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符烽)為解決廣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中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資本對接難」等「痛點」和「難點」,6月10日下午,「廣州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6期」活動(以下簡稱對接會)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對接會上推介了27項廣州醫科大學及其附屬單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無線輸液警報裝置,3D列印頜面骨修復材料等,推動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格局「三中心多區域」
本次對接會是「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專業分論壇之一。就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和機遇,對接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與嘉賓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廣州醫科大學副校長劉金保就該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措施和目標與嘉賓們進行交流。
據廣州市科技局副巡視員石鵬飛介紹,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聚集態勢明顯,形成了以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兩城一島」為核心,健康醫療中心、國際健康產業城、國際醫藥港等產業特色園區協調發展的「三中心多區域」的生物醫藥產業格局,建設了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華南生物醫藥研究園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集聚了廣藥集團、香雪製藥等一批龍頭企業。
2018年,市科技局印發《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圍繞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鏈關鍵環節,聚集高端創新要素,大力推進生物醫藥產業5個重點子行業、10家左右行業龍頭企業、10家左右高成長企業、5個關鍵共性產業支撐平臺建設和發展,大力支持一批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創新,圍繞重點子行業引導組建5支以上專業創投基金,助推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向價值鏈、創新鏈高端發展。同時,廣州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先後出臺了《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廣州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實施辦法》等系列政策,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這些均為廣州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移轉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會上進行了廣州南山科創基金合作籤約儀式,據介紹,該基金是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聯動廣東省南山醫藥創新研究院、納斯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德高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化基金,將重點投資生物醫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3D列印頜面骨修復材料 既仿生又可降解
對接會共推介了27項廣州醫科大學及其附屬單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一種用於手術中的引線器、院感防控技術與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數字式醫用紅外熱像儀等。靜脈輸液在臨床應用十分普遍,目前,吊瓶輸液只能由病人、家屬、護理人員等進人工全程監控,也有技術方案可以監測患者輸液情況,但普遍為有線式,需要在病房布設管線、探測頭等,安裝繁瑣、維護不便,成本投入大,推廣率低。「無線輸液警報裝置」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陳為堅等研發,該項目的特徵是,通過設置至少一個監控器、至少一個信號接收主機,就可使多個病人同時被監控,大大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一種β-磷酸三鈣/碳酸鈣雙相陶瓷材料(人工骨)」是一種新型人工骨材料,據介紹,目前用於骨修復的產品約有十多種,但存在成骨活性不高等問題,導致臨床醫生更傾向於使用異體骨(如骨庫骨),造成異體骨產品的供應不足,也難以避免造成免疫排斥反應和疾病的傳播。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陳曉明等團隊成功製備出全降解、降解速率可控的人工骨,並在其中引入痕量的Sr、Cu等元素,改善了材料的成骨特性和血管化功能,極具市場前景。該項目擬融資8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超過100萬患者需要進行骨缺損修復,自體骨移植是臨床骨缺損修復的主要方式。目前市面上也有多種骨替代產品,但進口比重大、價格高,急需研發新型仿生、可定製的生物活性骨修復材料來緩解臨床骨修復材料緊缺的現狀。「3D列印頜面骨修復材料」項目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周苗等團隊研發,該技術製備的骨修復材料有獨特的仿生結構、低成本、高穩定性等優勢,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團隊前期中已完成人工骨生物墨水的自主研發並利用3D列印技術製備出仿生、可降解、具有骨引導性能的多級結構骨修復材料,並已完成該支架材料的相關性能檢測,發現完全適用於骨組織缺損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