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手製作線裝書
「紙張的來源主要是竹子、漁網等植物纖維,造紙的過程中,要經過製漿、調製、抄造幾個環節。」7月8日上午,20多名小學生在福州正誼書院,聆聽教師柯文灃講解中國造紙的歷史和傳統造紙過程。
課程的後半段,工作人員帶領小朋友現場體驗古代造紙術。拿著特製的模具,放在紙漿桶裡蕩一下,然後用電吹風吹乾……古老的書院裡充滿了孩子們驚喜的聲音,還有孩子採花擇草,裝扮自己的紙張。「除了全面了解造紙術,還第一次動手做了一張紙,我很喜歡這裡。」福州新店中心小學四年級的周敏煒小朋友覺得獲益匪淺。
暑假,正誼書院開設了「優秀傳統文化」暑期公益課堂,主題是「典藏與國粹」,包括《千字文》的楷書、篆書書法課、活字印刷術和線裝書製作課、繪製彩扇的國畫課、繪製京劇臉譜的體驗課和太極拳入門課等。這些有趣的古典課程受到家長和孩子的追捧,報名情況異常火爆。
福建省內古代書院資源較為豐富,但目前不少古代書院不是變成旅遊景點或者寺廟古蹟,就是修葺一新後被靜置。往「舊書院」裡注入新生機,復活古代書院的文化傳承功能,成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正誼書院追求的是活態保護,它為傳統書院的「現代化轉型」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讓傳統文化「接地氣」
年初,正誼書院正式重裝開放,這裡不僅陳列眾多國學經典書目,每個周末、傳統節假日,還開設少兒國學、傳統文化的公益課程。
「正誼書院的出發點就是弘揚國學,傳承傳統文化,創設國學育人環境,培養學生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認知。」福建省圖書館正誼書院負責人楊瑞英介紹道,純公益和正統國學是正誼書院的底線。
針對少年兒童這一受眾群體,正誼書院強調「接地氣」的傳統文化體驗方式,增加吸引力。例如在元宵節,正誼書院推出的體驗活動,將與元宵相關的賞花燈讀詩、創意剪紙花燈製作、猜燈謎等系列元素融合在活動中。「我們特地泉州採購列入『非遺』的花燈,從細節入手,讓孩子們親手參與製作。」楊瑞英說。
在教授國學經典《千字文》時,他們發放的課本全部是自己製作的「線裝書」。課前還會播放視頻講典故,讓孩子不僅熟悉文章還能擴寬的閱讀面。在課堂上,除了組織學生,他們還邀請家長上臺一起誦讀,「氣氛非常好」。
在正誼書院,省圖書館還舉辦過修復古琴譜的移交活動。書院裡的琴聲,讓人油然而生的是對於傳統文化的敬畏和敬仰。
做正統的國學教育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傳播為主要職責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文脈傳承、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正誼書院弘揚國學文化的宗旨和模式,也受到家長的歡迎。「書院環境很好,課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可以引導孩子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陪著孩子參加完古代造紙術體驗課程後,陳女士說道。
陳女士認為,如今各級學校都很重視國學教育,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承擔起國學教育的引導責任,「因為現今的國學熱摻雜了很多的功利因素,所謂國學教育機構層出不窮,但是魚龍混雜。正誼書院的課程活動就沒有這些那些的東西,很純粹」。
楊瑞英告訴記者,作為福州清代四大書院之一,重新修繕後再度開放,正誼書院主要目的就是集聚社會的力量,包括一些教育專家、對國學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共同致力於國學研究與教育。「強調公益和正統,就是希望通過正確教授學生傳統文化,可以回歸本心,培養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成長的一個氛圍。」
資源接力讓書院真正復活
靠著嚴謹的態度,正誼書院推出不少傳統文化、國學相關課程,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可,但制約正誼書院進一步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目前正誼書院隸屬省圖書館,藉助的大部分是省圖的資源。國學教育怎麼做,楊瑞英坦陳整支團隊也是門外漢,摸著石頭過河,「書院怎麼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沒有現實的經驗可借鑑」。
最現實的困難是師資匱乏。「我們主要的受眾是少年兒童,雖然高校涵養一批專家,但給孩子們上課,他們並非都適宜。目前是我們自己上,或是招募志願者。」楊瑞英說道。
造紙術的任課教師柯文灃是楊瑞英在社區裡挖出來的志願者。老柯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也喜歡鑽研,「我到臺灣有看到專門設計的造紙體驗課,覺得不錯,就提出來上」。從紙漿打磨,試驗紙漿的厚度,到活動推廣,都是工作人員和他一起摸索,探討,成熟了再給孩子們正式上課。
除了未成年人,正誼書院還有一個重要的構想就是成立國學研究所,力爭與省內知名高校合作,構建省內有影響力的國學研究中心。
楊瑞英介紹說:「我們會把國學經典一部一部地講下去,同時將傳統文化與非遺項目、時下熱點相結合。譬如,捏泥人、手工制筆、製作油紙傘、繪畫書院、教授朱子家訓等課程都想開。但目前師資資源非常缺,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志願者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