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載人航天、國家重大任務……是他們研究領域的關鍵詞

2020-11-24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熊筱偉 朱雪黎 寇敏芳

11月22日,中國自然科學界、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迎來了一批新成員。

當日中科院公布了64名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名單,其中也有兩位來自在川單位,分別是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直屬單位——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林海青,入選數學物理學部;以及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蒙大橋,入選技術科學部。

幾乎同時,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共75位科學家當選工程院院士。其中有三位來自在川單位,他們分別是來自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羅琦,入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以及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入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的郭旭升

林海青:

帶領團隊開展計算科學研究,為國防安全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根據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官方網站,林海青現任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他的學術之路,遵循著大批科學精英的成長路徑:國內名校—出國留學—國外開展研究—回國發展。根據公開信息,他1978年3月入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1年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83年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8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分別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進行研究工作。1995年8月起在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歷任副教授、教授,2003至2010擔任系主任。2009年8月組建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任講座教授、中心主任至今。

根據官網介紹,2009年林海青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回國,用他多年在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形成的學術視野和科研管理經驗,創建了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十年來,該中心在林海青教授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在人才引進和培養、基礎科學研究和發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逐步在海內外有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了一個一流的開展計算科學及相關學科交叉研究的國際化平臺,為我國國防安全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公開信息顯示,林海青主要從事凝聚態物性理論和相關的計算物理研究。主要學術貢獻包括:1、預言相分離是強關聯繫統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並為實驗所驗證;2、發現了量子相變與量子糾纏之間的定量關係,從量子信息角度給出以糾纏刻畫量子相變新方法;3、研究了光誘導激發對納米體系尺寸和空間構型的依賴性,得到的理論結果為實驗所驗證,並進一步推動了實驗工作。

蒙大橋:

供職於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製生產事業單位,長期從事特種材料相容性技術研究及部件研製工作

新晉中科院院士蒙大橋的公開資料寥寥無幾。記者向省科技廳確認,他供職於國家計劃單列的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製生產事業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根據2015年在某學術期刊上發布的文章顯示,蒙大橋時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他1980年參加工作,長期從事特種材料相容性技術研究及部件研製工作,在特種材料腐蝕與老化機理、特種材料連接技術及氚化學與氚工藝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是我國特種材料與工藝技術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蒙大橋研究員求實創新,拼搏奉獻,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等多項國家重要獎項。

羅琦:

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發設計,由他任院長的單位是「華龍一號」重要的研發基地

根據公開信息,羅琦出生於1967年9月,四川富順人。他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項目總設計師,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軍用核動力技術預研專業組組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國防科技工業核動力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國家能源反應堆及先進核燃料元件研發中心主任。

羅琦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發設計工作,致力我國核電發展的「中國創造」。先後發表論文26篇,專利20餘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5),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4項(3項排名第1),個人一等功和個人二等功各1次,中國傑出質量人獎。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央企業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而羅琦恰好是研發基地之一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在接受官方媒體的採訪中,羅琦表示,「華龍一號」是我們自己的技術,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另外我們全部都是中國製造,經濟性也比較好,再加上「華龍一號」先進性、安全性都達到了國際最嚴的標準要求,達到了國際一流的水平,所以我們的競爭力在國際上是非常強有力的。

羅先剛:

研究項目成功解決了載人航天、雷射束控制、空間成像等19項國家重大任務中的技術難題

根據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官方網站,羅先剛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光學學會、美國光學學會、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等學會會士。

其研究領域主要是微納光學、亞波長電磁學、結構功能材料、仿生光子和輕小型光學器件及系統等。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周光召傑出青年基礎科學獎等。

根據四川省委統戰部官網,羅先剛和同事完成的技術發明類項目《超構表面電磁功能器件原理、方法及應用》獲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該項目基於超構表面結構發明了一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磁調控原理、方法和技術,突破了傳統技術原理瓶頸,發明了一系列新型電磁功能器件,主要技術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目獲發明專利79項,發表SCI論文180餘篇,得到40餘位國外院士及學會Fellow在內的國際同行引用3600餘次,被評價為變革性、替代性技術。項目成功解決了載人航天、雷射束控制、空間成像等19項國家重大任務中的技術難題,促進了我國戰略高技術和國防科技進步。

郭旭升:

帶領團隊發現元壩氣田、涪陵氣田

郭旭升現任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總經理,該公司位於四川成都。今年54歲的他一直奮鬥在油氣勘探科研生產第一線,在頁巖氣和超深層天然氣勘探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實踐方面,取得多項重要進展和突破。他帶領團隊發現了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涪陵氣田、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元壩氣田。

2007年,郭旭升帶領團隊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大氣田—元壩氣田。近期他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元壩氣田採取了並不常見的「立體勘探」,在元壩氣田開發氣層之下,又取得了重大勘探成果,相當於「元壩之下又找到了一個元壩」。「元壩氣田就像一幢高樓,很多層樓都有新發現。」郭旭升說,目前,元壩氣田的三級儲量(探明儲量、預測儲量、控制儲量)已有1.1萬億立方米。

2012年,我國頁巖氣勘探取得戰略突破,發現了北美以外世界首個商業性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郭旭升提出「二元富集」認識,為涪陵頁巖氣田的發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取得頁巖氣「甜點」預測技術的重大突破,為涪陵頁巖氣富集高產區的確定提供了技術保障。

郭旭升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攻關及生產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6項,公開出版學術著作4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7篇。他是「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2年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獲得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4年榮獲中國首屆「傑出工程師」獎。

相關焦點

  • 中國完成核動力載人快速火星飛船方案研究 採用大功率核電推進
    據中國航天網12月23日消息,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和總體部合作,在科技部「863」課題「核動力太空飛行器總體技術和安全研究」的支持下,順利完成了「空間大功率核電推進方案」研究工作,這是我國在新型推進技術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空間大功率核電推進系統是未來大型深空探測的優選方案,更是未來推進技術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 載人航天裡程碑時刻!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發射
    這也是首次經批准的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的重要裡程碑。他們將做太空人過去二十年在空間站一直在做的事情:監督科學實驗,執行維護任務,與地面上的學生交談。例如,太空人將收集他們自己的生物樣本,以幫助地面上的科學家研究飲食變化是如何影響身體的。太空人們還將種植蘿蔔,這是探索食物能否在太空生長的最新實驗。(紅萵苣和芥菜是太空人研究過的早期食物。)
  • 用核動力火箭登月!美國航天領域再提新概念,專家:背後用心險惡
    國際空間站,就必須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載人航天飛船,不過如今的美國正在不遺餘力地擺脫俄羅斯的束縛,根據有關消息顯示,美國在2021年開始就會停用來自俄羅斯的RD-180發動機。在載人航天領域,美國也有了自己的龍飛船,不過美國並不滿足於此,如今美國再次提出了全新的概念。
  • 2020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
    據主辦方負責人介紹,大會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希望傳承精神,讓更多公眾了解航天,激發公眾崇尚科學、敢於創新的熱情,勉勵航天人在接續奮鬥中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號召全社會凝心聚力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俄計劃使用核動力載人飛船探訪比火星更遠目標
    原標題:俄計劃使用核動力載人飛船探訪比火星更遠目標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4日報導,俄羅斯凱爾迪什研究中心日前宣布了一項大膽的計劃,將在未來使用核動力載人飛船進行星際探索,探索範圍延伸至火星之外的天體目標。   這一科研中心目前正在建造可以在7個月內抵達火星的動力火箭。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1.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孕育出的偉大精神載人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期關注的一項偉大工程。曾經,航天大國的俱樂部裡,沒有中國的席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我們黨以長遠眼光和非凡膽略,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就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
  • 國外載人航天發展回顧
    載人航天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國家威望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體現。通過實施載人航天計劃,將彰顯強大的國家實力和科技水平,從而大幅提升國家威望,進一步鞏固國家地位,對於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供人駕駛或乘坐並從事各種航天活動的太空飛行器。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據主辦方負責人介紹,大會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就是希望傳承精神,讓更多公眾了解航天,激發公眾崇尚科學、敢於創新的熱情,勉勵航天人在接續奮鬥中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號召全社會凝心聚力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據主辦方負責人介紹,大會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就是希望傳承精神,讓更多公眾了解航天,激發公眾崇尚科學、敢於創新的熱情,勉勵航天人在接續奮鬥中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號召全社會凝心聚力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一行來訪
    哈工大報訊(吳洪興 文/圖)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哈工大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研討會在我校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空間實驗室項目總工程師楊宏一行與我校相關部門領導就載人航天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 俄研發核動力航天發動機部件:可助力電磁武器發展
    高效冷卻系統的出現將為核動力推進裝置的研發掃清幾乎所有障礙。首臺核動力推進裝置的功率為1兆瓦,不過,未來可以提升10倍。專家認為,俄羅斯學者的上述成就不啻為對俄科學及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下文將對這一技術的前景展開分析。
  • 印度載人航天計劃受挫,首次無人飛行任務被迫推遲
    而一旦這個發射任務延期,勢必會對印度載人航天項目之後的工作產生不利影響。只有在以上兩次發射任務按時完成的前提下,印度才會嘗試真正的載人航天發射。年12月執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在印度人看來,按時完成此次載人航天飛行,不僅能為印度獨立75周年獻上賀禮,同時繼俄美中之後第四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國家的殊榮,也能極大提高他們的國際地位。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福州開幕 宇航領域十大科技難題引關注
    郭超凱 攝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和2019年度航天重大項目獎。 郭超凱 攝中新網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18日主論壇上發布的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引發廣泛關注。
  • 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
    根據環球網報導,我國航空領域傳來捷報傳來,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北京航空控制中心於近期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了試飛,試驗船返回艙在東方著陸預定區成功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達到著陸現場艙體完好無損,這個消息一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2020年5月5日,文昌又一次見證新的夢想起航——當天18時00分,我國新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首次出徵太空。長徵五號大火箭家族又一名新成員登臺亮相。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能一次把接近3個「天宮一號」重量的空間站艙段送入太空,將承擔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 ...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他同時強調,人類的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並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易單獨完成,因此需要多國協作,以便更有效地運用各方智慧,減少各國資金投入負擔。他表示看好俄中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前景,並高度評價中國空間站等航天項目積極接納他國科研人員的做法,認為這「既是大勢所趨,又具有必要性」。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