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2020-11-29 新華社

新華社莫斯科10月10日電專訪:合作是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新華社記者欒海

人類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國際航天界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各國更廣泛地開展合作是人類開發更遙遠太空的重要捷徑。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中國在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航天運載技術研發、導航衛星系統部署與合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和進展。」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接受採訪的熱列茲尼亞科夫對中國近年取得的航天成就讚嘆不已。

他同時強調,人類的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並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易單獨完成,因此需要多國協作,以便更有效地運用各方智慧,減少各國資金投入負擔。他表示看好俄中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前景,並高度評價中國空間站等航天項目積極接納他國科研人員的做法,認為這「既是大勢所趨,又具有必要性」。

今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在維也納聯合宣布,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從42項申請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國際航天合作可顯著降低『孤軍』探索的投入,多國聯合實驗所取得的成果有助在更廣泛領域催生重要發明。」熱列茲尼亞科夫說,航天科技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太空人在太空中長期做實驗,儘可能更高效地為科研和經濟發展服務。「因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中國空間站建成前數年便著手為其安排科研任務是正確的,越早為此開始準備,將來的研發成效越大。」

熱列茲尼亞科夫表示,「預計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人類在近地空間的最主要基地之一,這對中國和世界航天界都至關重要」。

來自俄羅斯的實驗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此外中俄兩國在衛星導航系統等方面也將展開合作。熱列茲尼亞科夫對此表示,導航衛星已成為很多國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出行輔助工具,而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在使用時都需精確校準定位,進一步擴大服務區。「俄中兩國已商定落實格洛納斯和北鬥導航系統在軌位、頻率方面的互換與合作。這一決策將給俄中兩國、後續參與這一合作的國家,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衛星導航用戶帶來實惠。」

「在世界航天領域,中國和俄羅斯是極為重要的國家,兩國可為開發遙遠太空作出重大貢獻,」熱列茲尼亞科夫說,兩國將來有望在其他航天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包括研發航天技術,優化運用航天科研經費等。此外,兩國應共同努力吸引更多國家參與俄中航天計劃。

談及全球航天事業面臨挑戰及未來發展趨勢時,熱列茲尼亞科夫表示,人類正處於航天運輸技術發展的十字路口,火箭發動機是當前航天運輸工具面臨的主要挑戰。目前使用化學燃料的運載火箭最遠只能抵達火星。若想飛向更遙遠的星球,就要設計全新火箭發動機,核動力是選項之一。

熱列茲尼亞科夫指出,在近地空間人類已基本站穩腳跟,是時候飛向更深層空間了。用更多探測器甚至載人考察的下一個區域是月球及其以外的太空,為此人類需解決至少三大難題:首先是研製出以更短時間飛抵太陽系天體的運輸工具,並且設法增大航天設備的質量和容積;第二是掌握有效防護技術,避免深空飛行時太空人和太空飛行器受到宇宙射線等不利因素危害;第三,開發出在長期飛行和外星駐守期間保障太空人工作生活的設施,進而為更多地球人進入遙遠太空做好準備。

熱列茲尼亞科夫還說,除上述技術難題外,人類還需解決與上述航天新階段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和人類生理、心理等問題。(完)

相關焦點

  • 俄專家: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太空計劃領先日本和歐洲
    資料圖:2017年6月8日,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示1:10比例的中國空間站模型。中國網新聞4月4日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認為,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取得的成就和進行的實驗值得密切關注。
  • 俄專家:中國航天技術遙遙領先於歐洲和日本
    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認為,中國航天技術快速發展,不僅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就和進行的實驗值得密切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4月3日報導,北京時間4月2日,失控的8噸重中國軌道站「天宮一號」墜入太平洋水域。自2016年起軌道上已有中國第二座軌道站「天宮二號」。熱列茲尼亞科夫稱:「近幾年來,中國太空計劃快速發展,取得了大量成就。以軌道空間站為例,『天宮二號'已飛行2年,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明年將開始建造多模塊空間站。」
  • 俄羅斯專家:「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意義重大 中國邁出鼓舞人心的一大步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新華社記者胡喆攝國際在線專稿: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綜合俄羅斯媒體報導,俄航天科學領域的專家們認為,「天問一號」的發射意義重大,對於中國來說是邁出了鼓舞人心的一大步。
  • 俄專家:解決國際空間站液氨洩漏問題可能需太空人進行太空行走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向衛星通訊社表示,解決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外部 液氨 洩漏問題可能需要太空人進行太空行走。俄火箭航天領域消息人士早前披露,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外部發現液氨洩漏
  • 最後的蘇聯人:被祖國遺棄在遙遠太空,險被當逃兵的俄羅斯英雄
    眾所周知,前蘇聯在太空事業方面的研究進展可謂是一時無兩,無論是人造衛星還是加加林上天,當時的蘇聯都與美國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然而,對於當時即將上天執行任務的克裡卡列夫而言,蘇聯的航天能力顯然不如對外宣傳一般強大。冷戰時代,蘇聯與美國此消彼長鬥法不斷,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全方面交鋒。然而,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蘇聯日漸衰敗,曾經的東方巨獸竟不得不面臨解體的危機。
  • 俄羅斯提出太空拖船理論!支撐人類徵服太陽系,一查八字還沒一撇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不予心安】」,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消息資訊 如果簡單的研究一下的話,不難發現美國在許多領域發展緩慢,比如:在航天領域似乎讓俄羅斯領先一步嗎?俄羅斯不僅賣美國火箭發動機,還要搶先搞定太空拖船。
  • 印航天專家表示,印度年輕科學家將在太空技術上擊敗中國
    近日,印度《國防時報》報導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凱拉薩瓦迪沃·西文的一段講話,其中大部分都是對印度航天事業的吹捧以及特別是對印度年輕科學家在未來太空領域擊敗中國充滿信心的內容。·西文表示:相信,年輕的印度科學家能夠開發出在太空競賽中擊敗中國的技術,並堅稱印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首屈一指。
  • 載人飛船35年來首次發射失敗 頭號「太空搬運工」老本吃不動了
    載有俄羅斯和美國太空人的一艘俄羅斯飛船11日發射失敗。俄救援人員已找到緊急著陸的兩名太空人,所幸兩人平安無恙。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今天新聞界都爆炸了,我這兒有60多個未接來電。」——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如此形容媒體對該事件的關注度。
  •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全文)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地球上頻發的戰爭、環境危機、核汙染,使人們開始把人類未來的夢想建立在開發地球以外的空間上因此我認為要進行太空移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研製出大推力的重型火箭。因為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大約重50噸,所以飛得更遠、載人更多的載人火星飛船會更重。美國、俄羅斯和歐洲針對火星登陸進行的研究表明,登陸火星任務最合適的人數應為4人或6人,這表明需要設計一個相當大的飛船來提供4或6個人在漫長的任務執行過程中所需要的生存環境以及氧氣、食物、水、燃料等物資。
  • 人類要探索太空有多難?揭秘俄羅斯重點航天項目——長期密閉空間試驗
    為了實現探索宇宙的夢想,人類需要做許多準備。在模擬太空飛行的密閉空間進行長期試驗就是其中的一項。多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從事相關的實踐。10年前的「火星-500」,5年前的「月球-2015項目」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俄羅斯啟動國家太空威脅預警系統研究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韓大洋據俄羅斯塔斯社
  • 俄羅斯開始組裝140噸核動力火箭,曾經的航天霸主將再次崛起?
    使用化學燃料的太空飛行器進行一次火星旅行,起碼需要500天,而使用核動力的航天飛船,那麼只需要50天就可以!目前美俄中等大國都在進行核動力飛行器的研究,其中以美俄進展最快。而近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稱俄羅斯已經開始組裝核動力火箭,並公開了相關照片!
  • 俄羅斯展示真實的航天實力,開始組裝核動力火箭,運力達140噸
    使用化學燃料的太空飛行器進行一次火星旅行,起碼需要500天,而使用核動力的航天飛船,那麼只需要50天就可以!目前美俄中等大國都在進行核動力飛行器的研究,其中以美俄進展最快。而近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稱俄羅斯已經開始組裝核動力火箭(拖船),並公開了相關照片!
  • 中國火箭公司成立 「太空旅遊」20萬美元或可成行
    中國開啟火箭「商業化時代」,將在發射服務、太空旅遊 等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  據新華社電 19日,在火箭專家、航天人的共同見證下,正式組建成立的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新長徵」,這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來臨。
  • 俄羅斯航天負責人:金星是屬於俄羅斯的
    作為世界大國,俄羅斯航天負責人為何敢違反國際太空法,公然宣布金星為俄羅斯獨有。這種做法無疑會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有證據顯示,後者在太空中動作頻繁,甚至開始對開採月球表面的礦採進行商業招標,這種行為無疑是挑戰俄羅斯的耐心。不僅如此,NASA內部資料顯示,已經有科研團隊發起了兩個「金星計劃」,這種行為無疑是對俄羅斯的空間「權力」發起挑戰。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我們專門去看過影片,一方面是找BUG(漏洞),另一方面是看看從中能學到什麼,畢竟許多技術創意來自於科幻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說。
  • 俄羅斯航天電影正確排序《天際行者》《太空救援》《搏擊太空》!
    如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的支出依舊以每年5—10%的幅度上升。然而,俄羅斯最新一次的火箭發射失敗,被各國媒體評為暴露了其航天工業接近「崩潰」的狀況,不過對於影迷來說,俄羅斯近幾年太空航天題材的電影確是急速的崛起,上周末的《太空救援》,還被不少影評人讚譽為「真實的歷史,震撼的故事!」
  • 時空穿越可能嗎,俄專家:有些黑洞很可能是蟲洞入口
    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星系中心的某些超大質量黑洞實際上可能就是 「蟲洞」,可以讓太空飛船 「抄捷徑」飛往更遙遠的宇宙目的地。在廣義相對論中,物理學家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已經預言了蟲洞的存在。他認為,蟲洞連接著空間或時間上的兩個點,只是它們現在還沒有被人發現。
  • 俄羅斯星際飛行計劃之《核動力太空拖船》
    俄專家認為,核動力空間拖船的建造將使俄羅斯在實施大型月球探索和開發項目時,能夠與美國和中國平等對話。對俄羅斯來說,與國際合作夥伴平等交談的唯一機會是在月球開發計劃中加入俄羅斯正在研製的核動力太空拖船。在這個方向上,俄羅斯領先於合作夥伴很多年。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Roscosmos)第一副總裁尤裡·烏利希奇在莫斯科舉辦的空間學術會議上表示,計劃在2030年前將一艘核動力太空拖船送入軌道,開展飛行試驗。之後,俄羅斯將開始批量生產這種太空拖船,並將其用於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