創新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日前在廣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市縣傳真|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中科院50名科學家走進嘉善
    、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等50名中科院系統專家齊聚嘉善,發布新材料、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多領域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作主題報告,並寄語長三角一體化推動協同創新發展,打造高能級創業創新平臺。
  • 八月瓜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 「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
    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暨「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於11月20日—21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辦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2019年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新聞發布會
    」等成果對接類活動。2018年,創交會掛牌又成立了第二批8家成果轉化基地,並對兩批共16家成果轉化基地提出了舉辦活動場次等進行設立考核指標。依託成果轉化基地向企業廣泛徵求科技需求,會前會後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動員會、項目對接會、成果發布會、資本對接會等活動。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2021-01-08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海漁業高質量發展與融合創新論壇」在廣州召開
    論壇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等主辦,農業農村部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外海漁業開發重點實驗室、三沙美濟漁業開發有限公司協辦。、學者、科研人員、企業家共130餘人參加會議。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高質量推進成果轉化
    2012年通過驗收的蘇州醫工所,也是中科院唯一一家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作為建所理念的研究所。歷經十餘年的摸索與實踐,蘇州醫工所提出的「人才+科技+產業+資本+市場」五位一體集團式發展模式,實現了醫療器械領域多要素的融通創新,贏得全國各地政府與企業的認可。不忘服務人民健康初心牢記科研國家隊使命  2018年初,《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批覆。
  • 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啟動
    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25日正式啟動。 王聰 攝中新網煙臺7月26日電 (張玉雷 王聰)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25日正式啟動,首期2萬平方米創新孵化載體當日在煙臺開發區揭牌。據悉,中國科學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將整合院地資源,對接現代海洋、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高端化工、文化旅遊、醫養健康、高效農業、現代物流等產業體系,面向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性製品、海洋港口、海洋漁業等產業。
  • 中科院180餘項科技成果來渝「找買家」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7月24日,由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的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助渝高質量發展啟動大會在重慶舉行。活動集中推介了中科院科技成果180餘項,涉及智能製造、光電技術、精密儀器、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據了解,此次活動採取「線下發布+線上直播」形式進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等8家單位成果轉化部門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
  • 中科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召開
    5月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國範帶領科研、管理和合作企業人員17人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本次會議共有中科院28個研究所和天津市50餘家企事業單位500餘人參加,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苟利軍等到會並講話。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開幕,眾多重要科技成果亮相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和治療性抗體……上周六,「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中科院眾多重要科技成果展廳迎客。資料圖 鄧偉 攝中科院微生物所帶來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組亞單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等科研成果。
  • 「創客中國」廣東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在南海舉辦
    三年來,「創客廣東」大賽在全省掀起中小企業創新的巨大波瀾,賽事的規模越來越大。從首屆全省統一賽場,發展到第二屆6場地市賽、7場專題賽,再到今年已經擴展到10個城市舉辦地市賽,12個單位開展專題賽。相應的,參賽企業數量也逐年大幅增長。今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創客廣東」大賽將承擔起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生態的使命。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落戶南沙
    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計劃於2020年建成  昨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開工儀式在廣州南沙區科技資訊園舉行。  據悉,南海海洋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有著52年研究南海的悠久歷史,擁有大批高層次、高素質的專家,在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和宏觀決策服務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廣州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符烽)為解決廣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中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資本對接難」等「痛點」和「難點」,6月10日下午,「廣州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6期」活動(以下簡稱對接會)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廣西科技廳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商泰國曼谷創新中心建設事宜
    5月25日下午,廣西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坤華率隊到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座談,就共建泰國曼谷創新中心工作開展深入交流,並達成初步共識。▲會議現場曹坤華對前期雙方共建曼谷創新中心取得的初步成果表示讚許。他指出,隨著2019年2月22日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當選為中科院曼谷創新中心副理事長單位、他個人當選為副理事長,廣西與中科院共建曼谷創新中心的組織架構初步建立;中科院面向東協落地廣西的部分高科技項目有序推進;與泰國科技管理部門、泰國商界、泰國企業界的對接渠道也初步建立;一系列初見成效的工作為下一步曼谷創新中心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在「深空」領域,海南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三亞、文昌兩市推進航空航天事業,並擬在文昌市建立中科院系統航天大科學裝置,開展航天科技研發和商業航天發射業務。2019年,我省成功發射海南首顆商業衛星「文昌超算一號」和海南首顆商業通信衛星「文昌物聯一號」。此外,「三亞一號」衛星星座已啟動建設,計劃2021年發射。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中船黃埔文衝董事長盛紀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等出席活動。 龍麗娟為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命名「實驗6」,並期望新船弘揚 「南海精神」,踐行國家使命,滿載歷代南海人和建設者的期許,承載新時代海洋強國的光榮與夢想,跨越深藍,向海圖強,順利平安。她指出,「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