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熊筱偉 朱雪黎 寇敏芳
11月22日,中國自然科學界、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迎來了一批新成員。
當日中科院公布了64名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名單,其中也有兩位來自在川單位,分別是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直屬單位——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林海青,入選數學物理學部;以及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蒙大橋,入選技術科學部。
幾乎同時,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共75位科學家當選工程院院士。其中有三位來自在川單位,他們分別是來自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羅琦,入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以及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入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的郭旭升
林海青:
帶領團隊開展計算科學研究,為國防安全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根據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官方網站,林海青現任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他的學術之路,遵循著大批科學精英的成長路徑:國內名校—出國留學—國外開展研究—回國發展。根據公開信息,他1978年3月入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1年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83年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8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分別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進行研究工作。1995年8月起在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歷任副教授、教授,2003至2010擔任系主任。2009年8月組建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任講座教授、中心主任至今。
根據官網介紹,2009年林海青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回國,用他多年在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形成的學術視野和科研管理經驗,創建了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十年來,該中心在林海青教授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在人才引進和培養、基礎科學研究和發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逐步在海內外有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了一個一流的開展計算科學及相關學科交叉研究的國際化平臺,為我國國防安全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公開信息顯示,林海青主要從事凝聚態物性理論和相關的計算物理研究。主要學術貢獻包括:1、預言相分離是強關聯繫統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並為實驗所驗證;2、發現了量子相變與量子糾纏之間的定量關係,從量子信息角度給出以糾纏刻畫量子相變新方法;3、研究了光誘導激發對納米體系尺寸和空間構型的依賴性,得到的理論結果為實驗所驗證,並進一步推動了實驗工作。
蒙大橋:
供職於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製生產事業單位,長期從事特種材料相容性技術研究及部件研製工作
新晉中科院院士蒙大橋的公開資料寥寥無幾。記者向省科技廳確認,他供職於國家計劃單列的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製生產事業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根據2015年在某學術期刊上發布的文章顯示,蒙大橋時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他1980年參加工作,長期從事特種材料相容性技術研究及部件研製工作,在特種材料腐蝕與老化機理、特種材料連接技術及氚化學與氚工藝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是我國特種材料與工藝技術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蒙大橋研究員求實創新,拼搏奉獻,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等多項國家重要獎項。
羅琦:
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發設計,由他任院長的單位是「華龍一號」重要的研發基地
根據公開信息,羅琦出生於1967年9月,四川富順人。他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項目總設計師,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軍用核動力技術預研專業組組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國防科技工業核動力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國家能源反應堆及先進核燃料元件研發中心主任。
羅琦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發設計工作,致力我國核電發展的「中國創造」。先後發表論文26篇,專利20餘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5),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4項(3項排名第1),個人一等功和個人二等功各1次,中國傑出質量人獎。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央企業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而羅琦恰好是研發基地之一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在接受官方媒體的採訪中,羅琦表示,「華龍一號」是我們自己的技術,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另外我們全部都是中國製造,經濟性也比較好,再加上「華龍一號」先進性、安全性都達到了國際最嚴的標準要求,達到了國際一流的水平,所以我們的競爭力在國際上是非常強有力的。
羅先剛:
研究項目成功解決了載人航天、雷射束控制、空間成像等19項國家重大任務中的技術難題
根據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官方網站,羅先剛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光學學會、美國光學學會、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等學會會士。
其研究領域主要是微納光學、亞波長電磁學、結構功能材料、仿生光子和輕小型光學器件及系統等。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周光召傑出青年基礎科學獎等。
根據四川省委統戰部官網,羅先剛和同事完成的技術發明類項目《超構表面電磁功能器件原理、方法及應用》獲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該項目基於超構表面結構發明了一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磁調控原理、方法和技術,突破了傳統技術原理瓶頸,發明了一系列新型電磁功能器件,主要技術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目獲發明專利79項,發表SCI論文180餘篇,得到40餘位國外院士及學會Fellow在內的國際同行引用3600餘次,被評價為變革性、替代性技術。項目成功解決了載人航天、雷射束控制、空間成像等19項國家重大任務中的技術難題,促進了我國戰略高技術和國防科技進步。
郭旭升:
帶領團隊發現元壩氣田、涪陵氣田
郭旭升現任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總經理,該公司位於四川成都。今年54歲的他一直奮鬥在油氣勘探科研生產第一線,在頁巖氣和超深層天然氣勘探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實踐方面,取得多項重要進展和突破。他帶領團隊發現了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涪陵氣田、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元壩氣田。
2007年,郭旭升帶領團隊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大氣田—元壩氣田。近期他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元壩氣田採取了並不常見的「立體勘探」,在元壩氣田開發氣層之下,又取得了重大勘探成果,相當於「元壩之下又找到了一個元壩」。「元壩氣田就像一幢高樓,很多層樓都有新發現。」郭旭升說,目前,元壩氣田的三級儲量(探明儲量、預測儲量、控制儲量)已有1.1萬億立方米。
2012年,我國頁巖氣勘探取得戰略突破,發現了北美以外世界首個商業性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郭旭升提出「二元富集」認識,為涪陵頁巖氣田的發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取得頁巖氣「甜點」預測技術的重大突破,為涪陵頁巖氣富集高產區的確定提供了技術保障。
郭旭升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攻關及生產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6項,公開出版學術著作4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7篇。他是「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2年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獲得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4年榮獲中國首屆「傑出工程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