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張逸菲)為貫徹落實天津大學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地學建設,為學科整體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升創新能力和重要成果產出,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地科院)於12月7日-8日在校召開了院科技工作會議,研討地球科學發展新動向以及地科院科技工作目標。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中科院院士劉叢強、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崔振平出席了會議,地科院教學科研系列全體人員五十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地科院副院長李思亮主持。
元英進介紹了學校整體科研情況及學校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精神,肯定了地科院成立以來的發展成果,並提出對地科院未來發展的期望。他指出學校在新一輪科技布局中將聚焦關鍵科學問題,力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望地科院全體繼續努力、勇於創新,找準目標方向,做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劉叢強院士做了《地科院科技工作報告》。他強調了本次地科院召開科技工作會議的重要意義和目的,分析了地科院的科研定位和發展願景,總結了學院成立以來的科技工作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問題,並指出未來發展目標和舉措。他提出以「三大方向」、「五大優先研究領域」和「三項使命」為核心,遵循「凝練方向、前瞻布局、後發制人」的發展思路,以優化學術團隊、統籌推進重大/重點項目和強化重大科研平臺建設為舉措,聚力源頭創新,力爭形成系統性創新成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逐步將地科院建成表層地球系統世界領先的教學科研機構。
隨後,地科院四位學科帶頭人就本領域前沿方向布局及學術發展規劃做了主題報告。
傅平青教授作《立足環渤海,放眼全世界:地-氣界面科學研究前沿與挑戰》的報告。他指出地-氣界面研究領域目前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定位,明確了主要研究方向,提出立足環渤海和京津冀地區,以解決國家生態安全重大問題為出發點,開展海洋-陸地-大氣界面間作用關係等前沿基礎科學研究。
陳喜教授作《表層地球系統科學視角下水文學發展前沿問題與挑戰》的報告。他總結了水文水資源研究領域的科技工作現狀,提出立足於解決國家「水多、水少、水髒、水渾」的四水問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對目前研究領域的「盲人摸象」現狀,急需開拓新的觀測技術和方法研究,提升國家水資源規劃和管理能力。
徐勝教授作《地球和環境科學中宇宙成因核素研究新進展及潛在突破領域》的報告。在報告中介紹了地球和環境科學中宇宙成因核素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潛在的突破領域。重點指出14C和10Be核素在示蹤火山、地震和斷裂活動,氣候變暖背景下甲烷冰芯釋放來源和通量,以及在流域和土壤侵蝕示蹤研究方面潛在的科學突破點。
陳玖斌教授作《非傳統同位素—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新地標》的報告。他詳細介紹了非穩定同位素在追蹤地表到深層的物質(能量)運動、診斷地球「健康狀況」的重要意義,並結合本領域科技工作現狀,提出以實驗、觀測、模型、理論四方面系統研究不同時間、空間上的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問題,加強學科交叉與合作,促進本研究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內,在劉叢強院士的全程指導下,地科院全體教師對標「雙一流」建設、圍繞學校整體科技改革方案中的「三個布局」、「三個計劃」、「三個提升」,結合個人科研工作逐一匯報交流,深入討論了地球科學前沿方向布局、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多學科交叉合作模式、重大項目申請與組織、實驗技術支撐平臺建設、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等議題,表達了要勇攀科學高峰,為奮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貢獻地科力量的意願。
據悉,天津大學地科院成立於2015年4月。自成立以來,獲批天津市環渤海地球關鍵帶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重大重點項目。目前已有兩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青項目獲得者、一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首席,數位「四青」人才在院工作。2018年實到競爭性科研經費逾三千萬元。
(編輯 劉曉豔 盛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