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莫斯科10月10日電專訪:合作是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新華社記者欒海
人類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國際航天界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各國更廣泛地開展合作是人類開發更遙遠太空的重要捷徑。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中國在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航天運載技術研發、導航衛星系統部署與合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和進展。」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接受採訪的熱列茲尼亞科夫對中國近年取得的航天成就讚嘆不已。
他同時強調,人類的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並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易單獨完成,因此需要多國協作,以便更有效地運用各方智慧,減少各國資金投入負擔。他表示看好俄中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前景,並高度評價中國空間站等航天項目積極接納他國科研人員的做法,認為這「既是大勢所趨,又具有必要性」。
今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在維也納聯合宣布,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從42項申請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國際航天合作可顯著降低『孤軍』探索的投入,多國聯合實驗所取得的成果有助在更廣泛領域催生重要發明。」熱列茲尼亞科夫說,航天科技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太空人在太空中長期做實驗,儘可能更高效地為科研和經濟發展服務。「因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中國空間站建成前數年便著手為其安排科研任務是正確的,越早為此開始準備,將來的研發成效越大。」
熱列茲尼亞科夫表示,「預計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人類在近地空間的最主要基地之一,這對中國和世界航天界都至關重要」。
來自俄羅斯的實驗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此外中俄兩國在衛星導航系統等方面也將展開合作。熱列茲尼亞科夫對此表示,導航衛星已成為很多國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出行輔助工具,而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在使用時都需精確校準定位,進一步擴大服務區。「俄中兩國已商定落實格洛納斯和北鬥導航系統在軌位、頻率方面的互換與合作。這一決策將給俄中兩國、後續參與這一合作的國家,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衛星導航用戶帶來實惠。」
「在世界航天領域,中國和俄羅斯是極為重要的國家,兩國可為開發遙遠太空作出重大貢獻,」熱列茲尼亞科夫說,兩國將來有望在其他航天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包括研發航天技術,優化運用航天科研經費等。此外,兩國應共同努力吸引更多國家參與俄中航天計劃。
談及全球航天事業面臨挑戰及未來發展趨勢時,熱列茲尼亞科夫表示,人類正處於航天運輸技術發展的十字路口,火箭發動機是當前航天運輸工具面臨的主要挑戰。目前使用化學燃料的運載火箭最遠只能抵達火星。若想飛向更遙遠的星球,就要設計全新火箭發動機,核動力是選項之一。
熱列茲尼亞科夫指出,在近地空間人類已基本站穩腳跟,是時候飛向更深層空間了。用更多探測器甚至載人考察的下一個區域是月球及其以外的太空,為此人類需解決至少三大難題:首先是研製出以更短時間飛抵太陽系天體的運輸工具,並且設法增大航天設備的質量和容積;第二是掌握有效防護技術,避免深空飛行時太空人和太空飛行器受到宇宙射線等不利因素危害;第三,開發出在長期飛行和外星駐守期間保障太空人工作生活的設施,進而為更多地球人進入遙遠太空做好準備。
熱列茲尼亞科夫還說,除上述技術難題外,人類還需解決與上述航天新階段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和人類生理、心理等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