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探索太空有多難?揭秘俄羅斯重點航天項目——長期密閉空間試驗

2020-12-06 央視新聞

為了實現探索宇宙的夢想,人類需要做許多準備。在模擬太空飛行的密閉空間進行長期試驗就是其中的一項。多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從事相關的實踐。10年前的「火星-500」,5年前的「月球-2015項目」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期,俄羅斯科學院醫學生物學問題研究所宣布,他們將於明年6月開始為期8個月的密閉空間試驗。密閉空間試驗是該研究所在2017年啟動的一個長期項目。目的是在地面上模擬太空中的環境,了解長期密閉環境下乘組人員健康狀態及工作能力狀況。為將來的載人探月、探索火星飛行做準備。

俄羅斯密閉空間國際科研項目負責人 謝爾蓋·波諾馬廖夫:我們得到許多化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數據,比如由不同性別組成的機組如何適應特殊環境,這些科研成果中的大部分已經發表,還有一些正在準備發表。

波諾馬廖夫說,這只是一部分結果,試驗的另一部分意義將在真實的探月飛行之後顯現。在最近10年裡,令我們印象深刻的「火星-500」「月球-2015」等地面模擬試驗都是在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問題研究所進行的。中國志願者王躍就曾參加過「火星-500」的試驗。

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問題研究所專家 安娜·庫斯瑪烏麗:我們經常會想起王躍,雖然他在試驗中遇到許多困難,但是他表現得非常好,我們希望他在試驗中獲得的經驗能夠對他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5年前,庫斯瑪烏麗通過選拔,成為「月球-2015」項目的成員。她和其他5名俄羅斯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模擬月球飛行器的密閉空間裡呆了8天。這段時間正好就是俄羅斯可以從其東方航天發射場發射飛船,繞月球飛行一周的時間。

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問題研究所專家 安娜·庫斯瑪烏麗:當我們作為項目工作人員在外圍工作時,經常不明白為什麼艙裡人員的表現會出現異常,只有當你在艙內工作的時候你才會明白,這個試驗對於志願者有怎樣的要求。

庫斯瑪烏麗說,在密閉太空飛行器裡隔離與我們在疫情之下的隔離不同,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她說,她有一個探索宇宙的夢想。這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她相信,在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未來人類必將獲得更多宇宙的奧秘。(總臺記者 宋一平)

(編輯 趙汗青)

相關焦點

  • 中國"太空180"試驗是什麼意思對載人空間站有什麼作用
    ­  中新社深圳12月14日電 (記者 張素)14日11時15分許,4名志願者依次走出位於深圳的「太空艙」,與已闊別180天的親友熱情相擁。這意味著,中國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順利完成。
  • ...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新華社莫斯科10月10日電專訪:合作是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新華社記者欒海人類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國際航天界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各國更廣泛地開展合作是人類開發更遙遠太空的重要捷徑
  • 科學(普)有道:俄羅斯太空探索簡史
    網絡圖片現代太空探索之所以能夠存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國家在將第一批人類送上月球方面的競爭今天,有70多個國家都有研究機構和航天機構在進行太空探索。然而,其中只有少數幾個具有發射能力,最大的三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國家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大多數人都知道美國,但多年來,俄羅斯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秘密進行的,即使它們的發射是公開的。蘇聯探索時代開始俄羅斯航天事業的歷史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 和平號空間站:俄羅斯 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站
    ,1986年-2000年,28名乘員,全部長期停留)和平號是前蘇聯設計建造的空間站,為上述禮炮計劃的後繼項目。原本為其後繼項目和平號-2準備的星辰號服務艙隨後被合併至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中。和平號空間站(俄語:Мир,兼有「和平」與「世界」之意)是蘇聯建造的一個軌道空間站,蘇聯解體後歸俄羅斯。它是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同時也是首個第三代空間站,經過數年由多個模塊在軌道上組裝而成。和平號是載人空間站研製與運行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月宮一號"示意圖 首次完成多人長期密閉實驗
    5月20日,「月宮一號」試驗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核心技術的國家。「月宮一號」究竟如何運作,又有什麼科研意義?本報記者採訪了「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  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位試驗志願者謝倍珍、董琛、王敏娟從「月宮一號」密閉艙中走出來。
  • 中國航天讓俄羅斯折服:俄高官提議撇開美國,中俄合作探索月球
    俄羅斯有搭乘中國飛船的想法並不奇怪,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國航天已經在多個領域超過俄羅斯。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中國航天的底色,在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幾十年內,中國將航天員送入了太空,&39;嫦娥&39;系列探測器完成了繞月與登月,&39;天宮&39;系列載人試驗飛行平臺的成功為中國的空間站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39;墨子&39;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和&39;悟空&39;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更是美俄都沒有的裝備。
  • 太空競賽加劇,俄羅斯準備搭乘中美飛船探索太空,究竟有何目的?
    毋庸置疑,中美俄堪稱世界航天俱樂部三大巨頭。無論是中國神舟號載人飛船還是美國的載人龍飛船都顯示了中美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但俄羅斯近些年來在太空技術方面發展相對緩慢,有被兩國甩開的跡象。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羅戈津表示,俄羅斯的目標是在載人航天領域進行合作,俄羅斯太空人不僅準備好乘坐美國的,也準備好乘坐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往太空。為什麼要搭乘中美的飛船探索太空呢?原因有這麼兩個。一是,中美的飛船有其獨特優勢。神舟系列飛船已經進行過多次載人飛行,這證明它非常穩定。就拿神舟六號來說,它是一款多功能任務型飛船。
  • 太空競賽加劇,俄羅斯準備搭乘中美飛船探索太空,究竟有何目的?
    毋庸置疑,中美俄堪稱世界航天俱樂部三大巨頭。無論是中國神舟號載人飛船還是美國的載人龍飛船都顯示了中美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但俄羅斯近些年來在太空技術方面發展相對緩慢,有被兩國甩開的跡象。為什麼要搭乘中美的飛船探索太空呢?原因有這麼兩個。一是,中美的飛船有其獨特優勢。神舟系列飛船已經進行過多次載人飛行,這證明它非常穩定。就拿神舟六號來說,它是一款多功能任務型飛船。
  • 科技日報: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航天立法要加快推動
    它們在太空遊蕩,一旦與正在運行的衛星發生「剮蹭」,足以將其直接摧毀,從而產生更多碎片。因此,開展太空垃圾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都需要規範和治理。兩周前,來自我國航天領域的近30名專家相聚香山科學會議,謀劃著未來太空治理的「中國圖景」。
  • 空間3D列印技術,讓太空探索插上了飛躍的翅膀
    歐美和俄羅斯在3D列印技術的研發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第一臺金屬3D印表機誕生在英國。俄羅斯在2018年首次在太空使用了生物印表機列印了動物器官。太空失重的環境讓器官的存活率更高。我國在3D列印技術應用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利用3D列印成功試製出為發動機提供穩定動力輸出的最關鍵部件:一體化噴注器。
  • 俄羅斯啟動「火衛一土壤」探測器項目
    俄羅斯太空問題研究所所長列夫·澤列內表示,俄羅斯太空問題研究所正在準備一系列將於最近幾年內實施的太空計劃和太空試驗項目,2009年將發射「火衛一土壤」無人探測器,2011年該探測器將從火星衛星向地球運回土壤樣本。   研究火星從火衛一開始   火星,這個神秘的紅色星球,始終吸引著人類探索的目光,前蘇聯和美國等國家先後對它進行了探測。
  • 人類的星際探索之旅,航天飛船和空間站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人類的太空探索之旅始於半個世紀之前。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1顆人造衛星後,人類已經將幾百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隨著宇宙飛船相繼造訪太陽系的幾大天體,人類所能探測到的宇宙空間越來越大,範圍也越來越廣。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在月球上成功登陸。1976年「海盜1號」探測器登陸火星。1973年「先驅者10號」探測器抵達木星。
  • 國外載人航天發展回顧
    從加加林首次飛天到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從太空梭巡遊太空到和平號空間站的長期運行,從多國聯合建造國際空間站到各國競相提出載人深空探索構想,載人航天能力不斷提升,規模不斷擴大,範圍不斷拓展,從近地空間邁向月球,並以向深空延伸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3D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又向前踏出了一步。   在太空中開展3D列印實驗項目,近年已經成為各國共識。
  • 太空上有幾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或將在2024年成為唯一的空間?
    大家經常會聽到太空人在太空空間站上執行任務,那你知道太空空間站是什麼嗎?全世界有幾個太空空間站?先來介紹一下空間站,空間站又被稱為太空站或航天站,它是一種在距離地面高度較低的軌道上,一般是2000千米以下的近圓形軌道上長時間運行。能讓太空人巡航,並進行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太空飛行器。
  • 各國都在探索木衛二,俄羅斯卻探索木衛四,還準備往那裡移民
    如今世界上擁有探索地外星球能力的國家寥寥可數,而且大多數航天機構的探索目標集中在火星和月球之間,比較少有航天機構將其他行星的衛星作為探索目標。然而根據外媒報導,前段時間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布了接下來的太空探索計劃,他們竟然以木星的第四顆衛星為探索重點,這讓除了俄羅斯科學家之外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感到疑惑。
  • 「太空巴士」變「太空貨車」!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與家喻戶曉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相比,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明顯「塊頭」更大了,質量由8噸提升到20噸,封艙空間也比神舟飛船大了1倍,可以搭載6-7名太空人。 不僅僅可以成為「太空巴士」,更可以變為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貨車」,給未來空間站運送物資。
  • 空間生物實驗項目隨飛船升空
    作為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將主要開展空間站在軌補給支持試驗,同時進行空間科學實驗。自人類探索太空以來,空間微重力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科學家持續密切關注的問題。此次天舟一號搭載的4個科學實驗項目中,「微重力對細胞增殖和分化影響研究」研究項目正是基於空間生命科學的研究。該項目是我國首次由高校牽頭承擔的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生命科學實驗項目,也是4個科學實驗項目中唯一的生命科學實驗項目。
  • 探索「物理、科技、航天」,「求知、實踐、揭秘」之旅
    2019年1月3號,我國發射的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落,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偉大的突破,標誌著中國航天探索進入一個新高度。隨後,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發推文,向中國「嫦娥四號」團隊表示祝賀。布裡登斯廷還寫道,這次著陸在是人類史上屬於首次,更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 人類再現太空探索繁榮景象,這一次,中國不會缺席
    冷戰之後,人類又一次進入太空探索繁榮期 航天產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國家自己的發展定位多麼高大上,反正沒錢沒技術玩不了,沒有產業配套基礎更是玩不了,只有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工業體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去考慮有沒有必要、有沒有能力去尋求探索宇宙太空,去發展自己的航天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