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夏學」求真文——臺灣奉元書院的文化求索故事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新華社臺北5月21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走進臺灣奉元書院的會客廳,創院宗師愛新覺羅·毓鋆的遺訓和雕像肅然而立,提醒著求學者要以華夏思想解決時代問題。

  奉元書院位於臺北市中心一棟寫字樓裡,成立於2012年,以學會形式運作,其前身是毓鋆先生的私塾「天德黌舍」。書院定期開設國學班、舉辦文化研討會。毓鋆的弟子們還常年在兩岸講學,致力弘揚經典,推動建設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毓鋆先生生於1906年,21歲前受學於陳寶琛、王國維、康有為、鄭孝胥等著名學者,其後留學日本、德國。赴臺後,毓鋆曾任教於臺東農校,後至臺北教外國學生中國經典,並在中國文化學院、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學府的哲學系任教。他講學一甲子,學生上萬人,於2011年在臺灣去世。

  據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劉君祖介紹,「天德」揭示的不僅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更蘊含《易經·乾卦》「用九,天德不可為首」深意。毓老師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期勉弟子奉元行事,以智慧解決時代問題,以膽識擔當歷史責任。

  據介紹,毓老師對「夏學」有系統闡釋,認為「夏學」是所有中國人的思想文化,囊括儒釋道和諸子百家。毓老師授課,以四書為基礎,以《周易》為本原,以《春秋》為用世之術,廣授儒家經典及諸子學術等課程。

  劉君祖回憶說,毓老師講解經典,不尋章摘句,而是直探經典,鉤玄提要,以「依經解經」為原則,反對摻雜外來思想的臆說,亦不拘泥於後代註疏,而注重讓中國經典中的思想相互驗證。

  毓老師不談玄說妙,而注重審時度勢、躬行實踐,使古人智慧發揮現實作用。他認為,書有古今,智慧無古今,應「知行合一」,從實踐中培養智慧、驗證經典。

  劉君祖說,曾受業於毓老師的學生都感念他留下來最大的影響就是人格與理想。近年來,隨著毓老師的一系列講課筆記在大陸出版,他的思想也逐漸為大陸同胞所了解。

  奉元書院秉承毓老師遺訓,從成立之初的居無定所,到目前定期開班授課,舉辦大型學術論壇,劉君祖感慨一路走來「很不容易」。他希望奉元書院能為更多人接觸國學提供平臺。

  「與經營企業不同,書院是一門精神學問。」劉君祖坦言,雖然奉元弟子們一心努力弘揚書院靈魂,但由於毓老師沒有留下著述,書院目前不可能像毓老師那麼系統地授課,只能靠弟子們整理課堂筆記,然後開班授課。

  近年來,向經典求教的年輕人少了,加上師資力量缺乏,臺灣不少書院的營運面臨挑戰。

  據中華奉元學會常務理事潘朝陽介紹,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導致傳統思想傳承出現斷層,生源不斷萎縮,加上經濟下行導致運營成本增加,臺灣不少書院都面臨生存困境,奉元書院也在艱困中維持生計。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學生都是年紀大的,年輕學生非常少,我的課堂平均也就十五六個學生,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潘朝陽說。

  為吸引年輕學生,奉元書院近年結合新媒體,推出音視頻課程,激發更多人學習國學的興趣。

  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奉元書院也在遼寧的營口、瀋陽及北京等地成立分支機構。書院方面認為,兩岸同根同源,書院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應該通過深入廣泛的交流合作,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

  「許多臺灣人沒去過大陸,對現在的大陸不了解。如何把真實的大陸介紹給臺灣年輕一代,希望他們不要走偏,也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潘朝陽說。

  潘朝陽舉例說,臺灣一些書院近年舉辦儒學營,邀請大陸學生來臺,與臺灣學生一起參觀孔廟,去鄉下參觀交流,促進兩岸青年互相認識、互相學習,這些活動對增進兩岸了解效果明顯。

  此外,臺灣一些書院還組織臺灣青年學生、老師、研究人員赴福建重走朱子之路,沿著朱子求學和講學的地方學習交流;組織學生赴山東祭孔,同時赴山東各地交流。

  潘朝陽認為,兩岸更多書院應結對子,每年互訪,潛移默化促進傳統中華文化交流。這些交流逐漸產生影響,最終有益於兩岸的心靈契合。

相關焦點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程朱理學在20世紀曾一度受到鞭撻,有對二程「天理」的批判,有對尊奉朱熹「四書」者的鄙視。那麼,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程朱理學?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之時,重新探討程朱理學及其文化價值,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 邯鄲叢臺書院掛牌成立啦
    ,並以叢臺書院和叢臺酒歷史「年代相近、名字同源」的深厚緣分為連結點,表達了要讓叢臺書院「在扛起傳承歷史文化旗幟的同時,另賦予其新的時代使命和文化涵義」的成立初衷,以及要「把叢臺書院打造成邯鄲新的文化品牌,從而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的信心和決心。
  • 鵝湖精神感召兩岸媒體人 看鵝湖種子散播到臺灣
    24日,記者隨「文脈傳承一一兩岸媒體江西古書院文化行」媒體團一起走進了鵝湖書院,破解鵝湖之會背後的文化精神。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鉛山縣鵝湖鎮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設立在古商道旁,佔地8000平方米。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經兵毀又幾經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康熙皇帝還曾為御書樓題字作對。
  • 書院在線 | 中江書院255周年慶,深根行動再添新書院
    書院在線,在線看書院書院在線是書院中國基金會推出的書院信息、資訊聚合平臺,
  • 【校訓故事】曲阜市書院街小學: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
    「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是曲阜市書院街小學的校訓。今天,記者走進這所建校近兩百年的小學,了解校訓背後的故事。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每年的假期,在曲阜市的三孔景區,都會見到這些來自書院街小學的「文明小使者」.這也是學校定期組織的校訓實踐活動。
  • 古代書院的現代化「重生」
    往「舊書院」裡注入新生機,復活古代書院的文化傳承功能,成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正誼書院追求的是活態保護,它為傳統書院的「現代化轉型」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讓傳統文化「接地氣」  年初,正誼書院正式重裝開放,這裡不僅陳列眾多國學經典書目,每個周末、傳統節假日,還開設少兒國學、傳統文化的公益課程。
  • 古代書院不設門檻無戶籍限制 多全包學生食宿費
    書院招生不設門檻無戶籍限制  明代文昌書院學子「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業」  古代書院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平民教育情懷,即便如元明清時期好多書院改為「官辦」,這種情懷也沒有改變。  書院從誕生那天起,便向社會下層和民間士子開放。
  • 博採眾長:一朵雲的故事|52層上的朵雲書院
    遠近之間,「朵雲書院」用節制的色彩和對偶的方式講述著這朵雲的故事。建築設計裡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摩天樓外型看上去有多複雜,在拓撲學上看,都是一樣的。朵雲書院旗艦店佔據了上海中心 52 層整個樓面,是一個圍繞著核心筒布置的環形空間。
  • (校訓的故事)求實求真 大氣大為
    資料圖片  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2014級新生王曉瀾還記得來校報到時,在教學樓前赫然映入眼帘的「求實求真  「求實求真,大氣大為」,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做事的準則。「求實」,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求真」,就是要在科學探索時追求真理,在教書育人時傳授真知。「大氣」,就是要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氣魄和胸懷全局、包容開放的氣度。「大為」,就是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上作出大貢獻。  立大志、成大器、為國家作大貢獻,這是成電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 誠信築魂 大雅築夢 哈商大校訓「求真至善修德允能」背後的故事
    哈商大的學生入校就知道校訓是『求真至善、修德允能』,我們的校歌是《誠信歌》,我們被教育做一個誠信的人,怎麼會捨棄誠信。」這是一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畢業生和他供職過的一家企業負責人的對話。這位畢業生曾因為拒絕做不真實的帳目而失去工作。但最終,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因為他的誠信而錄用了他,如今他已經獲得了很好的職位與發展空間。
  • 瀋陽貨櫃小鎮「開箱」 奉出一道潮流文化大餐
    瀋陽貨櫃小鎮「開箱」 奉出一道潮流文化大餐 2020-09-25 20:43:37   這座佔地面積達8.5萬平方米的貨櫃小鎮,為本地及域外遊客奉上一道節日潮流文化大餐和全新城市生活體驗空間。由200餘臺貨櫃模塊式搭建而成。
  • 求真求善求美,修好「立德」這門終身大課
    這份禮物的創作團隊涵蓋文、理、醫、工四大類學科畢業生,是全體畢業生創意與智慧的結晶,根據各院系畢業生提供的素材,由化學系畢業生方方創作繪畫,基礎醫學院畢業生傅正主筆書法,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孫時雨設計題詞。驪歌聲漸起,捲軸徐徐展開,構成一條主線,貫穿了2017屆畢業生在復旦的美好時光。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代表學校接受這份滿載著雋永深情的禮物。
  • 書院茶莊嚴繁複,規矩有序,是帶有審美精神和宗教意識的雅趣茶
    書院茶莊嚴繁複,規矩有序,是帶有審美精神和宗教意識的雅趣茶公元1489年,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義政隱居後,在京都的東山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室盯時代文化的繁榮期,是日本利用外來的中國文化創造出具有日本樣式的文化活動的轉型時代,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
  • 濃縮中國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臺北寧夏路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喬江書院 風雨滄桑
    設立在三賢堂內的喬江書院,是除嶽麓書院外,長沙建立最早的書院。喬江書院曾在明朝洪武年毀於大火。之後,鄉民集資重修的書院,維持了近六百年。 一 去喬口的那天下午,雨突然大了起來,雨點落在臉上,濺起一片冰涼,單薄的衣服扛不住成串落下的雨水,只得把手裡的傘撐開來。撐著傘,走過空空的百壽長街,走過長長的柳林湖棧道,走過窄窄的小巷,終於走進了喬江書院。
  • 《臺灣食堂》高清紀錄片:探秘臺灣美食文化 講述臺菜故事
    臺灣美食劇照 鳳梨酥的故事  第十四集.野薑花的故事  牡丹山莊/ 古長老/ 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石門路1-8號/ (08) 883-1086 排灣族料理  馬裡巴廚房/ 溫維倫/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199縣道旁/ 0930733649排灣族料理  彭老師野薑花粽/ 彭老師/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中正路283號/ (03) 584-9060 野薑花粽  大嬸婆私房菜/
  • ...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求索商學新知;講好中國故事
    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求索商學新知;講好中國故事 2020-07-2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烏龍茶飄香臺灣湖州話文創 傳統文化為媒兩岸締情緣
    烏龍茶飄香臺灣湖州話文創 傳統文化為媒兩岸締情緣 2014-09-23 17:47: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湖州9月23日電(記者 趙曄嬌)臺灣高山烏龍甘醇的桂花香飄滿了整個展廳,兩岸的賓客圍坐在茶臺前談文化論創意,尋找兩岸對於傳統文化再升華的共鳴。
  • 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之旅 用腳步感受大陸的溫度
    11日下午,來自臺灣高雄科技大學的龔琓築與百名來湘研學的臺灣大學生一起分享心得體會時,再次激動落淚。7月6日-11日,湖南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激情四射、活力滿滿,帶著海峽兩岸人民的美好祝願,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們是來自臺灣世新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參加2019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湖湘文化研學營的青年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