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0月19日消息(記者賈立梁)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期間,國家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質雲」2.0正式上線服務。
「地質雲」是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主持研發的國家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旨在推動地質大數據共享,增強地質信息化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地質調查水平和決策支持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管理提供信息支撐。
2017年11月「地質雲1.0」正式上線服務,初步構建了信息化建設運行制度標準框架,實現地質調查數據共享破冰,打通數據孤島、實現75個國家核心地質資料庫的互聯互通,實現「一站式」管理、提高了地質調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成功研發了地質調查智能技術、探索建立了智能地質調查工作新模式,解決了異主、異構、異地「三異」環境下的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的「三通」,是政務部門信息系統整合與數據資源共享一個鮮活範例。自上線至2018年9月30日,地質雲註冊用戶1.4萬人,瀏覽累計282.1萬次,數據下載3.6萬餘次。
與「地質雲1.0」相比較,「地質雲2.0」進一步擴大了數據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研發了重要評價服務系統;基本構建雲端地質調查工作模式,提升了野外地質調查能力;研發了地質調查業務協同管理系統,有效開發利用了管理大數據。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昆介紹,「地質雲2.0」,實現了地調局所屬全部29家單位的全覆蓋,構建了12類資料庫以及8大類地質信息產品體系,包括基礎地質、區域地質、農業地質、環境地質、物化遙勘查、地質礦產、海洋地質等,開發和上線地質信息產品4905項,雲上產品累計達到7287項。
實現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全部14萬檔、440餘萬件存量館藏資料已接入地質雲,提供查詢檢索、公開版資料在線瀏覽、在線訂單等服務,大大擴大了地質雲的服務資源。
新增3萬米鑽孔巖心圖像信息,目前在地質雲上累計發布了29萬米巖心圖像信息;新增10萬個鑽孔數據,目前在地質雲上累計發布了90萬個鑽孔數據。提供了8.9億種各類圖書、期刊、報紙、論文、會議、專利的檢索與服務。
「地質雲2.0」擴大了社會服務能力與範圍,通過手機App向社會提供便捷地質信息服務;強化了地質大數據政府決策支持能力,研發了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評價系統,為解決新時代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提供現代化解決方案;提升了地質調查現代化和智能化水平,著力打造「國家現代化地質調查雲端工作與服務平臺」,支撐實現現代化的地質工作模式,聚焦國家與社會需求提供雲端在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