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故事】曲阜市書院街小學: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

2020-11-23 齊魯網

  齊魯網8月12日訊(山東臺 郭鵬 濟寧臺 馮斌 相旺 田蕾)校訓,沉澱著一所學校長期形成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也展示著鮮明的時代氣質。「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是曲阜市書院街小學的校訓。今天,記者走進這所建校近兩百年的小學,了解校訓背後的故事。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每年的假期,在曲阜市的三孔景區,都會見到這些來自書院街小學的「文明小使者」.這也是學校定期組織的校訓實踐活動。

  曲阜市書院街五年級學生宮樂涵告訴記者,「我覺得我們身邊有很多文明行為值得我去學習,多向比我做的好的老師和同學們學習,然後用實際行動去影響更多的人。」

  曲阜市書院街小學五年級一班班主任王魯認為,「使學生較早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好地傳承下去。」

  曲阜書院街小學始建於1824,是魯西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小學,建校之初就被賦予了 「期為國之楨,以無負所學」的殷切期望。

  立德首先要立信。在學校專為孩子們暑期文化生活設立的「誠信圖書角」,記者看到,這裡沒有管理員,也不設換書日期,書籍也是同學們從家裡拿來的。一張張尋求圖書的小紙條,傳遞著信任和友善。

  曲阜市書院街小學五年級學生楊耀傑告訴記者,「根本不用擔心丟書,有時想看哪本書了,放個紙條在哪,沒幾天準有同學會送來。」

  曲阜市書院街小學校長房立禎表示,「見賢思齊,盡善盡美」,取自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讓我們見到好的要主動向他們學習,擇善而從,從點滴做起,讓老師、學生、家長都成為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原標題:【校訓故事】曲阜市書院街小學: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

,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崇德向善 見賢思齊 德耀中華】張信威:永不止步的科技尖兵
    【崇德向善 見賢思齊 德耀中華】張信威:永不止步的科技尖兵央視網  作者:  2019-07-22 1960年,張信威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
  • 【薦讀】中國名校校訓,詩意十足,勵志世人
    校訓往往是一所學校歷史的高度凝結,象徵著該校的精神追求。在選定校訓初,許多高校都喜歡從古代先賢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四書五經」與史學經典更是眾多校訓的原始出處。究竟哪些書目在校訓裡更受青睞? 蘭州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獨樹一幟2009年8月,蘭州大學百年校慶前夕,一塊刻有「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黃河巨石被安放在校門一側,安靜地講述著一個個關于堅守、關于堅韌的故事。
  • 看看校訓校風,復旦教授:社會關懷和天下關懷
    有一位復旦學子談起了校訓:之於這所學校,我們只是滄海一粟,而它的烙印,卻長相陪伴我們,去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復旦教授告訴你,校訓背後的故事復旦大學的校訓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校訓的源頭在復旦大學的李登輝校長,他在1915年復旦大學建校10周年之際,從《論語·子夏》中選出這句話,作為復旦大學的校訓。吳曉明教授在復旦大學哲學系任教,他從校訓中,看到傳承至今日的復旦精神:一是注重學問的精神品格,一是兼有社會關懷和天下關懷的擔當。這樣的解讀賦予了復旦校訓別樣的意義。
  • 清華大學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6-3-31 胡顯章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內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並將校名定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 知禮明德 依仁弘道——曲阜市明德學校的特色辦學之路
    儒家經典《大學》中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論述,曲阜市明德學校因此而得名。學校將「明德」作為核心辦學理念,將「文化滋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主線,在校訓「知禮明德,依仁弘道」的引領下走出了一條惠風和暢、德禮並行的現代辦學之路。
  • 黎明職業大學上周確立新校訓 盤點校訓背後的故事
    閩南網8月26日訊 上周二,黎明職業大學通過了《關於確定校標、校訓等學校品牌識別系統的建議草案》,將新校訓確定為:正直勤樸,善學強技。  而早在8月初,在新浪微博@央視新聞發起的話題「校訓之光」中,博文中羅列了國內好幾所學校校訓,其中華僑大學的「會通中外,並育德才」的校訓也赫然在列,引起了眾多泉州網友驚呼觀望。
  • 清華大學校訓的故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 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不僅學校牛,連校訓也很霸氣
    不過今天我們就聊聊qs世界排行前十的大學都是哪些,他們有哪些校訓在警醒著學生和老師。這一篇我們講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後期我們會繼續往下講其他的大學,喜歡的可以關注小仙。19年qs世界排行前一百名,我們有十所高校進入了排行榜,清華大學從第25升至了第17名,這也說明我們的高等教育在不斷的進步。
  • 世界十所著名大學,以及他們的校訓,倫敦大學最霸氣
    牛津大學,簡稱「牛津」,位於英國牛津,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校訓:Dominus Illuminatio Mea (上主乃吾光)英國劍橋大學,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
  • 為什麼八個字的校訓能數十年如一日風靡全國?
    1 「校訓」是個舶來品在今天中國的大中專院校裡,有校訓固然習以為常,沒有校訓才不正常。各個學校的校訓精彩紛呈,彰顯不同的校園文化魅力。其實,「校訓」一詞,如同「畢業典禮」、「校歌」、「校徽」一樣,原為傳統中國所無,都是西方的舶來品。
  • 名校校徽錄取通知書背後的校訓
    在萌萌的校徽和錄取通知書背後,酷酷的校訓也深深地感染著學生的靈魂,大學將會成為你人生的新起點。將其作為復旦的校訓,不僅說明復旦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堅守,更說明傳統文化有它歷久彌新的魅力。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站著的校訓
    站著的校訓來源:光明日報 2014-12-29 禚玉群  我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博士後期間都在英國,如今回到清華並在熱能工程系任教10多年。從這裡出發,又回到這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八字校訓一直在我求學和執教之路上激勵著我。
  • 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 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11月26日,渝北區首地人和街小學第三期「人和講壇」開講,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重慶華大基因總經理張曉平作科普知識講座《基因·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帶領全校師生走進神奇的基因世界。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 遂溪一中開展「踐行校風校訓,弘揚優良學風」文道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學校文道教育理念,加強對校風校訓的深刻認識以及同學們的思想品德建設,9月7日晚,遂溪一中政教處、團委組織高一高二初一初二班長、全體學生會幹部在校友樓階梯教室開展「踐行校風校訓,弘揚優良學風」為主題的文道教育活動。
  • 首屆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畢業典禮舉行
    Schwarzman),蘇世民書院院長李稻葵、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書院副院長程文浩、書院副院長孔美林(Melanie Koenderman)、美國辦公室執行主任薛偉德(Nigel Thrift)、書院首席責任教授高旭東等出席了畢業典禮。來自政界商界學界的100餘位學生導師、教授學者,以及200餘位學生親友等也來到書院,共同見證首屆學生的畢業。典禮由蘇世民書院院長李稻葵主持。
  • 西安交大校訓:精勤求學 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校訓背後,又有哪些激勵人心的故事值得分享?歡迎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5369參與。盛夏,西安交通大學梧桐道上綠樹成蔭,樹蔭下師生三五成群,來去匆匆。交通大學1956年西遷西安,當年種下的梧桐樹,伴隨春夏秋冬四季變換,或吐露青綠、或蔭涼一片、或落葉繽紛、或蒼勁有力,宛如已經走過118年風雨歷程的西安交通大學,將振興中國西部教育的夢想深深紮根在西北這片土地上。
  • 第三篇 見賢思齊 第一節 向世界級偉人學習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也強調向古聖先賢、德才兼備的良好榜樣學習;見到不良作風的人則提醒自己,自我反省,引以為戒。究竟而言,向誰學?學什麼?一切是由你內心的渴求所決定,除了基本的文化課程而言,其它方面要學的都是你自己內心深處的反應。
  • 博採眾長:一朵雲的故事|52層上的朵雲書院
    遠近之間,「朵雲書院」用節制的色彩和對偶的方式講述著這朵雲的故事。建築設計裡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摩天樓外型看上去有多複雜,在拓撲學上看,都是一樣的。朵雲書院旗艦店佔據了上海中心 52 層整個樓面,是一個圍繞著核心筒布置的環形空間。
  • 豫章師範學院推出校訓校風校歌及視覺形象識別系統(VIS)
    近日,豫章師範學院在大學生夢工廠舉行校訓校風校歌及視覺形象識別系統(VIS)新聞發布會。通過把校史寫入校園,把校友變成教材,把校園變成課堂三大具體舉措,建設了百年時間軸、贊賢廣場、青春劇場等文化設施,為新校園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以優秀校友文化增強師生的自信,讓課堂從室內走到室外,為師生提升實踐能力提供平臺和場地。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指校訓、校風。主要目的是以優良的校訓、校風引領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推動學校精神的形成。